尊敬的用户,您好!

网站不支持您所使用的浏览器版本(可能会出现网页变形等问题)。为了更好地展示页面效果,请您使用以下浏览器(点击图标会跳转到相关浏览器的官方网站下载页面)。

您的位置: 首页 >四川印象>悦听四川>成都记忆音频>详细内容

【成都记忆第2季】第47集 丝路名城的前世今生|⑦丝路名城的贸易史

来源:四川省地方志工作办公室 发布时间:2025-04-08 07:00:00 浏览次数:48 【字体:

­

丝路名城的前世今生|丝路名城的贸易史

成都是世界上最早发明养蚕、缫丝和织绸的地区。据史籍记载,远在春秋时代初期,古蜀人就把用蚕丝织成的蜀布和帛运到秦国进行交易。

2长

战国时,蜀地的丝绸业持续发展,达到很高的水平。湖南长沙和湖北江陵出土战国织锦和刺绣,据专家研究,均属古代蜀国的产品,并且与四川炉霍卡莎石棺葬内发现的丝织品相似。

从汉代开始,蜀地的生丝与丝织品交易进入繁盛期。蜀锦行销全国,政府设置专门的“锦官”管理蜀锦的生产与交易。彼时,锦里便是古代织锦作坊和织锦户集中的地方。 

201212月,考古人员在天回镇成都地铁三号线建设工地发现了一处西汉墓葬,并出土了4部织机模型。专家们经过深入研究,确认它们属于提花织机。这在当时是世界最先进的织机,它可以通过上万根丝线,对花纹进行编程,最终织出有图案的锦缎。而最令人称的是,中国丝绸博物馆的专家用复原出的织机复制出了在新疆出土的、具有汉代蜀锦结构的“五星出东方利中国”织锦护臂。用汉代世界最先进的织机,复制出了汉代工艺最复杂的织锦,可见成都的纺织工匠曾创造了多么辉煌的文化。

当时间来到三国时期,成都已经成为全国丝织业的一大中心。魏、吴每年从蜀汉输入大量蜀锦,丝织品成为蜀国的主要财源。就在这一时期,诸葛亮将蜀汉的先进技术推广到云南、贵州、广西等地的少数民族地区,教他们栽桑、养蚕、织锦,促进各地的经济发展。

南北朝时期,兵连祸接,导致蚕桑生产受到影响。不过,成都平原保持相对稳定局面,大批西域人入蜀通商,往来于吴、蜀之间。

隋唐、五代之时,成都主要依托岷江、沱江,与外省水上贸易兴盛。杜甫的《夔州歌十绝句》就写到:“蜀麻吴盐自古通,万斛之舟行若风。”反映出长江航运贸易的繁盛。

[(市场嘈杂)

店家:诶,姑娘,来看布料啊,

女:嗯,要去春游,想赶着做几件衣裳

店家:好巧,前天刚好从蜀地进了几匹上好的锦缎,姑娘,这边请

女:哎呦,这纹样挺新啊

店家:这叫“陵阳公样”,就是鸟兽图案都是成双成对,或左右对称,或上下对称,姑娘穿上可好运连连啊

女:店家,你可太会说话了,这我可得好好选选。。。。

店家:不急不急,我再给姑娘多那点小样看看,保证姑娘穿上分外两眼。。。。]

唐代,是蜀锦生产最为辉煌的时期,无论质量和数量都超过历史水平。从纹样题材、造型、构成到敷彩等,在传统基础上吸收外来营养加以创造后,形成了特有的装饰风采,具有朝气蓬勃、丰满富丽、雍容大度的特色。唐景云年间的晕裥提花锦裙和“双流折绸绫”甚至还远销新疆各地。诗人张籍在《凉州词》里说:“无数铃声摇过碛,应驮白练到安西。”诗中的“白练”,就有不少是来自蜀中的丝织品“梓州小练”。此外,成都生产的“益州半臂”,在吐鲁番市场十分畅销。

五代前、后蜀时期,由于偏处西南隅,战祸较少,蜀锦生产未受到多大影响。丝绸和茶叶、药材仍是蜀中重要输出品。但由于割据状况,也使商业的发展受到阻碍。其中,前蜀政权禁止高级丝织品的对外贸易,使蜀地商业受到沉重打击。

到了宋代,丝绸已不禁止民用,因此,民间贸易盛行。当时,宋代宫廷对蜀锦的需求量很大,除了宫廷和官府所需的高级丝织品大部分都要蜀中供应之外,还要用来作为边贸物资,换取战马,抵御辽、金,于是在蜀中设置收购货物的“博买务”,要求各地织造丝织品,按期交官收购,严禁商人和过往客人购买。另外,成都通往东南各地的水上贸易在这一时期更为发达。成都等地区输送中央政府的财帛,主要通过长江水道。除了陆上丝路外,蜀锦还由成都的一些锦商远销到重要通商口岸钦州,并买回香料,一年往返一次,每次交易额达数千缗。

南宋时,成都府锦院的锦缎产量已远远不能满足换马的需要。建炎三年,茶马司便在成都自办织锦工场生产丝织品,开展贸易,用以交换战马。茶马司锦院每年生产的锦缎数量,按与少数民族进行锦马互换的数量而定,马多多织,马少少织。织锦主要销往吐蕃,其次销往苗族地区。后来,茶马司又在成都的应天、北禅、鹿苑寺三处增辟三个工场,生产丝织品。孝宗乾道四年,茶马司织锦工场和成都府锦院合并,进行统一管理。伴随着蚕桑业的兴盛,桑叶也成为商品进入市场。

元代,朝廷对丝织生产实行官营,民间纺织遭到削弱,其丝织生产重心逐步东移,但仍然生产出驰名全国的“十样锦”。

明代,成都的绫锦产量不大,主要供给朝廷。蜀中茧丝主要作为原料销往山西、福建一带。四川商人长途贩运生丝、布帛,运销胡椒,往来获利。山西、陕西商人也开始进入四川活动,贩运生丝。此外,通过民间贸易,丝绸也大量输入西北藏区。 

清初,四川因长期战乱,经济萧条,蚕桑丝绸业遭到严重破坏。后来清政府从省外大量移民,少数流散外地的工匠回到成都,逐步恢复丝织生产,蜀锦珍品的织造秘法大多失传,只有“天孙锦”保留下来。那时,蚕丝绫锦由官方专买专卖,到了雍正年间才放宽丝织生产与交易管制,允许民间自由贸易。到了乾隆、嘉庆年间交易更为繁荣,清皇室御用品除苏、杭供应外,每年从成都调运大量丝绸进京。其中,成都近郊的中兴、中和、白家、石羊、簇桥等地每年产丝在4万两以上,但蚕丝产量远远不能满足织造之用,要向省内产丝地购买。因此,成都又成为了四川最大的生丝交易市场。

2方

九天开出一成都,万户千门入画图。彼时成都的丝绸凭借精湛的工艺生产出既美且轻的蜀锦并远销各地,织就了一幅锦城繁华的优美画卷。

来源: 四川省地方志工作办公室
终审:曾娟
分享到:
关闭本页 【打印正文】
x

微信扫一扫:分享

Scan me!

微信里点“发现”,扫一下

二维码便可将本文分享至朋友圈。

×

用户登录

加载中...
刷新
刷新
返回文字点选验证
加载中...
刷新
切换至语音验证码
刷新
返回文字点选验证
加载中...
刷新
切换至语音验证码
刷新
返回文字点选验证
加载中...
刷新
切换至语音验证码
刷新
返回文字点选验证
加载中...
刷新
切换至语音验证码
刷新
返回文字点选验证
加载中...
刷新
切换至语音验证码
刷新
返回文字点选验证
加载中...
刷新
切换至语音验证码
刷新
返回文字点选验证
加载中...
刷新
切换至语音验证码
刷新
返回文字点选验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