尊敬的用户,您好!

网站不支持您所使用的浏览器版本(可能会出现网页变形等问题)。为了更好地展示页面效果,请您使用以下浏览器(点击图标会跳转到相关浏览器的官方网站下载页面)。

2023-04-25 09:14:25

【历史文化名人】李调元年谱简编 ‖ 王川

作者:王 川 来源:四川省地方志工作办公室 发布时间:2021-09-01 17:21:33 浏览次数:1438 【字体:

本文载《巴蜀史志》2020年第5期“四川历史名人”专刊

李调元年谱简编

王 川

清代著名历史文献学者、文艺理论评论家、文学家李调元(1734.12.29─1803.1.14),字羹堂,号雨村,别号童山、鹤州、赞庵,别署童山蠢翁,四川绵州罗江县南村坝人,进士出身。代表作有《方言藻》《万善堂诗》《童山全集》《童山诗集》《雨村诗话》《蠢翁词》等,辑有《全五代诗》、民歌集《粤风》,另有《诸家藏书簿》《诸家藏画簿》等书,尤其是编纂《函海》《续函海》等文献学巨著,系“清代蜀中三才子”之一,诗文、才学驰誉朝鲜等地。

四川罗江李调元纪念馆内李调元塑像

关于李调元的年谱,目前所见有同治年间杨懋修编纂《李雨村先生年谱》(《续修罗江县志》,清同治三年版)、杨世明《李调元年谱略稿》(载《南充师范学院学报》1980年第2期第15—24页)、孙震《〈李调元年谱略稿〉质疑》(载《重庆师范大学学报》1985年第4期第83—84页)等数种,兹本着查漏补缺、大事为主之旨,遵照传统历史人物的“年谱”编纂方法,将李调元一生划分为早年、中年、晚年3个历史时期,尝试着换一种写法,以新的“三段论”划分法,用精炼的文字,浓缩表现其一生。

李调元69岁不寻常的一生,以博览群书、仕进廿载、回归著述为特征,大致可以分为3个阶段。

第一阶段,早年篇,李调元1—29岁,为读书生涯。李调元幼承庭训,少有“神童”之美誉,读书积学,成年发愤向学,为后来的大成就奠定了基础。他一生著述之多,涉及研究领域之广,不仅与遂宁张问陶(张船山)、眉山彭端淑合称“清代蜀中三才子”,而且在清代四川可谓全省第一人,清代著名诗人袁枚有“西蜀多才今第一”之赞誉,堪与明代杨慎并称全蜀异代双杰。

第二阶段,中年篇,李调元30—49岁,为仕宦生涯。他29岁中举,在翰林院、学政、道台等职位为官约20年,宦迹遍及大江上下、东南西北;交友极其广泛,除名公巨卿、文士画师之流,上至高宗乾隆,下及村姑牧童,他均有交接,直到49岁被解任。他为官清廉正直,赢得青史留名。

第三阶段,晚年篇,李调元50—69岁,晚年生涯。李调元获罪遣戍新疆伊犁,途中获得赎罪,绝意官场,读书、研究、著述,直到病逝。他最终完成了文献总集巨著《函海》,不仅整理、保存了巴蜀文化,而且继承、弘扬了乡邦文化,推动了蜀学的繁荣,在中国学术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早年篇(1734—1763,李调元1—29岁)

清雍正十二年十二月初五日(1734年12月29日),李调元出生在四川绵州罗江县南村坝。20世纪50年代撤罗江县,将宝林镇划到安县(今四川省绵阳市安州区),故按照历史事实而言,李调元当时出生于四川省罗江县宝林镇;按照现今行政隶属关系而言,李调元出生地为绵阳市安州区宝林镇大沙村。现宝林镇已与塔水镇、清泉镇合并,建立新的塔水镇,镇政府驻塔水镇,大沙村与乌龙村合并建童山村。

在罗江县南村坝的李家湾,李家为当地有名的书香世家。李调元之父李化楠是清乾隆七年(1742)进士,尤为重视儿子的教育,故李调元从小接受到良好的教育,与从弟李鼎元、李骥元皆一时才俊,时有绵州“三李”之号。

乾隆三年(1738),5岁。李调元入乡塾,开始读“四书”、《尔雅》等典籍。

乾隆十一年(1746),13岁。李调元随父游学江南,作诗成对,获誉“神童”。

乾隆十七年(1752),19岁。李调元应罗江县童子试,考第一,入县学。

乾隆十八年(1753),20岁。李调元随父游学浙江余姚,与邵晋涵等文士订交。

乾隆二十三年(1758),25岁。李调元随父丁忧回蜀。

乾隆二十四年(1759),26岁。李调元肄业于锦江书院,与崇庆何希颜、成都张鹤林、内江姜尔常、中江孟鹭洲、汉州张云谷,以文章著于时,时称“锦江六杰”。秋,在成都参加乡试,提学使“奇其文”“拔第一”,后来公榜,中第五名。

乾隆二十五年(1760),27岁。李调元参加科考,礼闱落第,与父交游于京师,补恩科品级中书,与毕秋帆、祝芷塘、王梦楼、赵翼、程鱼门诸名士诗文唱和;又从陆宙冲学画。他领悟力强,很快掌握了技法神韵,精于水墨丹青,有“小李将军”之谐号。

中年篇(1764—1782,李调元30—49岁)

乾隆二十八年(1763),李调元参加会试,考中第二名进士;五月,殿试,中第二甲十一名,选入一等,点翰林院庶吉士。是年,会试诗题为“从善如登”,李调元诗中有“景行瞻泰岱,学步笑邯郸”之句,为副总裁赏识,列为第一。总裁秦蕙田认为“此卷才气纵横,魁墨,非元墨也”,置为第二名。李调元殿试中二甲十一名,入翰林院,为入庶常馆,开启其长达20年的仕途生涯。

踏上仕途后,李调元历任翰林院编修、吏部考功司主事兼文选司员外郎、吏部文选司主事、广东学政等职。在任文选司员外郎时,以办事刚正获称“铁员外”。

乾隆三十一年(1766),33岁。翰林院庶常馆散馆,李调元改授吏部文选司主事,完成《周礼摘笺》5卷等著述8种。

乾隆三十四年(1769),36岁。冬,李调元丁父忧,全家奉丧归蜀,完成《蜀雅》一书。

乾隆三十七年(1772),39岁。正月,李调元抵京,仍补考功司主事。清政府开办《四库全书》编订馆,采集全国遗漏书籍,从全国各地征求古籍善本达13000多种,下令重修《永乐大典》。李调元时任翰林院监司徽辅,参与《四库全书》编纂工作,并得以借观朝廷内府藏书,并雇人抄录许多罕见书籍,尤以巴蜀为主。

乾隆三十九年(1774),41岁。五月,李调元任广东乡试副主考,随即,又担任广东学政,巡视广东省10府3州。他铁面无私,严禁舞弊,奖励勤学向上学子,受到士子们称赞。

乾隆四十一年(1776),43岁。二月,李调元随乾隆帝谒东陵、登泰山,赋诗纪之;冬,升迁文选司员外郎。刊刻个人诗集《粤东皇华录》。

乾隆四十二年(1777),44岁。因湖南巡抚公文措辞失当,李调元按规定不与画押。吏部尚书阿桂、舒赫德大发雷霆,在考察京官时,将李调元填入“浮躁”一类。乾隆帝见表册所填19人均年迈多病,唯独李调元年富力强,就询问吏部尚书:“李调元何事浮躁?”吏部尚书回复:“过于逞能。”乾隆帝一笑置之,诏令李调元仍为吏部员外郎。李调元买书万卷,本欲南归,乃作罢。

八月,李调元升任广东学政,临行前为乾隆帝召见,乾隆帝云:“汝乃朕提拔之人,看汝在司难处,今命汝提学,须当勉力报效。”又云:“汝若在明朝,得罪严嵩、张居正等,早身家不免矣,戒之!”皇帝一再勉励,李调元应对中肯。

乾隆四十三年(1778),45岁。李调元在广东学政任上,发展教育,采风岭南,编辑成《全五代诗》《赋话》《制义科琐记》等书。

《全五代诗》

《赋话》

乾隆四十四年(1779),46岁。李调元在广东学政任上,曾渡海至琼山(今海南省)主试,拜谒苏东坡祠,撰写《然犀志》等书。

乾隆四十五年(1780),47岁。李调元创办“潞河书院”,培养人才。

乾隆四十六年(1781),48岁。正月,李调元从广东学政任满回京复命,二十八日,乾隆帝在勤政殿召见,问其广东总督、巡抚以下官员事。李调元如实对答,乾隆帝十分满意。次日,李调元即擢任直隶通永道道员(正四品)等要职。

秋,李调元在京,向翰林院诸公并“借天府藏书这副本,每得善本,辄雇胥录之。始于辛丑秋,迄于壬寅冬”。当本年完成《函海》的初步编纂。

同年,因弹劾永平知府,得罪权臣和珅,埋下祸根。

乾隆四十七年(1782),49岁。李调元在任直隶通永道道员。同年,奉旨护送一部《四库全书》去盛京(今沈阳),因途中遇雨,沾湿黄箱而获罪,十二月下保阳皋司狱。

晚年篇(1783—1803,李调元50—69岁)

乾隆四十八年(1783),50岁。二月一日,李调元出狱,被遣戍新疆伊犁;旋经袁守侗搭救,从流放途中召回,削职为民。此后,李调元闲居通州,读书、著述2年。

李调元深感仕途坎坷、吉凶莫测,于是绝意官场。他在《小西湖看荷》一诗中写道:“谁开玉镜泻天光,占断人间六月凉。长羡鸳鸯清到底,一生受用藕花香。”表明其与官场决裂、洁身自好、用心著述与山水之志趣。

有友人劝李调元设法复职,他以东坡诗咏答说:“便从洛社休官去,犹有闲居二十年。”此时离他去世恰约20年,李调元此语可谓一语成谶。

乾隆四十九年(1784),51岁。李调元《函海》编纂正式完成,收书152种,大部分为川蜀先贤著述。分30函,1至10为晋至唐、宋、元、明诸人未见之书;11至16,专刻明代杨慎所著之书;17至30,为自著之书及各家已刻而流传不广的书籍,有诗文、史论、音训、剧话、曲话、词赋等,其中有关音韵、民歌、俗谚,均价值甚高。因包含经史、文学、诗歌、金石、考古、书画、戏曲、民俗、神话、语言学、音韵学、农学、姓氏学等研究成果,被称作“巴蜀百科全书”。此后,这一巨著有人民出版社等多个版本面世。绵阳市安州区2012年委托四川西部文献修复中心修复《函海》,并最终补齐。同年,安州区开始《函海》的重刊工作,历时5年完成。重刊后的《函海》凡43函,共68本,极大便利了《函海》的研究和推广。

乾隆五十年(1785),52岁。三月二十九日,李调元从通州启程返蜀,四月二十九日到家。居家著述。

同年,李调元在家乡开始建筑藏书楼。楼成,名曰“万卷楼”,楼之四周,“风景擅平泉之胜,背山临水,烟霞绘辋川之图,手栽竹木渐成林。”李调元欣慰之余,命名万卷楼所在园林为“醒园”,并赋诗:“醒园初筑亦悠然,地狭偏能结构坚。叠石为山全种竹,穿池引水半栽莲。拈花偶笑人称佛,戴笠行吟自谓仙。曾到名山游脚倦,此生只合老丹铅。”(《醒园杂咏》)

乾隆五十一年(1786),53岁。家养梨园,常课歌童自娱。

嘉庆初年,四川白莲教起义,官府镇压,各地警报频传,社会混乱。

嘉庆二年(1797),64岁。李调元完成《新搜神记》之撰写。

嘉庆五年(1800),67岁。二月,川楚白莲教起义声威甚壮,李调元一家避乱,前往成都。

四月,李调元藏书的万卷楼,“忽被土贼所焚”,李氏父子长年收藏的大量珍本、典籍、手稿等被毁。李调元归来,看见平地瓦砾飞灰,悲痛欲绝,“收灰烬瘗之”,并吟诗纪实:“不使坟埋骨,偏教冢藏书。焚如秦政虐,庄似陆浑居。人火同宣谢,藜燃异石渠。不如竟烧我,留我待何如?云绛楼成灰,天红瓦剩坯,半生经手写,一旦遂成灰。獭祭从何检,尤杠漫逞才。读书无种子,一任化飞埃。”(同治四年《罗江县志》卷35《外纪》)万卷楼被打劫的歹徒焚毁,李调元“意忽忽不乐”,悲痛欲绝,身体状况逐渐恶化,此后便一病不起。

嘉庆七年(1802),69岁。十二月二十一日(1803年1月14日),李调元病逝,实岁69周岁(一说享年70岁,乃虚岁),葬于家乡,今属绵阳市安州区宝林镇李家湾大沙村。

载《巴蜀史志》2020年第5期“四川历史名人”专刊 )

【历史文化名人】王川:李调元——百科全书式学者最接地气的邻家阿哥

来源:四川省地方志工作办公室

作者:王 川(川师范大学中华传统文化学院院长、教授,四川省巴蜀文化研究会副会长)

来源: 四川省地方志工作办公室
终审:张亚
分享到:
关闭本页 【打印正文】
x

微信扫一扫:分享

Scan me!

微信里点“发现”,扫一下

二维码便可将本文分享至朋友圈。

×

用户登录

加载中...
刷新
刷新
返回文字点选验证
加载中...
刷新
切换至语音验证码
刷新
返回文字点选验证
加载中...
刷新
切换至语音验证码
刷新
返回文字点选验证
加载中...
刷新
切换至语音验证码
刷新
返回文字点选验证
加载中...
刷新
切换至语音验证码
刷新
返回文字点选验证
加载中...
刷新
切换至语音验证码
刷新
返回文字点选验证
加载中...
刷新
切换至语音验证码
刷新
返回文字点选验证
加载中...
刷新
切换至语音验证码
刷新
返回文字点选验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