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2集 兴蜀贤吏——文翁(上)
四川历史名人故事音频
第42集
兴蜀贤吏——文翁(上)
总图 (1)
四川历史名人故事音频第42集-兴蜀贤吏——文翁(上)
汉代是中国历史上延续时间很长、最为强盛的统一王朝之一,特别是西汉景帝、武帝时期,堪称一代盛世,政制多有建树、创新,经济、文化繁荣,对后世产生了深远影响。
汉代也是巴蜀地区经济、文化和社会全方位发展的一个高峰期,人才辈出,创造了许多引领天下的成就。《四川历史名人故事》今天就走进汉代治蜀名臣文翁的故事。
文翁(公元前187—110年),名党,字仲翁,庐江郡舒县(今安徽省庐江县)人。《汉书·循史传·文翁传》记载,“景帝末为蜀郡守”。汉景帝末年,文翁因政绩突出被提拔为蜀郡太守。他跋山涉水,历经月余,终于抵达蜀郡,由此开启了一段治蜀佳话。
据《华阳国志》记载,文翁到了蜀郡之后,办了两件大事,一是修水利,“穿湔江口,溉灌繁田千七百顷”;二是办学校,“承秦之后,学校陵夷,俗好文刻,翁乃立学。”
汉初,蜀郡因李冰父子开凿都江堰,成为“天府之国”,但都江堰并没有惠泽蜀郡全域,成都平原北边岷江与湔江上游之间,仍然有一大片区域尚未得到治理,包括如今的彭州、新都、青白江、广汉,一直旱涝不定。
文翁到蜀郡之初,发现大批灾民不断涌入成都,打听得知是繁县(今彭州市)旱涝灾情频发,庄稼颗粒无收,老百姓纷纷外出逃荒。文翁随即赶往繁县考察灾情,发现是湔江上游皂角岩垮塌,堵塞了河床,湔江由此断流,导致上游洪水泛滥、一片汪洋,下游却干旱无水、良田干裂。湔江是沱江三大源头之一,下游州县众多,影响很大。于是,文翁召集州官,商议治水之策,最后确定首先打通皂角岩,以排上游水患、解下游干旱,然后再实施湔江治理。
为了筹措治水资金,文翁当即上书朝廷争取拨款,但是,扩修工程宏大,资金缺口仍旧不小,朝廷给予的补贴杯水车薪,文翁为此心急如焚,便在地方绅士中募集钱款,而文翁夫人得知他要治水,也慷慨拿出家中多年积蓄,倾其所有对他表示支持。
资金筹措完备后,文翁便开始动工治水。
【同期声 中国先秦史学会副会长 四川大学古文字与先秦史研究中心主任 彭邦本:文翁来到蜀郡以后,他就在全面的继承李冰的这样一个水利工程模式的基础上,又把都江堰的水利工程模式,就是无坝引水的模式,推广到沱江流域,具体说就是在沱江上游的湔江口,关口这个地方,修筑了湔江堰,湔江堰就把平时容易发生水灾的湔江,做了一个很好的治理,不仅如此,而且他把湔江一分为九,把它变成了九条渠系……引向了我们以前缺水少水的地方,就提升和优化了生态,所以功在千秋、利在千秋。】
文翁用时不到两年,便疏浚了山内河流,使之顺畅汇入湔江,并在关口下游开通好九条河,将湔江之水分流到下游各县,不仅解决了涝灾旱情,而且使都江堰灌溉面积扩大了1700余顷,进一步推动了农业经济繁荣发展。所以,后世甚至有人将文翁治湔的功德与李冰建都江堰相提并论,清代学者何鹏霄的《文翁论》就评论说:文翁“湔江疏水二道,灌田二千余顷,蜀民赖以沃饶,至今歌其赐者比之李冰!”
文翁大兴水利,使得“是时,世平道治,民物阜康。”这也为他以文化蜀打下了基础。下一期节目,我们将讲述文翁兴学的故事。
本文参考书目:
《巴蜀史志》
《华阳国志》
《汉书•循吏传•文翁传》
四川历史名人故事音频第42集-兴蜀贤吏——文翁(上)
由四川省地方志工作办公室、成都广播电视台联合制作
您还可上方二维码”
在喜马拉雅FM收听本期音频节目
文案编辑:兰馨 录音制作:葵葵
用户登录
还没有账号?
立即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