尊敬的用户,您好!

网站不支持您所使用的浏览器版本(可能会出现网页变形等问题)。为了更好地展示页面效果,请您使用以下浏览器(点击图标会跳转到相关浏览器的官方网站下载页面)。

您的位置: 首页 >四川印象>悦听四川>成都记忆音频>详细内容

【成都记忆第1季】前世今生 第7集 商贸之城

来源:四川省地方志工作办公室 发布时间:2025-01-27 17:25:44 浏览次数:258 【字体:

前世今生 第7集 商贸之城

­

糖酒会、婚博会、茶博会、车展、创意设计展……伴随着成都会展之都的建设步伐,各大展会纷至沓来,盛况空前,让人眼花缭乱。会展业的发达是社会经济繁荣的体现。而这样的繁荣,从成都建城之初就有所体现。

古时的成都是一座不折不扣的商业之都。它的开放与繁华,或许会超出我们的认知。公元前316年,秦统一巴蜀,蜀郡太守张仪和张若不仅依照都城咸阳来筑造成都,而且在城内设置市场,发展经济。秦朝统一全国后,在其他地区采取重农抑商的政策,唯独在成都却是鼓励商业发展,由此可见蜀地在全国经济发展中的重要地位。

1长

到了汉代,成都物产除了粮食、茶叶外,还有锦官城和车官城两座“国家工厂”先后落户,前者生产销售蜀锦、蜀布,后者制造销售战车、车辆。成都市场规模巨大,商品种类繁多,货物堆积如山,远销全国各地,成为首屈一指的古代商业大都市。《史记·货殖列传》记载,成都与长安“两城财富,甲于全国”。左思《蜀都赋》形容:“市廛所会,万商之渊,列岁百重,罗肆巨千,贿货山积,纤丽星繁。”

成都人善于经商,还体现在扩展市场,向更远的地方销售“成都造”货品。早在西汉张骞出使西域之前,古蜀国的先民们就已开发了一条从成都到滇池沿岸,经大理、保山、腾冲进入缅甸,远达印度的“蜀身毒道”,并把大量的古蜀特产销往那里,以此为中转流往更远的地方。后来张骞出使西域,来到大夏国,也就是现在的阿富汗一带,惊奇地发现那里早已有蜀产的枸酱、蜀布、邛竹杖,可以证明蜀先民的商业智慧。

唐代以前,各地都还很少出现单一品种的交易市场,而蜀地商品种类繁多,成都已经开成了米市、茶市、锦市、鱼市、车市等分门别类的市场形式。

在唐代,国内几乎所有城市的居民区和商业区是完全分开的。商品买卖必须在划定的“市”内进行,居民必须住在“坊”内,坊和市之间修建了围墙隔断。因此,唐代的成都,在城市中陆续形成了东、南、西、北的大集市,各行一方,各具特色。其中,东市在大慈寺东大街一片,南市紧邻锦江,是著名的水津码头,南来北往货运繁忙,集市上还有专门的船坊造船卖船。西市又被称为“旧市”,位于少城内;北市虽不像其它三市居岸傍水,却是一个极其方正规整的集市,都是东西向的街道,一共12条,茶肆酒楼搭配齐全。成都出土的汉代画像砖上能看到题有“北市”二字。

唐朝虽然实行宵禁,但也并非没有夜生活。在长安城的108坊中,一个叫做“平康坊”的地方不实行宵禁。这在《开元天宝遗事》中有过描述。对于成都来说,那时的大慈寺为了方便香客晚些时候购买香烛等佛事用品,便默许了寺庙门前售卖的摊贩,一来二去寺庙门前便形成了“庙市合一”场景。寺庙后面的锦江水运码头也为这个集市带来了人气,于是“蜀中首街”的繁华景象就出现了。发展到后来,大慈寺门前的夜市并不是单纯售卖东西,甚至还有夜读、诗会等文化交流。

安史之乱后,繁荣的商业冲击了坊市专卖的限制,坊市制度的松动导致宵禁制度也随之松动。那时候民间的商品交易不再局限于坊市内,每到黄昏之后,大慈寺夜市便商贩云集,游人如织。小吃摊贩、字画、铜器、首饰、乐器等等琳琅满目,任人选购。

到了宋代,成都的夜市繁盛有增无减。商业极度繁华的成都城已有了几个固定的大型市场,如灯市、蚕市、酒市、药市等。这些市场为满足游人购买的需要,一再延长营业时间,往往要开到半夜三更才收摊歇业,有的店铺甚至直接开到天亮,这时候一个真正夜市的雏形已经诞生。

夜市上灯火通明,游人如织,几乎当时市面上有的东西都有售卖。吃的、穿的、用的、玩的、看的……应有尽有,热闹非凡。《方舆胜览》卷五十一的《成都志》中就有“锦江夜市连三鼓,石室书斋彻五更”的记载。

在唐代,成都每个月都会举行商品交易会,就像现在的博览会。到了宋代,偏安一隅的蜀地,农业和手工业得到大发展,商品市场进一步扩大。成都十二月市博物馆策划总监陈玥:

音频:前后蜀两宋时期,成都先是作为偏安王朝的都城,后作为成都府路治所,兵祸较少、人烟辐辏,是当时的“西南大都会”,延续着唐代“扬一益二”的城市繁荣,号为“天下繁侈”。农业和手工业在这个时期得到进一步发展,城市商品市场进一步扩大,冲破了汉唐以来坊市制度的约束,商铺侵街开店,市区扩大到全城,坊巷路口、桥头河畔都成了商品交换的地方,一下子把北宋以前封闭式的“市”变为了全城性敞开型的市,城内城外均可为闹市,“城市”一词就名实相符了。成都城内原有的定期市场也因此得到发展完善,逐渐形成了按月令节气集中销售当地土特产品的“成都十二月市”。

北宋名臣赵抃在在《成都古今集记》中对“十二月市”有明确记载了,那就是“正月灯市,二月花市,三月蚕市,四月锦市,五月扇市,六月香市,七月七宝市,八月桂市,九月药市,十月酒市,十一月梅市,十二月桃符市。” 这些定期的集会不仅丰富了成都本地人的生活,更吸引着全国各地的商贾前来营生。

四川历史学会会长谭继和高度肯定了成都十二月市之于城市的价值:

音频:十二月市有个简单的记法,我归纳就是“灯华蚕锦扇子香,宝规药酒梅桃符”,宝就是七宝,桃符就是卖对联,十二月市不是每个月只卖一种,只是说其中的中心是什么,特别是香市,主要是夜间焚香,供读书人读书,“红袖添香夜读书”,这样来使用。十二月市是成都人在商品交换的物质生活中发掘和追求心灵美学的享受

“成都十二月市”在南宋之后就断市了,但市集和风俗依然传承至今。比如灯市、花市、蚕市、药市、自宋经元、明、清,演进为成都青羊宫每年农历二月十五日的花会,成为我国西南地区一年一度的春季农贸物质交易中心。

陈玥说:

音频:十二月市是成都古代商业发展的高峰,其形成与发展,是当时社会政治、经济发展的必然结果,见证了成都农业、手工业和商业发展的盛况,也极大的满足和丰富了市民的生活与娱乐,十二月市不仅是商品交易集会,也是成都官吏民众定期游乐的盛会,反映了成都平原“乐遨游”的民俗风情,折射出蜀中之富庶。政府顺应民情,打破城市中住宅区与商业区截然分开与限时开闭的传统限制,逐步发展为城市内店铺与民宅交错杂处,改变了城市的整体面貌,成为宋代城市发展的一个重要特征,也是成都太平安乐的缩影。

1方

不过,尽管当年十分繁华,“成都十二月市”却不为今天的成都人所熟悉。经过精心论证、规划,四川省成都市锦江区在锦江河畔的东门码头兴建了“成都十二月市博物馆”,还原了成都千年的繁华盛景,为人们重新展开了一幅“九天开出一成都,万户千门入画图”的风情长卷。

本节目由成都市地方志工作办公室与成都市广播电视台联合制作。

来源: 四川省地方志工作办公室
终审:曾娟
分享到:
关闭本页 【打印正文】
x

微信扫一扫:分享

Scan me!

微信里点“发现”,扫一下

二维码便可将本文分享至朋友圈。

×

用户登录

加载中...
刷新
刷新
返回文字点选验证
加载中...
刷新
切换至语音验证码
刷新
返回文字点选验证
加载中...
刷新
切换至语音验证码
刷新
返回文字点选验证
加载中...
刷新
切换至语音验证码
刷新
返回文字点选验证
加载中...
刷新
切换至语音验证码
刷新
返回文字点选验证
加载中...
刷新
切换至语音验证码
刷新
返回文字点选验证
加载中...
刷新
切换至语音验证码
刷新
返回文字点选验证
加载中...
刷新
切换至语音验证码
刷新
返回文字点选验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