尊敬的用户,您好!

网站不支持您所使用的浏览器版本(可能会出现网页变形等问题)。为了更好地展示页面效果,请您使用以下浏览器(点击图标会跳转到相关浏览器的官方网站下载页面)。

2023-04-25 09:14:25

【历史文化名人】房锐:方志始祖常璩

作者:房锐 来源:四川省地方志工作办公室 发布时间:2021-08-06 14:36:39 浏览次数:1127 【字体:

本文载《巴蜀史志》2020年第5期“四川历史名人”专刊

房锐:方志始祖常璩

《巴蜀史志》编辑部 考拉看看

作为中国现存最早、最完整的一部地方志,《华阳国志》的地位非同一般。英国学者李约瑟在所著《中国科学技术史》中曾提到,《华阳国志》是中国地方志中一颗耀眼的明珠,是中国古代文化遗产中的精华之一。

如今,在崇州街子古镇,一座以华阳国志命名的展馆矗立街头。走进展馆,今人可见《华阳国志》中古蜀人的风流雅韵,古蜀地的山川风貌、历史风情,亦可见常璩的一生图景。

华阳国志馆

西晋末年,常璩出生在蜀郡江原(今四川省成都市崇州市)文化世家。族人多擅文章,而常璩自小受到家族文化熏陶,亦对文史颇感兴趣。据《崇庆县志》记载,常璩少年时遍读先世遗书,颇负才名。成汉时期,他曾担任散骑常侍,常出入宫廷,掌理文书。东晋永和三年(347),成汉灭亡,常璩入晋。奈何东晋朝廷重视中原士族,常璩身为蜀地人士则在朝中不受重视。

彼时,常璩已经年老,再不是当年意气风发的少年。但他为何会选择写作《华阳国志》?四川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房锐提到,常璩写作《华阳国志》是一件水到渠成之事。首先,常璩受族人影响极大。尤其是族人常宽博学多才,著有《典言》《蜀后志》与《后贤传》,对地方史颇有研究。其次,“他一直有意识地记载巴蜀的历史,对巴蜀也多有推崇。而且他到了建康之后,成汉政权已经灭亡有一段时间。他对过往也有了一个反思。他会站在另外一个视角重新审视巴蜀历史文化。”

新都博物馆蜀开明时期的巴蜀图语铜印

此外,常璩还敬佩司马迁,对“一国之兴,在于良史”深以为然。因此,心中有向“偶像”学习的想法。正是基于这样的个人、家族和历史背景,常璩最终选择修史。

晋穆帝永和四年至永和十年(348—354),常璩开始了这项开地方志先河的伟大事业。值得一提的是,古时毕竟与今日不同,无论交通条件、信息传播条件,都处于一个极其原始的状态之中。常璩实地考察地理风情,又向他人请教询问各地情况,再结合典籍筛选资料,最终耗时6年,写成一部12卷、约11万字的《华阳国志》。

《华阳国志》继承西汉以来八家“蜀纪”、历朝“正史”以及其他地方文献,具有珍贵的史料价值。如地理部分,详细记述了当地各州历史、郡县沿革、山川道路等。历史部分,记述了政治沿革,而人物部分有赞有传。

毋庸置疑,《华阳国志》是一部记述古代中国西南地区地方历史、地理、人物等的地方志著作,还是后人研究古代西南地方史和西南少数民族史以及蜀汉、成汉史的重要史料。比如,范晔的《后汉书》、裴松之的《三国志注》、郦道元的《水经注》、唐初编修的《晋书》以及司马光的《资治通鉴》等书籍,都曾取材于《华阳国志》。

与以往方志将历史、地理、人物分离,各执其一记叙方式不同,《华阳国志》独树一帜将历史、地理、人物三结合,为后世创立了一种体制完备、内容丰富、记事生动的方志体裁。其实在《华阳国志》之前,各类方志已有百余种,甚至巴蜀地区也有20余种。但《华阳国志》却凭借其优越性流传至今,也正是如此,常璩被称为“方志鼻祖”。难能可贵的是,常璩身上还体现了蜀人开放包容的心态。《华阳国志》完整构建了北起汉中(今属陕西省)、南到南中(今属云南省)、东到湘西鄂西、西际康藏甘青的广袤区域内,上起远古、下迄晋室的地理人文历史体系,其涵盖范围之广,体现了作者之格局。

成都市新都博物馆内说唱俑

如今,常璩被评选为四川历史名人,仍然具有诸多积极意义。首先,常璩盼望和平,看得清大势。东晋永和三年(347),东晋大将桓温伐蜀,常璩与中书监王嘏等人清楚局势,力劝当时成汉政权的执政者李势投降,归顺东晋,使百姓免受战火之苦。其次,常璩做事不畏艰难险阻,且能持之以恒,《华阳国志》就是最好的证明。这些品质和精神,是跨越时间洪流的。

Q

是什么时候接触到常璩的?

A

常璩是四川省成都市崇州市人,我青少年时期曾在崇州生活过8年,很早就知道常璩这个人。崇州曾叫蜀州,常璩被称为“蜀州三杰”。另二杰是唐求、唐慎微。唐求是唐末知名诗人,唐慎微是宋代知名医学家。耳濡目染之下,我从小就对他们感兴趣。

Q

常璩为什么要写《华阳国志》?

A

当时的历史背景是成汉政权被东晋大将桓温所灭。桓温重视人才,对常璩等人比较看好。所以常璩来到建康——今天的南京做官。不过,常璩到建康做官不受重视。在我看来,常璩写作《华阳国志》,应当是一件水到渠成的事情,主要有三个方面的因素。第一,常璩出生在蜀中大家族,家族文化底蕴比较浓厚,培养出常璩这样见识广博的人才。第二,写作《华阳国志》之前,常璩已有不少作品,他本身就是一个非常优秀的史学家,一直有意识地记载巴蜀历史,对巴蜀多有推崇。第三,他到建康之后,成汉政权已灭亡有一段时间。此时,他对过往有一个反思,站在另外一个视角重新审视巴蜀历史文化。

Q

《华阳国志》中蕴含了常璩怎样的世界观??

A

常璩在写作《华阳国志》时,已经站在了新的历史观上,其格局不仅仅局限于巴蜀。首先,常璩本身是一个地域文化孕育出来的人才,才学很高,极其了不起。在写到巴蜀山川历史时,他内心有浓厚的自豪之感。这是可以理解的,他毕竟是蜀人。

其次,中原大一统的文化观念,对常璩也有非常深刻的影响。常璩肯定见过桓温,桓温的风采在《世说新语》中有记载,桓温的观念一定对常璩有影响。所以,他是中原文化与巴蜀文化共同孕育出来的奇才。在《华阳国志》中可以看出常璩有很好的历史成败观、大一统观念。而且,《华阳国志》中有一些常璩本人的评述,从中可以看出常璩高明的见识。

Q

您怎么看待《华阳国志》带来的影响力?

A

《华阳国志》是中国现存最早、最完整的一部地方志。常璩耗时6年写成《华阳国志》,内容丰富、篇幅巨大,能让外界比较全面地认识巴蜀文化。

《华阳国志》是记载巴蜀文化的经典文献。我们常说文化溯源,《华阳国志》就是研究巴蜀文化的源流。

常璩之前,有不少介绍巴蜀的典籍,只有常璩真正将以前巴蜀地区的历史故事等系统整理了出来。比如巴蜀地区杰出人物文翁、司马相如等人的事迹,对后世研究历史人物有非常大的影响;又比如书中对巴蜀地区的各种特产做了比较系统全面的记载,这样的记载有助于我们了解南方丝绸之路。

了解巴蜀文化,不仅仅读《史记》《汉书》中对巴蜀文化的提及,必须要读的是《华阳国志》,这是我们的共识。因为常璩全面记载了巴蜀的历史文化,这就是《华阳国志》的地位。

这本书在体裁上有很大创新。常璩可谓是开地方志先河,这本书是地理志、编年史、人物志三结合,常璩的创新意义非常大,对后世影响很大。

Q

怎么看待常璩主张归降一事?

A

当时桓温率东晋大军从水路逆流而上,灭了成汉政权。常璩主张投降,这一举动顺应中华大一统的历史趋势,主张归降很正常。

Q

我们还可以从哪些方面来挖掘常璩,让他被更多人知道呢?

A

两大方面:一方面是传统学术研究;一方面是普及性的工作。比如崇州可以借助四川历史名人评选,让更多人了解常璩等历史名人。我相信经过第二批四川历史名人评选,会有更多人了解常璩,有助于我们建立文化自信,弘扬优秀传统文化。

Q

对比司马相如、陈寿与常璩,好像常璩的知名度比较低?

A

常璩的知名度远远低于司马相如等人,但他绝对不应该被遗忘。我们看司马相如,几乎是偶像级的人物。他和梁孝王、汉武帝之间的故事,他的文学创作、政治才干和战略眼光,以及他和卓文君的恋爱故事,都是大家耳熟能详的故事。陈寿也有许多人知道,一部《三国志》很出名。

常璩的知名度虽不高,但要了解巴蜀文化,必定绕不过常璩。《华阳国志》是一座宝库,后人可以源源不断从里面挖掘资料。《华阳国志》对我们搞学术的人来说非常重要,对一般读者而言,可能并不了解。

常璩的见识、才学本身很卓越,这些在《华阳国志》中得到体现。这也使得常璩一本《华阳国志》超越了许多地方志。

载《巴蜀史志》2020年第5期“四川历史名人”专刊

作者简介

房锐,四川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四川师范大学巴蜀文化研究中心副研究员。著有《孙光宪与〈北梦琐言〉研究》,主编《晚唐五代巴蜀文学论稿》等。

来源:四川省地方志工作办公室

作者:《巴蜀史志》编辑部 考拉看看(创生文化)

配图:方志四川

来源: 四川省地方志工作办公室
终审:张亚
分享到:
关闭本页 【打印正文】
x

微信扫一扫:分享

Scan me!

微信里点“发现”,扫一下

二维码便可将本文分享至朋友圈。

×

用户登录

加载中...
刷新
刷新
返回文字点选验证
加载中...
刷新
切换至语音验证码
刷新
返回文字点选验证
加载中...
刷新
切换至语音验证码
刷新
返回文字点选验证
加载中...
刷新
切换至语音验证码
刷新
返回文字点选验证
加载中...
刷新
切换至语音验证码
刷新
返回文字点选验证
加载中...
刷新
切换至语音验证码
刷新
返回文字点选验证
加载中...
刷新
切换至语音验证码
刷新
返回文字点选验证
加载中...
刷新
切换至语音验证码
刷新
返回文字点选验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