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都记忆第2季】第21集 蜀地文创先行者,她靠带货实现了经济独立
蜀地文创先行者,她靠带货实现了经济独立
【小剧场】
A:(自言自语口气)文创达人、带货一姐,她也太牛了吧!
B:带货?你又在看直播啦?
A:什么直播,我说的是薛涛,唐代女诗人薛涛!
B:唐代?女诗人?这和带货有什么关系?
【版头】
在群星璀璨的唐代诗坛,薛涛是最负盛名的女诗人。她虽然因为家道中落,没入了乐籍,但是却凭着过人的才华,一步步书写传奇,成为了人人称颂的“女校书”。据说当时天下诗人,每写出一首诗,第一个想给皇帝看,第二个就想给薛涛看。白居易、裴度、张籍、杜牧、刘禹锡、张祜、元稹……这些诗坛顶流,都与薛涛有诗歌唱和。而且,很多大诗人都曾从薛涛那里收到过写着精妙诗文的红色小笺,这就是后人所说的“薛涛笺”。
薛涛中年的时候脱离了乐籍,在浣花溪畔为自己觅得安身之处。在她的日常生活中,几乎每天都要和诗歌、纸墨打交道。在薛涛以前的唐代,纸张常用于抄写佛经,篇幅很大,而当时的诗人喜欢写绝句和律诗,用抄写佛经的纸张来写诗,显得非常浪费。于是喜欢写小诗的薛涛, “不欲长剩,乃狭小之。”
薛涛居住的浣花溪一带,是成都当时的造纸中心。她也借势开始了自己的发明创造。她用浣花溪的水、木芙蓉的皮、芙蓉花的汁,制成了红色的小幅诗笺。这种小笺颜色鲜灼可爱、图案精致美丽,使用起来也很方便。薛涛制作这种笺纸,本来是为了自己写诗用,或者赠送友人,算是“私人定制”,但是依托薛涛的盛名,精致的窄笺纸迅速变成了“文创爆款”,文人雅士争相使用收藏。诗人韦庄为了讨要薛涛笺曾经专门写过一首《乞彩笺歌》,里面提到“也知价重连城壁,一纸万金犹不惜。”李商隐也写诗赞叹:“浣花溪纸桃花色,好好(hǎo hǎo)题诗挂玉钩。” 从薛涛开始,中国古代文人写诗,就有了专门的载体--诗笺。明代胡震亨就曾在《唐音癸签》里提到:“诗笺始薛涛。”
对于薛涛来说,薛涛笺也为自己的人生带来了改变。她依靠着薛涛笺的收入,拥有了安身立命的经济基础。
薛涛去世后,薛涛笺也经久不衰,历代成都皆有仿制薛涛笺。元末成都还设有笺局,专制薛涛笺。
到了明代,薛涛当年制作纸笺的百花潭逐渐淤积,水质欠佳。于是明代蜀王朱椿就在薛涛墓旁、锦江南岸的玉女津取水,仿制薛涛笺。玉女津也因此被人们称为薛涛井。据明代曹学佺《蜀中名胜记》记载,每年农历三月初三,汲此井水造笺24幅,入贡16幅,余者留蜀王府邸中,市面上绝对没有出售的,可见薛涛笺在明代也是非常珍贵的。巴蜀文化专家袁庭栋:
我们现在看到的薛涛井旁,有石刻石碑,这是在清代康熙乾隆盛世留下的,现在井后牌坊上苍劲有力的“薛涛井”三个字,是康熙三年(1664年)成都知府冀应熊亲手书写,并叫人刻下来的。也就是那个时候起,这口井被正式命名为薛涛井。作为正式的地名标识,薛涛井成为了经过官方认定的薛涛纪念地。
“古井平涵修竹影;新诗快写浣花笺。”这是望江楼公园浣笺亭外的一副对联。浣笺亭,也是纪念薛涛浣笺的一处建筑。
早在上个世纪五十年代初,望江楼公园就恢复了薛涛笺生产,2017年,浣笺亭内开始进行薛涛制笺工艺和古法造纸流程的展示。当代的薛涛笺印制,采用传统木刻水印,手工制笺。把木刻印版固定在案上,用毛笔或毛刷,蘸上国画颜料,刷涂在雕版表面,采用四川夹江手工宣纸,覆在版面上套色印制,等阴干后裁纸为笺。如今望江楼公园的薛涛笺,依然是“畅销文创”。
薛涛为成都留下了一抹千年不褪色的红,也让创新创造的基因,流传千年,影响至今。
用户登录
还没有账号?
立即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