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8集 蜀相诸葛亮(3)

来源:四川省地方志工作办公室 发布时间:2024-11-27 07:00:00 浏览次数: 【字体:

四川历史名人故事音频

第28集

蜀相诸葛亮(3)

­

总图  (1) 总图  (1)

四川历史名人故事音频第28集-蜀相诸葛亮3 四川历史名人故事音频第28集-蜀相诸葛亮3

《四川历史名人故事》,今天继续与您讲述蜀相诸葛亮的故事。

《三国志》对诸葛亮治理下的蜀国给予了高度评价,称其“吏不容奸,人怀自厉,道不拾遗,强不凌弱,风化肃然”,寥寥数语便勾勒出一幅政治清明、民风淳朴的蜀国图景。然而,回溯至公元214年,刘备夺取益州之初,所面对的却是一个满目疮痍、秩序混乱的“烂摊子”。在过去的二十多年里,刘焉与刘璋的统治下,蜀地豪门大族横行霸道,百姓苦不堪言,怨声四起。诸葛亮接管蜀汉政务后,采取了一系列有力措施:推行法制以正纲纪,广开才路招贤纳士,同时大力发展经济,这才逐步实现了蜀地“田畴辟、仓廪实、器械利、蓄积饶”的繁荣景象。

诸葛亮刚刚入蜀时,益州骚乱、民心不稳。时任蜀郡太守的法正,以汉高祖刘邦入关后宽简刑法赢得秦人感恩的历史为例,劝说诸葛亮放宽刑法,以安定民心。对此,诸葛亮在《答法正书》中阐述了自己的见解,他认为治理乱世必须严刑峻法、恩威并重,方能革除时弊、重振朝纲。于是,诸葛亮携手法正、刘巴、伊籍等贤能之士,共同制定了蜀汉的法律《蜀科》,旨在扭转益州法纪废弛、德政不彰、刑罚不严的局面。

为了践行赏罚分明的原则,诸葛亮身体力行,以身作则。公元228年,正值北伐的关键时期,他最倚重的谋士马谡因违背军令而面临极刑。行刑前,马谡对诸葛亮的知遇之恩深表感激,并将家人托付给他。这一幕令在场百姓无不为之动容,群臣也纷纷为马谡求情。然而,诸葛亮坚守原则,毅然处决了马谡。对于北伐的失利,他更是主动承担统帅之责,上疏后主刘禅,自请按军法降职三等以作惩戒。这种严格的“法治”精神,彻底颠覆了“刑不上大夫,礼不下庶人”的旧俗。通过厉行法治、赏罚严明,诸葛亮不仅有效遏制了蜀地豪族地主的胡作非为,也使得新生的蜀汉政权逐渐赢得了百姓的衷心拥戴。

公元225年,随着南中之乱的平息,蜀汉政权迎来了一个相对和平稳定的发展时期。诸葛亮抓住这一时机,全力推进内政改革。内政,第一位重要的因素就是人才。在人才选拔上,诸葛亮秉持不拘一格、唯才是举的原则。董和便是他身边的一个典型例子,他性格耿直,工作认真,富有远见。即便与诸葛亮意见相左,他也敢直言不讳,甚至激烈争论,直至达成共识。诸葛亮对董和的忠直极为赏识和尊重,成为丞相后,他更是通过发布《与群下教》,倡导官员向董和学习。在用人方面,诸葛亮更是展现出非凡的胸襟和气度,他坚持“外举不避仇,内举不避亲”,蒋琬、费祎、董允、张裔等蜀汉名臣,均是在其任期内得以发掘并委以重任。在古代杰出政治家中,就选拔和培养德才兼备、清正廉洁的继承人而言,诸葛亮的成就无疑是独树一帜的。

农业乃立国之本,而水利则是农业发展的命脉。早在战国时代,李冰父子修建的都江堰就恩泽川西平原,使得成都平原从此水旱从人,享有“天府之国”的美誉。刘备入蜀后,诸葛亮意识到都江堰对于蜀地经济发展的重要性,因此专门设置了堰官一职来管理都江堰,并为堰官配备了一支由1200人组成的专业队伍,负责都江堰的日常维护和定期修缮。这一举措不仅确保了都江堰的正常运行,更极大地推动了整个川西地区的农业繁荣与社会稳定。可以说,都江堰之所以能够成为世界闻名的水利工程,李冰父子有开创之功,诸葛亮则有维护之功。

巴蜀之地,自古物产丰饶,其中井盐尤为珍贵。东汉末年,井盐生产管理陷于混乱,效率低下。诸葛亮洞察时弊,毅然推行食盐官卖政策,增加盐井数量,并着力改良生产技术,特别是大力推广火井煮盐法。火井,即天然气井,就史料记载,巴蜀地区是中国最早发现并利用火井的地方。但在蜀汉之前,火井的潜力并未得到充分挖掘。诸葛亮入蜀后,对火井井口进行了改造,显著提升了煮盐效率,产盐量倍增,远超传统家火煮盐之法。时至今日,四川地区的盐井仍在沿用火井煮盐技术。在四川长宁、自贡等地,古盐井遗址随处可见,见证了诸葛亮治蜀期间盐井遍地开花的盛况。盐,不仅成为蜀地的重要物产,盐税更成为蜀汉经济的重要支柱,后世因此还有蜀汉“以盐立国”的说法。

除了盐业外,蜀地还有一种更为独特的物产在诸葛亮的精心筹划下得到了长足发展,那就是蜀锦。公元228年,诸葛亮发布《言锦教》,明确指出:“今民贫国虚,决敌之资,惟仰锦耳”。他将蜀锦提升到了国家战略物资的高度,大力倡导蜀地百姓植桑养蚕,以确保蜀锦生产有充足的原料供应。为了鼓励蜀地百姓农桑,诸葛亮甚至带头养蚕务桑,亲手在府邸周围种植了800株桑树,并设置锦官于成都,专门负责蜀锦的生产与管理工作,这也是成都别名“锦官城”的由来。在诸葛亮的精心治理下,蜀锦无论在生产规模上还是产量上都达到了历史上的鼎盛时期。

诸葛亮在蜀国不仅大力发展蜀锦产业,还非常重视蜀锦的对外贸易。面对秦岭与大巴山的天然屏障,他果断决策,组织人力修复栈道,开山辟路,极大地改善了益州的交通状况,为蜀锦的外销铺平了道路。据史书记载,曹操家族三代人均对蜀锦情有独钟,曾屡次秘密派遣使者前往蜀国采购蜀锦;而孙权也常以蜀锦作为嘉奖,赐予麾下重臣。不仅如此,蜀锦还远销至巴基斯坦、印度、伊朗、中东及欧洲地区,成为诸葛亮实施闭关息农、休养生息政策的重要经济支柱。

在推动经济繁荣的同时,诸葛亮深谙“成由勤俭败由奢”的道理,身体力行地倡导勤俭节约,严厉抵制奢侈浪费之风。在他的影响下,蜀国官员普遍形成了崇尚节俭的良好风尚。通过实施一系列行之有效的开源节流策略,诸葛亮成功地引领蜀国经济实现了复苏与发展。在他的治理下,蜀国正如左思在《蜀都赋》中所描绘的那样:“家有盐泉之井,户有橘柚之园”,呈现出一派富庶祥和、繁荣昌盛的景象。

蜀相诸葛亮一生都在为“匡扶汉室”而努力,但实际上,他所展现出的品质、遗留下的精神,早已远远超过“匡扶汉室”这一具体事业的价值。史学界曾经这样评价他:“一个封建时代的政治家,能够为民众所做到的,诸葛亮几乎都做到了。”

本文参考书目:

《巴蜀史志》

《四川历史名人读本》

《三国志》

《诸葛亮传》

《诸葛亮全集》

四川历史名人故事音频第28集-蜀相诸葛亮3 四川历史名人故事音频第28集-蜀相诸葛亮3

由四川省地方志工作办公室、成都广播电视台联合制作

您还可上方二维码”

在喜马拉雅FM收听本期音频节目

文案编辑:兰馨    录音制作:葵葵

来源: 四川省地方志工作办公室
终审:曾娟
分享到:
关闭本页 【打印正文】
×

用户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