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图说四川>按类别>报刊图片>详细内容

20200221四川日报图片

来源:20200221四川日报 发布时间:2020-02-21 10:50:49 浏览次数: 【字体:

2月19日15点,满载电子设备的中欧班列从成都国际铁路港发出,将在13天后抵达目的地荷兰蒂尔堡。疫情期间,成都国际铁路港通过积极开展线上货源组织、营销,保证国际班列持续常态化运行。 白桂斌摄(视觉四川)

2月18日拍摄的九绵高速江油青莲互通段施工现场。从17日到18日,九绵高速江油、游仙、北川等四个标段先后复工。  蒲滔摄(视觉四川)

2月18日,南充市嘉陵区河西镇蔬菜基地,戴着口罩的农业工人正在采收萝卜。  梁洪源摄(视觉四川)

2月19日,绵阳高新区际华三五三六实业有限公司生产车间,工作人员正在生产医用防护服。  本报记者田为摄

2月19日,杨春为一名重点关注对象测量体温。

2月19日,杨吉友为一位村民检测体温后走在乡间路上。

2月19日,童薇为一名育龄妇女查看身体。

“杨医生一家人非常辛苦,每天都要跑不少路,工作细致得很。”提起村里的医生,成都彭州市隆丰街道同德村党支部书记何继均不停地称赞。他夸的正是村里的杨医生一家:父亲杨吉友、儿子杨春和儿媳童薇。三名村医平时担负着村里的基本公共卫生服务职能,而今在防疫战场上,他们各自坚守在自己的岗位上。 罗国杨摄(视觉四川)

面对新冠肺炎疫情,连日来,成都市青羊区中医医院全体职工取消休假,连续奋战,除了熬制、免费发放预防呼吸道感染的中药“大锅汤”外,还组织病友、职工分时段练习中医养生功法“八段锦”,为人民群众的健康保驾护航。 胡志强摄(视觉四川)

2月14日,宜宾市叙州区赵场街道北坪村,村民送前来给他们监测体温的73岁老村医蒲富才离开。蒲富才始终坚守在抗击新冠肺炎疫情一线,他说:“干了几十年,离开了病人,生活还有啥子意义!”兰锋摄(视觉四川)

90岁   2月20日,在南昌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象湖院区,医护人员护送新冠肺炎患者刘女士(右二)出院。当日,90岁的新冠肺炎患者刘女士在南昌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成功治愈出院,这是目前江西省治愈患者中最高龄的新冠肺炎患者。  新华社记者万象摄

四个月   2月20日,在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儿童医院滨江院区,医护人员抱着菁菁准备见孩子家长。当日,浙江省年龄最小的新冠肺炎患者,四个月大的宝宝菁菁(化名)在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儿童医院滨江院区治愈出院。  新华社记者黄宗治摄

2月18日,海拔3000多米的若尔盖县冰天雪地。然而,在麦溪乡洛贾琼果河,一群大天鹅却在此自由自在地游弋。据了解,因有地热,洛贾琼果河水终年不结冻,每年的11月到次年的3月,大天鹅就会从西伯利亚及我国东北等地飞到这里来越冬,数量最多时达百余只。 李松平本报记者徐中成摄

农工党党员、广元市中心医院院感科科长王德明在武汉市红十字会医院重症病房外检查药品。(农工党四川省委供图)

1月28日正月初四,民营企业四川奥洁消毒设备有限公司紧急恢复生产,向各地医疗机构提供消毒设备。 (省工商联供图)

在成都海外交流协会平台“海外成都”日本工作站的组织倡议下,日本华人华侨为国内疫情防控捐赠物资。 (成都市委统战部供图)

在凉山州甘洛县波波乡,党员干部进村入户,向彝族群众宣传新冠肺炎防护知识。(省民族宗教委供图)

四川大学华西医院、四川民族出版社、四川科学技术出版社联合推出了全国首本藏汉双语版《新型冠状病毒大众心理防护手册》电子书。  (省民族宗教委供图)

四川大学华西医院赴鄂青年突击队出征前合影。

王维、吉克夫格、佟乐三人照片。

出征队伍在飞机上。

在天河机场偶遇山东大学齐鲁医院医疗队,“山川相逢”,两队隔空打招呼。

佟乐、王维、童嘉乐、吉克夫格身着防护服。

吉克夫格、王维、童嘉乐、佟乐出征前合影。

吉克夫格妻子亲手制作的辣酱。

吉克夫格生活照。

童嘉乐在工作中。

童嘉乐与并肩战斗的同事。

佟乐参与航空救援。

佟乐在工作中。

2月7日,四川大学华西医院为增援武汉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防控派遣的第三批医疗队伍出发了。在这批131名队员中,有四位年轻的急诊科医疗队员——王维、吉克夫格、童嘉乐、佟乐。三个80后,一个90后。他们都是护理专业,护师岗位,更是EMT队员(EMT,Emergency Medical Team,通过世卫组织认证的全球第一支最高级别的非军方国际应急医疗队)。 本报记者肖姗姗

成都东华门遗址

成都金沙遗址

成都博物馆

成都历史文化地标展示系统。本文图片由成都文物信息中心供图

数字明信片:散花楼

今年春节,突如其来的新冠疫情让成都所有景区紧急关闭,但成都历史文化地标展示系统却开始在朋友圈得以频频转发。成都市文物信息中心建设的城市文化地标导览平台,借助AR、VR以及Ibeacon无线定位等先进科技手段,以及大量文字、图片、视频的运用,让一个个数字文化地标,传递出成都深厚的历史底蕴。也让“宅”家打卡成都历史文化地标,成为另一种休闲方式。 本报记者 吴晓铃

四川特色菜凉拌鸡。 (受访者供图)

纪录片《人生一串》中拍摄的四川网红美食店——陈孃烤鸡翘翘。 (图为视频截图)

自制钵钵鸡。 (受访者供图)

“宅”家第五周,比起对阳光、购物、朋友聚会的渴望,美食的诱惑更加难以抗拒。想念大龙燚的毛肚鸭肠?二孃家软糯的鸡脚脚?还有街角开了十几年的钵钵鸡?居家防疫期间,不少吃货的“味蕾”已经“忍无可忍”,他们在各路美食纪录片的指导下,走进厨房,挂上围裙,洗手做羹汤,朋友圈展开一场色香味的大比拼。 本报记者 郭静雯

甘庭俭《庚子正月—逆行,武汉进军!》 套色版画

钟纲《出征》油画

刘学伦《向所有战斗在抗疫情第一线的勇士们致敬》国画

张剑《天使在人间》国画

吕应鑫《驰援》国画

刘正兴《春天的召唤——献给生命的逆行者》油画

袁泉《看不到你的脸》国画

李开能《检测》国画

钱磊《雷神山写生》国画

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牵动着文艺工作者的心。疫情期间,医生、护士、军人、警察、科学家、社区工作者紧急行动起来,逆行而上,用他们的大爱,为人民群众筑起了一道道坚固的防线。有感于他们舍小家为大家、团结一心、勇往直前的精神,四川画家不约而同拿起画笔,创作出中国画、油画、版画等多画种作品,他们把一场场战“疫”图景、一次次最美逆行者的告别场景等形诸笔端,希望激励和抚慰更多人的心灵。本期原上草选发其中部分优秀作品,致敬战“疫”英雄的大爱精神。本版画作由巴蜀画派供稿

四川交响乐团录播的云音乐会。

言几又书店员工在为即将配送的书籍消毒。

线上商店的文创小物。

咪咕音乐的云上KTV专栏。

咪咕音乐的线上音乐会。

放眼更广阔的文化消费市场,最近不少文化主体也陆续从线下走到线上,线上音乐会、直播演出、曲艺音频节目、线上慕课、同城寄书等领域逐渐发力,不少四川文化从业者开始“试水”。 本报记者 李婷

由成都懒拖拖动漫设计有限公司提供的熊猫IP战“疫”漫画。

刘颖《武汉日记4》受访者供图

和病人一起相互加油、收到接送司机的暖心生日祝福、同事送来治疗被防护服捂出湿疹的护手霜……自贡市第四人民医院的医务工作者在湖北抗疫一线记录的日常,被自贡画家曹念和学生刘颖搬上画纸,分别创作了《前线日记》和《武汉日记》两套美术作品,以致敬这群“逆行者”。2月13日,这些作品经过“自贡年轮”等微信公众号推发后,击中不少人的泪点。 本报记者 边钰

来源: 20200221四川日报
终审:张亚
分享到:
关闭本页 【打印正文】
×

用户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