尊敬的用户,您好!

网站不支持您所使用的浏览器版本(可能会出现网页变形等问题)。为了更好地展示页面效果,请您使用以下浏览器(点击图标会跳转到相关浏览器的官方网站下载页面)。

您的位置: 首页 >四川印象>悦听四川>成都记忆音频>详细内容

【成都记忆第3季】第11集 贯穿苏轼一生的成都缘分

发布时间:2025-04-21 07:00:00 浏览次数:70 【字体:

­

贯穿苏轼一生的成都缘分

【小剧场】

女:这墙上的“精妙冠世”四个字是谁写的呀?

3长

男:这是一代文豪苏轼的笔迹,唐宋时期,大慈寺就已经是成都最热闹的地方了。一次,苏轼与弟第苏辙也来游览大慈寺,被唐代佛画大师卢楞伽的作品所吸引,于是就写下“精妙冠世”这四个字赞扬其画作。
    女:哇,原来是这是苏东坡的书法真迹啊!

男:对,成都还有东坡路、苏坡路、东坡大道、东坡公园,都是跟苏东坡有关呢。

 

【版头】

“忘却成都来十载,因君未免思量。凭将清泪洒江阳。”熙宁八年(1075年),当王弗的弟弟王缄到密州看望苏轼时,再次勾起苏轼对亡妻、对家乡的怀念,惹得苏轼眼泪涟涟。纵观苏轼的一生,从青年时第一次到成都游历,到贬谪海南被朝廷起复为朝奉郎,“提举成都玉局观”,成都情结,贯穿始末。

公元1037年1月8日,在离成都80多公里、岷江河边一座温暖向阳的小城内,一名男婴出生了,其父苏洵给他取名为“轼”,取默默无闻却扶危救困,不可或缺之意。

北宋至和二年(1055年),20岁那年,苏轼第一次来到了梦幻般的成都。父亲苏洵带着他与弟弟苏辙拜见了这一生最重要的伯乐——知州张方平。

张方平初见苏家二子,即视为奇才,“待以国士”,不仅致信给翰林学士欧阳修推荐苏家父子,临行时,还赠予路费,资助其科举行程,可谓是“三苏”第一个“天使投资人”。

北宋嘉祐元年(1056年),苏洵带着苏轼、苏辙,自偏僻的西蜀地区,沿江东下,于嘉祐二年(1057年)进京应试。据《宋史·苏轼传》记载,苏家父子三人进京后,苏轼凭借一篇《刑赏忠厚之至论》考了个全国第二。若不是欧阳修以为此文出自自己门生曾巩,为“避嫌”,苏轼便是第一了。此后“三苏”名动京师。

年轻的苏轼在成都,不但获得了成名的机会,还在这座有“扬一益二”之称的大都市里,充分感受了繁华与喧嚣。

唐宋时期,成都最热闹的游乐场所莫过于远近闻名的大慈寺,其面积之大,占有成都东城之小半。苏轼在此,不但得以观十二月市之药市,还充分观赏了大慈寺的绝美壁画,大饱眼福。

北宋嘉祐元年(1056年),苏轼与弟第苏辙游览大慈寺,被唐代佛画大师卢楞伽的作品所吸引,题名:“至和丙申季春二十八日,眉阳苏轼与弟苏辙来观卢楞伽笔迹”,并用“精妙冠世”四个字赞扬其画作。

二十多年后,当苏轼再次回忆起大慈寺盛况,提笔写下“成都,西南大都会也,佛事最胜。”苏东坡由此成为第一位将成都称作“大都会”的人。

宋英宗治平三年(1066年),苏洵因病去世,苏轼与弟弟苏辙扶灵回眉山,居丧守孝三年。这也是苏轼最后一次回到故乡四川。其间,苏轼再次访游成都,寄住于成都西郊清水河畔。

在成都西郊,苏轼座谈会友、举酒赋诗,不但为当地士子讲学,临走时,他还自掏腰包在清水河修了一座青石拱桥。后世人们将这座桥取名为“苏坡桥”。至清代中期,当地乡绅出资在这一带修建了“东坡亭”以纪念苏轼,人称“书圣遗踪东坡亭”。晚清诗人周济曾写诗描绘:“西出送仙桥,青羊闻鼓声。浣溪绕草堂,东坡月黄昏。”

至人生的最后阶段,成都依然与苏轼有斩不断的缘分。那时,贬谪海南的苏轼被朝廷起复为朝奉郎,“提举成都玉局观”,这是他一生最后的官职,可惜还未能回到家乡,才走到常州,旅程便已无法再继续。公元1101年夏,苏东坡辞世。“所恨蜀山君未见,他年携手醉郫筒”,再饮蜀中佳酿,成了他此生未了的夙愿。

3方

如今大慈寺前的步行街广场,我们依然可以看到,从苏轼书法中集出的“精妙冠世”四个鎏金大字的照壁。东坡路、苏坡路、东坡大道、东坡公园……时时刻刻提醒着我们这位人人都爱的文学家与成都的渊源。

终审:曾娟
分享到:
关闭本页 【打印正文】
x

微信扫一扫:分享

Scan me!

微信里点“发现”,扫一下

二维码便可将本文分享至朋友圈。

×

用户登录

加载中...
刷新
刷新
返回文字点选验证
加载中...
刷新
切换至语音验证码
刷新
返回文字点选验证
加载中...
刷新
切换至语音验证码
刷新
返回文字点选验证
加载中...
刷新
切换至语音验证码
刷新
返回文字点选验证
加载中...
刷新
切换至语音验证码
刷新
返回文字点选验证
加载中...
刷新
切换至语音验证码
刷新
返回文字点选验证
加载中...
刷新
切换至语音验证码
刷新
返回文字点选验证
加载中...
刷新
切换至语音验证码
刷新
返回文字点选验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