【人物】文化大家赵熙||陈时伟
文化大家赵熙
陈时伟
赵熙(1867-1948),字尧生,号香宋,又署雪王龛,四川荣县人。四岁从父晓楼发蒙,清•光绪十年(1884年)应嘉定府试中秀才,光绪十七年(1891年)乡试中举人,光绪十八年(1892年)殿试中进士,历任翰林院国史馆编修、纂修、江西道监察御史等,民国后归隐故里。
赵熙先生倾心于新政理想,“时人目为新党”;忠君爱国,为官“有直声”,屡上弹章,请昭雪“戊戌六君子”,弹劾权贵贪腐,朝野震动,有“铁面御史”之誉;关心民生疾苦,傲岸自洁,厚情重义,富有气节,被时人赞为“士林之鹤”,被尊为蜀中“五老七贤”之一。
赵熙先生文学集
赵熙先生是从荣县走向全国,享誉蜀中,名闻海内外的文化大家,“工诗,善书,间亦作画。诗篇援笔立就,风调冠绝一时。偶撰戏词,传播妇孺之口”,以“诗词书画戏五绝闻名于世”。作诗近五千首,诗崇杜甫,大量诗篇深刻反映了中国清末至民国的社会现实,故有“诗史”之誉,体现出其诗歌的现实主义创作思想和艺术特色;作诗敏捷,被陈衍先生赞为“豪于诗者”、“观其诗疑若锤凿甚力,而为之则乐而易”;诗作风格多样化,“清奇浓淡,无不备也”,既有“沉郁愤激”,也有“清新活泼”,还有“雄丽峭拔”;特别是创作了大量悯农、亲农、颂农诗歌,把悯农诗歌推到了新的高度;撰写的联语亦精妙,引人入胜。工于古文辞,骈散皆能,而以散文见长,大篇“或考证名物,或辩论是非,并高格雅言”,小章则以情致为先,妙笔传神。“香宋词人,禀过人之资,运灵奇之笔,刻画山水,备极隽妙,追踪白石,而生新过之。”有《香宋词》传世,词格居于清丽与豪峻间,香宋词“似白石之隽朗而加整丽,有稼轩之豪纵而无其粗野也”,被艺苑推为“清末第一”,胡先骕赞曰:“吾囯不朽词人中,又新添一座矣……尧生而不知词,则姜白石、吴梦窗、王圣与、张玉田皆不得谓为知词,中国知词者亦仅矣”。赵熙先生“为一代诗豪,实亦一代书豪也”,长于书法,“食古能化,化能融合”,融诸家之长为一体,字体秀逸挺拔,世称“荣县赵字”,尤其是书札中的小行书,法式严密谨慎,疏落有致,“得之者珍如拱璧”;“荣县赵字”对四川书风影响甚大,蜀传有谚“家有赵翁书,斯人才不俗”。擅画,画作颇具元代倪瓒山水笔意,多为小幅,简远荒寒。一夜改写川剧《活捉王魁》成《情探》,婉转动人,时人赞叹其文辞优美,堪称“句句是诗”;“融典雅与通俗于一体”,情文并茂,被赞誉为文辞典雅的艺术精品,是川剧乃至中国戏剧文学的典范之作,曾有多个剧种借鉴。主修《荣县志》,置“民生为第一”,“斟酌删裁,润色敷彩”,被誉为“巴蜀名志”。赵熙先生治学育人,门人辈出,群星璀璨,是巴蜀及中国近代教育的奠基人之一。赵熙先生是著名学者、诗人、古文家、词家、书法家、戏剧作家、画家、方志学家和教育家,是近代西蜀学派的领军人物和重要推动者,堪称一代宗师。赵熙先生与同时代诸多文化知名人物都有交集,尤以在京时与陈宝琛、陈三立、陈衍等交往密切,共组诗社,回川初期与林山腴、宋育仁、邓鸿荃等交往频繁,筹组词社;赵熙先生是清末民国时期中国文化发展史上不可或缺的人物,留下了丰厚而宝贵的精神财富。
赵熙先生书法集
在历史的浩渺中,赵熙先生几番被“误读”;在忽视传统文化的年代,致其声名不显,作品飘零,研究迟滞。然而,赵熙先生人格魅力的光芒和文化艺术的光彩终究会在历史的星空中闪耀。享誉世界的书画家张大千为赵熙先生所绘《雁宕图》跋语云:“先生侍御初入京师,诗文书法,即名动朝野。闻香宋丈游踪遍大江南北,惟未至雁宕,而爰三至雁宕,故特绘雁宕图为寿,后学张爰。”又跋赵熙先生团扇书画:“赵尧生侍御于清末以直声震京师,并以文、书法获时誉。晚年偶作小幅山水画,尤以淡雅明远为世所重……”四川省作协主席阿来推荐“四川历史名人”时说:“赵熙,可能不太被大家知道,但要说四川的历史名人,他绝对算得上。”“一生勤奋,博古通今……多次抗声直谏,为时人敬重……”“培养了很多学生,为中国的革命事业做出了很大的贡献。”“赵熙不仅在教育方面贡献卓越,在文学创作方面也是佼佼者,他的诗、书、画、文……都很优秀,戏曲方面也有很深的造诣,创作了川剧里面最经典的剧目《情探》。”
“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文化兴国运兴,文化强民族强。”荣县为千年古县,物产丰饶,经济活跃,历史悠久,文化繁荣,积淀了独特而厚重的文化底蕴,孕育了“义门王氏”、忠烈子昭、诗豪赵熙、“辛亥三杰”等众多人文璀璨明珠,赵熙先生无疑是其中耀眼的一颗。赵熙先生的诗、词、书、画、戏、教育思想、家风传统等,“已然成为我们了解近代社会发展及其文化特质的一扇重要窗口,其中既有深深的时代烙印,也有那代文人所特有的秉性气质”,需要系统梳理、认真研究,在学习、继承和创新中不断丰富赵熙文化研究成果,宣传、弘扬赵熙文化,增强文化自信,传承优秀传统文化,建设美好未来。
扩展阅读
立志进取与归隐故里的人生
赵熙(1867—1948),原名熹,字三多,后课师改名熙,字尧生,号香宋,亦署雪王龛,四川荣县北乡宋家坝人。其曾祖、祖父均为县附学生员,父晓楼以训蒙为业,虽为士族之家,却家境清寒。
四岁从父发蒙,父督教极严,赵熙亦聪颖勤奋。越岁,读完《四书》, 始读《诗经》;稍长,“授《小戴记》《左氏传》,昕夕讲堂于宅者十二年”。清光绪六年(1880)遵亲命娶江夫人。
光绪八年(1882)十五岁,应童子试,主试官爱其才,以原名“熹”恐犯宋贤朱熹名而碍功名,为改今名、字。曾“从乡儒王义臣游学,为时甚暂”,“王义臣学崇汉宋,其兄王义东(又名枢年)工颜书,赵熙自此濡染颜书。”
光绪十年(1884)十七岁,应嘉定府试,中秀才。“助父训童二年,父年老,以为从此继承世业,堪以安度晚年,但(赵熙)奋志进取,不甘伏处,力争游学,以广见闻。”光绪十三年(1887)春,母王宜人“以仅有之嫁奁空心银镯一只,卖作路费”,助赵熙赴嘉定府入九峰书院。受学于山长胡薇元先生,极蒙胡先生奖励,每月以考课优异所奖“膏火金”维生。课余,胡先生携弟子赵熙、吴爵五诸人泛舟同游乌尤等,以山水性情培养弟子,赵熙有《舟行》和《乌尤题壁》诗(《香宋日记》始于此)。
光绪十六年(1890),亲老家贫,难继续求学。执教营山县署周氏馆,教周善培(孝怀)兄弟,后又执教双流熊氏馆。执贽请学于唐直夫先生(名选皋,时任荣县知县)。次年秋,中举人,领“乡荐”,得亲友之助,于岁末启程赴京,以诗记录一路所见山水风物,后辑为《北游诗》。船上初识尹仲锡(昌龄),订兄弟之好。光绪十八年(1892)二十五岁,中光绪壬辰进士,廷试列二等,“点翰林院庶吉士。”“结识乔茂萱(树柟)、刘裴邨(光第)、吴筱村(德潚)乡先达等。以师友敬之,并承挚爱。”于八月初回川。”“临行,乔(树柟)上祖父(赵熙父亲)联。”(赵念君:《香宋先生年谱》)
光绪十九年(1893)应重庆府请,主持府考,“结识黎莼斋(庶昌,时任川东道)、江叔海(瀚,时东川书院山长)、邹怀西(宪章)诸公。”
隔年,得唐直夫先生厚赠再赴京,应廷试列一等,授翰林院国史馆编修。“‘(赵熙)谒裴公先生论时事,慨然有世道人心之忧,而精神为之一振。裴公谈学问之道,出处皆有真际。放下与仲锡深论之。’足见虽青年入仕,受师友影响,既耽心国事,复不满时政,遂致力于学问之道。中日‘甲午之战’,我国历遭挫败,内外交困,故朋辈相聚,又忧国是。”非常赞同翁同龢(赵熙会试座师)“主固帝权,强国救亡”思想。某日,与尹仲锡“同访乔茂公于官菜园寓所,适刘裴公亦至,袖出其《甲午条陈》稿,请知好参酌。”时凡涉及两宫权力之争,言者动辄有身家之祸,而裴公能出稿见示,固引为同志也。九月,回荣县,及闻战局结果,签订《马关条约》,更感愤。
光绪廿一年 (1895)受执贽师、知县唐直公约,赵熙主讲荣县凤鸣书院并任山长(校长)。在此两年中,极侍亲育才之乐。七月,与弟子丁南士同游峨眉,穷幽极险,遍有题咏,后辑成帙,名《秋山诗略》。
光绪廿二年(1896),赵熙丁母忧,“却凤鸣书院事,在家守制”。次年,“应重庆府聘,赴渝主讲东川书院。”丁南士从学至渝,东川则向仙乔(楚)、江翊云(庸)等青年英秀。又与李耀庭(滇籍巨商)、沈幼岚(秉堃,时任巴县知县)等交好,日本驻重庆领、武官等,亦常往还。”允许日本成田安辉来书院受学,约定必须遵守中国礼节及书院规程。嘱精通英语的成田安辉教授书院学生,此书院创例。
当时厉行新政,赵熙虽丁忧,不能预政,但心实赞同。及闻刘、杨等遇害,悲痛不已,“于刘裴公尤深哀悼,屡见于诗文及梦寐中。”
光绪廿五年(1899)秋,内艰服阙,赵熙起行赴京,至涪陵,适胡先生官此,小聚而别。过夔门,有再悼刘裴公诗《淫预石怀刘裴邨先生》。
光绪廿六年(1900),八国联军入侵,困居危城之中,生计艰窘。《日记》记时事,于伤乱、纪事之诗甚多,先后撰有《高先生传》《损庵记》《损庵后记》《庚子杂记叙》《默愉说》《曾祖赵湾墓识》《季父墓识》等文。
次年,慈禧屡下维新改良之诏,然仍独揽大权,旧权新贵各谋私利,侈谈革新。赵熙渐深感失望,于是致力于“开学兴农”,以培国本之策。时四川永宁道黄立鳌、泸州知州沈幼岚及周孝怀等,筹建川南经纬学堂,聘请任监督(校长)。是年秋,赵熙离京赴任,“立学规模、宗旨,求新于旧。用外人日讲之例,参湖北分教之法。”虽仍以经史为主,但以书院改学堂,且有外籍教师,颇合维新风气,致不少有志青年前来就学。次年,川南经纬学堂改成川南师范学堂。
光绪廿八年(1902)底,辞学堂事,回家度岁,路过贡井胡府,观看木偶戏《活捉王魁》,以为焦桂英形象凶悍,情节简单,刻画人物不够,一夜改写为《情探》,刻画焦桂英矢志钟情,婉转动人,时人赞其文辞优美。
光绪廿九年(1903)江夫人卒,父乡居侍养无人,赵熙遂娶辜夫人。应约为成都武备学堂代撰二联。三月,携长子德艁入京。行前,县令唐枝中饯饮于城南佛寺,嘱题刻啸台石壁。过富顺普安寨,特访刘裴公夫人,受夫人敦嘱,代为审定裴公遗稿,夫人命其子长述(鹏年)、孝述(凤年)赴京从赵熙学。应请作《川南学堂记》。七月,在京娶吴夫人。
次年正月,升补国史馆纂修。秋,长子德艁病卒。冬,回川观省。
光绪三十一年(1905)春,辜夫人暴卒,赵熙甚伤悼,作《懿丘志》叙其孝行。后因父需人侍养,娶张夫人。秋末,再赴北京。次年正月,赵熙父辞世,闻耗星奔返里治丧,哀恸逾恒,《哀启》文情钝挚,为士林称誉;窀穸(墓穴)奉安,居庐守制。
光绪三十三年(1907)春,制中应向仙乔、冉方倩等之请,同行入京。“为马叙五学部主事书扇,录《鸡鸣》《夔峡》《暇蟆》《香溪》四诗,张冶秋(百熙)尚书见而欣赏之,诗誉因是而溢。”
宣统元年(1909)五月入京。六月,转官御史。时常相过从者江叔海、陈石遗(衍)等。次年春,擢授江西道监察御史。弹章屡上,其著者有:请昭雪“戊戌六君子”案,为四川盐务纠责赵尔巽案……风节凛然,众所敬服。从政之暇,与江、陈、杨及罗廮公(惇曧)、胡漱唐(思敬)、温毅夫(肃)、林山腴、潘若海(博)、江翊云诸先生组诗社,梁任公(启超)寄诗请修改。六月,杨昀谷转官四川,赵熙两日成《下里词送杨使君之蜀六十首》,轰动当时诗坛。
宣统三年(1911)四月,清廷宣布铁路收归国有,各省保路会争之,四川尤力;赵熙被推为京官川南代表,以言官身份奏劾邮传部尚书盛宣怀借款卖路罪。秋,川督赵尔丰逮捕蒲殿俊、罗纶等,枪杀请愿民众,激起保路同志军兴。再劾赵尔丰,请雪死者之冤,平生者之愤。
武昌起义后,清廷起用袁世凯。袁为实现其篡国野心,思罗致清议之士为用,命人属意于赵熙。赵熙知其阴狠,即托病婉辞,并率家人避居天津,复南下上海。
民国元年(1912)于诗论,作《宛陵集》《后山集》诗以示己见。五月,袁世凯邀梁任公回国参政,赵熙知此事后以为不可,并于五月与周孝怀专程东渡日本劝阻,未果。后梁果受袁欺。
及秋,袁政权势力,几已控制全国,遂决志归隐。九月,携家溯江返蜀。抵重庆,好友李耀庭之子迎住礼园别墅。赵熙素与川渝军政府头领熊克武、杨沧白,特别是与在军政中任职的向楚等弟子交往密切,曾为熊克武请求时在南京国民政府任内务部长的好友程德全担保购买讨袁军械。
次年,为成都新建“辛亥秋保路死事纪念碑”题字。熊、杨等讨袁失败出走。川督胡文澜叫嚣:“赵实为主谋。”欲逮捕赵熙,避难于礼园虎穴山后小屋中。经在京蒲殿俊、梁启超等联合京中友好力保,袁迫于舆论,才电胡“当予以保护”。
赵熙先生“辛亥秋保路死事纪念碑”题字
民国三年(1914)二月,赵熙携家返回荣县。自此,以在野之身,乡居终老,“以学者自命,不喜谈政治”。县人王天杰率军响应熊、杨讨袁之役,至永川被难,“虽非素识,亦为其家题主,以敦乡谊,未曾顾及胡文澜之借故加害也。”
民国四年(1915),袁爪牙巡按使陈宦电请赵熙赴省,拟为肃政使,不就。自春及秋,遍游县境,访寻名迹,纪诗甚多。同时,寄兴于词,常与宋育仁(号芸子)、邓鸿荃(号休庵)及林山腴诸先生邮柬唱和。袁称帝,赵熙托之诗词,笔伐丑类:“……听酒边人语,佛貍当死,匣中龙啸。”及袁死,犹赋《台城路· 蛇衣· 端午次日作》“……焚灰化水,怎医遍金疮?虫沙万队,蛇子蛇孙,祖龙新秽史。”
民国五年(1916)自春至夏,与胡薇元先生、林山腴以诗词唱和。时护国军兴,蔡松坡(锷)将军率师入川,奉其师梁任公命,电请赵熙赴省,共商川局善后事。及抵成都,蔡已因病离川,继任罗佩金遵蔡嘱,邀请参政,婉辞不就。遂小住即归。临行,故友新交江楼送别,作《翠楼吟》词叙别,于舟次各赠以诗。抵家不久,成都即有川滇、川黔之战,自此无宁岁,故诗词多伤乱之作,《婆罗门令》:“……雨自声声未已。流一汪儿水,是一汪儿泪。”为免地方糜烂,曾于军阀之间调解,而交战者亦沽“敬贤”之名,各令所部勿犯门庭,赵家得以自保,且为亲友邻里避难之所。《香宋词》刻成印行。
赵熙先生呈胡先生书柬
民国七年(1918),刘湘驻师荣县,民不堪命。赵熙申请省方减轻赋税,并往晤刘湘,陈述民间疾苦,与刘争辩不下,怒斥之。始作画,写意之笔,得者尤珍之。朱德将军驻泸州,经孙俊明(名炳文,著弟子籍)介绍,寄相片投贽问学,赠诗勖之。次年,应省长杨沧白之请去成都。及秋返荣,途经乐山,时为陈洪范部防区,陈尚能稍䘏民疾,故允陈之请小留、同游。与乌尤寺方丈传度交契。
赵熙先生乌尤寺题刻
民国九年(1920)春初,再应主修“四川通志”之聘赴成都。时川局变乱,修志难行,遂与诸故交时为文酒之会,先后唱酬之作辑成《花行集》印行,并作《草堂寺记》。
民国十年(1921)夏间,与张子玉(国玺)等同游峨眉,复游二峨山;住乌尤,为作《尔雅台记》《离堆佛楼记》《化城铭》等文,越月始归。孙俊明将北游,来荣辞别,以诗诩之。
次年,购得桂林街“武官把总署”旧址,稍加修葺,迁居。应聘主修县志,襄助者门人虞白史、曹仁先等。为此,勘查县内山川名迹。
赵熙先生书画
民国十二年(1923),原滇军部杨森,叛滇后成为四川军阀,谋霸四川,川战不已,川南为甚,作《元日》《杨花曲》诸诗,刺其事。大哥赵亮病卒, 赵熙极哀恸,海内知好吊唁文亦多。
民国十三年(1924),曹锟贿选为总统,赵熙作诗讽之。冬十月,段祺瑞召开善后会议,电请参加,辞之。杨森部将白驹,攻乐山陈洪范防区,激战于县境獭子山,败退,平民深受其害,以诗斥之。
次年初春,吴夫人卒,赵熙极哀悼,悼亡诗甚多。民国十七(1928)正月,四子悫君卒。悫君善书法,且勤持家务,故赵熙极伤之。孙俊民(共产党员)去后,常相通讯,近闻其遇害,写诗悼之。是年《荣县志》印行。
民国十八年(1929),刘文辉通令庙产提供军费,赵熙函省当局,请予保留,兴办学校,遂筹组荣县文学舍。赵熙讲授诗课,选编《唐歌行》二卷,附以苏诗,供学生参读;凡作诗请正者,必批改,时有示范。川军旅长余中英驻防荣县,每值赵熙授课必来听讲,故能以乡谊营救被捕之人,如共产党员程觉远等。
民国二十年(1931)秋,“九一八”事变发生,赵熙既伤国土沦亡,复愤政府不能御侮。及后伪满建立,“虽以遗民自居,对投敌者极为鄙贱,即如老友郑孝胥,亦与陈石遗相约,与之断绝音问。”
次年夏,陶闿自渝来访,率渝籍学生往游峨眉,辑诗成《峨眉行卷》,赵熙为之作叙。秋后,川军“二刘”(刘湘、刘文辉)交战,荣县深受战祸,赵熙屡有诗及致朋辈愤斥之。
民国廿三年(1934),文学舍交由刘箸存接办。秋初,率文学舍学生陶元用等游峨眉。抵乌尤寺小住,川军潘文华派员护送游山。时长征红军出入川边,川局动荡。亲友咸劝走避,后更谣诼纷纭,因眼疾加剧,上海友人来信劝往治疗,遂于九月初东赴重庆。岁暮,红军再入遵义,潘文华等咸劝东下,并致赆金,于是乘轮东下。经山城时,刘湘曾两次派人商请一见,均被婉谢,刘竟嘱报横加指责,旋有流言。赵熙为避蜚语,寓居宜昌,不东下。次年,红军北上,决计回川。二月初抵重庆,租住黄家岈口(静庐),渝中知好,亦时相聚。九月返家。
民国廿五年(1936)县东郊发掘恐龙化石,赵熙作《说龙》诗,为以古诗摹绘恐龙第一人。四月,赵熙与陈衍(字石遗)、同行金松岑(天翻)相聚乌尤,又陪游峨眉,止于华严顶,于报国寺话别,石遗赋长歌纪实。
赵熙先生丙子年赠陶闿书幅
后张元济(菊生)、林思进、庞俊(石帚)、杨伯屏等海内名士先后景集尔雅台,是为尔雅丙子之会。经倡议,传度大师嘱邹善伯编撰、雕版印刷《乌尤山诗》。
秋九月,按川俗七十寿诞“做九”。传度及嘉州门人派来迎,乐山知好均集,传度率周寺僧众诵经祝寿。次晚,泛舟至牛华澳,乘轮东下。抵重庆,东川门人向仙乔等渝籍弟子、眷属数十人,置酒江干来迎。居慈香阁,向仙乔等轮流来陪,极一时文酒之盛,唱酬之作辑为《慈香小集》。
冬旱未减,民国廿六年(1937)入春又成旱象,俗称“丙子干丁丑”。三月返家,有《后汽车行》《道殣》诗。时缪剑霜(秋杰)任川康盐运使,以工代赈修筑荣井公路,全活甚众,赵熙心善其行,书幅谢之。
七月七日,日军进犯卢沟桥,全国抗战开始。赵熙自民国初以来,反对内战甚力,但对抗日战争,则甚支持,一改隐逸故态, 关怀时势,望一致对敌,消除党派及地方之争,收复失地;次则揭露时弊,望纾民困,对投敌奸伪,斥之尤力。
民国廿七年(1938)国民政府西迁重庆,敌机随之空袭,赵熙避居凤栖山吴寓,入冬始返城。全国人士集于四川,故来访或来书请益者较多,酬应较繁,均常诗柬往还也。刘裴公季子絜述(鹤年),衔命乞撰刘湘墓志,不允。絜述拜谢,复哀陈,赵熙以裴公旧谊,勉强为之。此文未用,主事者以为对刘湘“争位四川”有讽刺,且有“共产者,学说甚高,其风烈烈”等语。
次年春夏例居乡舍,客至则露坐庭隅,待以蔬味,教家人体念时艰。江翊云来,割窗心柳、竹画幅,题诗赠之。
民国廿九年(1940)春,汪精卫成立南京伪政府,赵熙愤斥以诗《燕方》。乡居有《小米》《食薯》《豆粥》诸作。
次年春,赵熙被迎往北碚修禊。适陈铭枢亦来游,于右任、程颂云(潜)、章行严、周惺庵及在渝故旧均来访。事为蒋介石闻知,属意聘为高等顾问,并请宴官邸,赵熙意坚辞,江庸等认为,应顾及蒋之名位,程颂云从中解说。席间,蒋询以国是及个人生计,答:“以抗战时期,川人自应贡献,惟乡居所见,平民负担过重,希政府加以体恤,而国之大政,则非衰朽所知。至于个人生计,薄有田产,尚可自给”。深夜,孔祥熙复来,代蒋送行,并申蒋意“代表政府,致送敬老尊贤之赀。”仍以国难方殷,不可为国家增累谢之。
民国三十一年(1942),应缪剑霜约游峨眉。时遍能继主乌尤方丈,马一浮在乌尤主办复性书院,宴请赵熙于其壕上草堂。川大迁峨眉,向仙乔等任教于此,连日快集。次年秋,程颂云往游峨眉,过访留宿,诗纪所闻。冯玉祥来访,乞书多幅义卖,以充军用,冯并赠联为寿。冬,缪剑霜迎往参观新式盐井及沿滩水闸,题书“庸公闸”。
庸公闸
民国三十三(1944),县人为赵熙等举行“重游泮水”之庆。九秋,闻老友程颂云将督师广西,有《九日登太白楼》诗。次年秋,日本投降,闻讯喜极。作诗贺向仙乔七十生日。
民国三十五(1946)春,游成都,欢集两月始归。次年九月,庆祝八十寿辰,向仙乔专程来寿。
民国三十七年(1948)八月廿五日,赵熙病逝于香宋院故宅,海内知好、弟子以诗文、联吊唁众多。窀穸(墓穴)奉安于赵氏丙舍,后迁葬城北大坪山。遗作印行有《香宋词》《香宋诗前集》《赵熙书法》《香宋诗钞》《赵熙集》等;台湾印行有《香宋诗抄》《香宋诗词抄》等。
来源:四川省地方志工作办公室
作者:陈时伟
供稿:自贡市地方志办公室
用户登录
还没有账号?
立即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