尊敬的用户,您好!

网站不支持您所使用的浏览器版本(可能会出现网页变形等问题)。为了更好地展示页面效果,请您使用以下浏览器(点击图标会跳转到相关浏览器的官方网站下载页面)。

您的位置: 首页 >四川印象>悦听四川>成都记忆音频>详细内容

【成都记忆第1季】文化名人 第4集 杜甫“诗史”

发布时间:2025-02-13 10:08:33 浏览次数:148 【字体:

­

文化名人 第4集 杜甫“诗史”

成都自古就有“天府之国”的美誉,在这片人杰地灵的土地上孕育出了一大批杰出的诗人,汉有杨雄、司马相如,唐有诗骨陈子昂、诗仙李白,宋有三苏,可谓是群星璀璨。

1长

成都也以其无穷魅力吸引着历朝历代的诗人,有“自古诗人皆入蜀”的说法,像初唐四杰先后入蜀,蜀中游历对他们的文学创作,特别是诗歌都产生了重要影响。而为避“安史之乱”入蜀的诗圣杜甫,在他一生1400 多首诗作中,有五分之一的诗篇是在成都不到4 年时间里创作的。

那么,为什么诗人在成都会孕育出如此饱满的创作热情?在杜甫的诗句中,我们又可以了解到一个怎样的成都呢?

公元759年,唐肃宗乾元二年,为了躲避安史之乱,杜甫在颠沛流离中从长安流亡到成都,结束了“一岁四行役”的流浪生活。

初来乍到,一家人暂住在成都城西的草堂寺。第二年春天,在亲友的资助下,杜甫在草堂寺附近的浣花溪边觅得一块荒地,历时三个月,建成了一座茅屋,并将其称为草堂,一家人总算是有了一处安身之所。

成都富庶繁华,浣花溪风光旖旎,当地民风淳朴,忧国忧民的杜甫在这里找到了慰藉,表现出了在此前的人生旅程中从未有过的闲情逸致和浪漫情怀。

河南大学教授程遂营在《百家讲坛》中提到:

音频1:自然环境和气候往往会首先引起一个异地人的关注,所以杜甫就有一首诗叫《成都府》,其中有这么几句话:“曾城填华屋,季东树木苍,轩然名都会,吹箫间笙簧”。说当时的成都,有一个大城,一个小城,城套城,季东树木苍,这是杜甫印象最深的,因为杜甫的老家在河南的巩义是黄河流域,到冬天的时候,黄河流域的树木往往都凋零了,而在长江上游的成都还郁郁葱葱,所以这个杜甫呢,留下了非常深刻的印象,他在这首诗里面呢,就把这一点描述出来。与此同时呢,在杜甫的眼里,当时的成都已经是喧然名都会,这个地方是一个人口非常繁多非常繁华的一座大都会,整个城市能够感觉到一种歌舞升平的这种氛围。这是给杜甫留下的第一印象。

同时,程遂营还提到,平静的生活让杜甫创作走上了“小清新”路线,像大家最熟悉的《绝句》,不仅描绘出成都恬淡的风光,也反映了当时成都水陆经济的繁盛:

音频2:当时杜甫有一首绝句,里面他就谈到“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从门泊东吴万里船这个诗我们就可以推测,当时的成都已经可以和长江下游的南京进行水上的交通往来,而杜甫居住的地方离当时的一个大码头万里桥也不远,在那个地方帆船林立,大量的船只准备发往下游的吴地,也有大量吴地的船只停留在万里桥的码头边,所以这个水上交通应该是相当便利的。

此外,成都淳朴热情的民风温暖了杜甫的心灵,无论是《遭田父泥饮美严中丞》中的“田翁逼社日,邀我尝春酒”,还是《野人送朱樱》中的“西蜀樱桃也自红,野人相赠满筠笼”,热情的成都人用美酒樱桃来招待这位异乡人,让他的诗歌读起来布满生活情趣。

当然,巴蜀文化、成都山水也是杜甫作诗的重要灵感来源。从“黄四娘家花满蹊”到“锦官城外柏森森”,巴蜀文化的兼容并包,巴山蜀水的奇特景观,造就了杜甫诗中的旖旎风光。

程遂营就说到:

音频3:杜甫作为一个外来人来欣赏成都的美景,来用自己的眼睛看着美景,来用自己的心去体验这美景,同时用自己的诗歌来歌颂成都这座城市,杜甫有意无意又成了成都这座城市的代言人。从某种意义上来讲,是杜甫成就了成都的名声,从另外的一个角度而言,也是成都 成就了杜甫这位大诗人。

北京师范大学教授康震认为,在成都平静的生活中,杜甫仍然心系天下,奠定了他在中国文学史上的地位:

音频4:杜甫在成都的生活我自己感觉是他一生当中最安逸的几年,从他的诗里可以看出来,而且在这座城市里,他也没有停止思考,《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他想到了比他更穷困的人,他在这里还写了武侯祠,想到了诸葛亮,诸葛“大名垂宇宙”,在来成都之前,杜甫的创作已经到了相当的高度,来到成都,因为生活相对比较安逸,使他能定居下来认真思考这个朝代,他的人生,他的创作,所以在这个期间他的创作又上了一个高度,所以杜甫能称之为一个诗圣,成都的贡献不在小

1方

中国作协副主席、四川省作协主席、著名作家阿来在讲座中曾说起成都从秦汉时代起就是一座名城,但是直到杜甫来到成都前,成都的自然风光与人文风情却并未得到文人们的注视和描写。他说,“今天可以看到汉代文学家扬雄在《蜀都赋》中这样描写成都‘尔乃其都门二九,四百余闾。两江珥其市,九桥带其流’。”而在杜甫之后,成都逐渐成为了历代文人的“宠儿”。成都与杜甫,是一种相互成全的关系。正如明代学者李长祥所说,“少陵诗,得蜀山水吐气;蜀山水,得少陵吐诗气”。

如今,古韵十足、环境清幽的杜甫草堂已经成为了成都的标志、诗歌的象征和文学的圣地,吸引着人们来此瞻仰凭吊和游赏。

终审:何晓波
分享到:
关闭本页 【打印正文】
x

微信扫一扫:分享

Scan me!

微信里点“发现”,扫一下

二维码便可将本文分享至朋友圈。

×

用户登录

加载中...
刷新
刷新
返回文字点选验证
加载中...
刷新
切换至语音验证码
刷新
返回文字点选验证
加载中...
刷新
切换至语音验证码
刷新
返回文字点选验证
加载中...
刷新
切换至语音验证码
刷新
返回文字点选验证
加载中...
刷新
切换至语音验证码
刷新
返回文字点选验证
加载中...
刷新
切换至语音验证码
刷新
返回文字点选验证
加载中...
刷新
切换至语音验证码
刷新
返回文字点选验证
加载中...
刷新
切换至语音验证码
刷新
返回文字点选验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