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0611四川日报图片
6月10日,营山县双林乡,漫山遍野的花椒树进入采摘期,村民在花椒基地忙碌采摘。截至目前,全乡栽种青花椒2万亩以上,成立10个花椒专业合作社,1500户农户加入合作社,人均增收3000元以上。 本报记者 李向雨 摄
6月5日,在仁寿县珠嘉镇,专业植保人员正在为稻田喷施药物。连日来,仁寿县农村群众抓紧农时,加强田间管理,为稳产、高产夯实基础。 潘建勇 摄(视觉四川)
一款智能教育人形机器人吸引众多孩子围观。该款机器人能实现动作编辑和图形化编程,有利于锻炼孩子的动手能力、学习能力、逻辑思维能力。
本报记者 肖雨杨 摄
训练间隙,中建岛守备营战士在共享水袋里的水(5月19日摄)。
中建岛守备营官兵在利用废旧木材制作的躺椅旁休息(5月20日摄)。 新华社记者 琚振华 摄
我省在雅西高速拖乌山北坡试点交通特管区,到今年6月已有一年——
雅西高速,被称作“云端上的高速”。车行其间,你会不由赞叹沿途俊秀的风景,但也要随时提防暗藏的危险。全长240公里的雅西高速沿途地形险峻,地质结构和路况条件极为复杂,特别是拖乌山北坡西昌至成都方向51公里连续长大下坡,被称作“魔鬼路段”。
雅西高速险峻,但这条大动脉为凉山州贫困地区提供着重要的交通保障。为了保障雅西高速畅通安全,2018年6月1日,我省创新在拖乌山北坡“魔鬼路段”试点交通特管区,到今年6月,一年间,特管区交出了一份“零伤亡”的答卷。
①
②
③
6月8日,端午节期间,成都锦江区桦彩路一宠物工作室的主人李书一边撸猫,一边忙着回复电脑前宠物“家长”们源源不断的问题。
今年30岁的李书是重庆妹子,2014年,李书看准了宠物市场消费的需求,辞去了互联网的高薪工作,自己创业开起了一家宠物用品店。今年,李书的网店单月有近万笔订单。她的工作室专门规定,允许员工能带着萌宠来上班。
据《2018年中国宠物行业白皮书》显示,2018年中国城镇“宠物主”队伍已经达到7355万人,其中80后、90后占比达到75%。
本报记者 杨树 摄
①李书逗弄宠物。
②李书在拍摄网店产品图。
③工作室允许员工带着宠物来上班。
近年来,攀枝花市仁和区啊喇乡利用稻田湿地资源开展水产养殖,既减少稻田里的杂草和害虫,使粮食增产;又能提高稻花鱼的品质,有效拓宽增收途径。图为6月4日,啊喇乡旺牛村稻花鱼养殖示范基地,村民正在投放鱼苗。 李永忠 摄
6月9日,在印度尼西亚北苏门答腊省卡罗县,锡纳朋火山喷出大量火山灰。
锡纳朋火山位于印尼北苏门答腊省的卡罗县,在沉寂近400年后于2010年首度喷发。该火山近年来进入活跃期。新华社发(安托·森比林 摄)
曾伟像(资料照片)。新华社发
英烈档案 曾伟,又名曾天斛,1912年出生于广东省惠阳县(现深圳市坪山区),于1949年5月21日壮烈牺牲。
胡乾秀像(资料照片)。新华社发
英烈档案 胡乾秀,1916年出生于湖北省阳新县木港镇枣园村。1950年,胡乾秀赴朝参战,并于当年12月壮烈牺牲。
李白像(资料照片)。新华社发
英烈档案 李白,原名李华初,1910年出生于湖南浏阳。1949年5月7日,李白被国民党特务秘密杀害。
姜化民像(资料照片)。新华社发
英烈档案 姜化民,1903年出生于江苏沭阳。1949年5月20日,姜化民等14位革命志士被枪杀于上海。
黄竞武像(资料照片)。新华社发
英烈档案 黄竞武原名敬武,1903年出生,上海人。1949年5月18日凌晨,黄竞武惨遭国民党特务活埋,时年47岁。
林杰像(资料照片)。新华社发
英烈档案 林杰,又名林学田,1918年出生于山东黄县(现龙口市)欧头于家村一户农民家庭,于1950年2月壮烈牺牲。
唯爱工坊受到越来越多“95后”消费者关注。
2017年5月,唯品会开创了自营电商扶贫新模式——唯爱工坊,在青海捐建唯爱·妈妈制造土族盘绣合作社,对妈妈们进行知识和技能培训,发挥她们的手工艺特长。
唯爱工坊“非遗新生·夏上新”时尚产品。
6月8日,中国文化和自然遗产日。唯品会公益联合艾瑞咨询、广东省振兴传统工艺工作站、文木文化遗产技术服务中心,共同发布首份聚焦当代非遗消费的《2019年非遗新经济消费报告》(以下简称《报告》)。
《报告》结合唯品会电商公益平台——唯爱工坊两年来的运营探索,从电商时代非遗活化传承模式探析、非遗生产端特征及变化、非遗消费端市场特征及变化三个方面,揭示非遗消费在当下的活力和未来发展潜力。《报告》显示,非遗时尚产品覆盖品类日益丰富,且以“95后”为代表的年轻消费者对非遗产品的溢价认知不断提升,非遗手艺人的生产效率与收入双提高,消费升级打开了非遗消费新市场,助力精准扶贫精准脱贫,非遗新经济效应初显。
在《报告》发布现场,唯爱工坊展示了6月6日新上线的“非遗新生·夏上新”时尚产品,包含唯品会驻四川凉山传统工艺工作站开发的首批彝族非遗产品,通过“非遗+时尚+电商+扶贫”模式,以持续、切实的行动帮助贫困群众增收,助力脱贫攻坚。
光亚学校 让学生从这里走向世界
团队成员在一起讨论川菜调味品的工艺改造。(西华大学供图)
◎名片 西华大学川菜调味品研究团队,依托食品科学与工程国家级特色专业及四川省重点学科,通过近40年的积淀逐步发展壮大。团队主要聚焦传统发酵调味品微生物曲系、关键发酵微生物、风味物质形成机理等基础研究;在以郫县豆瓣为代表的传统发酵食品的发酵微生物及风味形成机理方面的研究处于国际领先水平。团队包括以车振明教授为代表的微生物学家,以吴韬、邢亚阁、向文良等为代表的优秀中青年学术带头人,形成了一支科研实力雄厚、年龄结构合理的科研创新团队。近年来,团队先后获得2项国家级奖,12项省部级奖,获得授权发明专利50余项,开发转化新产品10余个,累积经济效益超过500亿元。同时,团队致力于推动“川菜川造”战略,推动川菜的全球化。
用户登录
还没有账号?
立即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