尊敬的用户,您好!

网站不支持您所使用的浏览器版本(可能会出现网页变形等问题)。为了更好地展示页面效果,请您使用以下浏览器(点击图标会跳转到相关浏览器的官方网站下载页面)。

2024-07-23 16:54:04

【散文】 汶川新纪

作者:苟浩然 来源:西华大学 发布时间:2019-09-24 11:05:27 浏览次数: 【字体:

959e928376bf42938e9921cd115c3e08.jpg

汶川新纪

苟浩然

夫蚕鱼立国,望丛治蜀。五丁开山,始通秦塞。西挹岷水,东赴潇湘,南俯百越,北据剑阁。井络天彭,沃野千里,水旱从人,誉曰天府。公孙跃马,力士迎车,相如庭户,工部浣花。实乃物富膏腴之地,人杰英豪之邦。古来丰功,皆起大难,欲称伟绩,必受困苦。而今新世,海晏河清,太平相安,虽无人力征战之苦,亦难避风云不测之灾。

粤以戊子之年,丁巳壬子日,时逢日仄,民皆养息。刹那之间,浪涛骇起,地动不止,楼裂山崩。民众纷纷下楼,仓皇逃至开阔平坦处。瞬时,童稚号哭,翁媪难行,人尽色变,四野哀鸣。山岳塌而为川,江河堰而成原。楼台尽毁,珠玉不藏,残垣断壁,胜迹何寻!残肢断臂,血肉难分。经测震中于川西汶川,震级达八级,史称“汶川地震”。于是天下震恐,是夜,星汉黯淡,山川失色,举国祁佑,亿众之心,系于汶川。未过一时,先旅已至,后续军部,开赴川西。搜伤救埋,扶老携幼,空降探险,输运物资。而后总理亲至,慰问群众,不顾身危,四处奔走,于残破教室内板书大字,“多难兴邦”。蜀中之民无不泣涕,盛世悲歌,震荡华夏!

虽则恸哭远望,血泪和流,然人抹泪而动,救灾实切,不容稍迟。四方闻之而动,蜀中各地之民争相献血,致路塞而不能行,东南西北之众,捐资赠物,皆尽全力而为之,非较锱铢与千万而。医政军民,各司其职。其政则协调各部,上下一心;其医则全力抚伤,难道辛苦;其军则起废入墟,不知昼夜;其民则各尽心力,志愿帮扶。其父则护幼携老,齐家安心;其母则以手枕石,伤不至儿;其师则导引学子,亲正师范;其童则负友呼朋,同奔避难,余此种种,不可胜数。一时之间,如“可乐男孩”之事,遍传闾巷,其乐观之心足可感万千生灵!丧亲友,失家园,人心痛如此,然亦能振作前行,实乃生命之伟力也!楼可塌,心不可塌,山可垮,志不可垮。救援凡数月间,余震未断,气正酷热,于此人间修罗,然其志如城,其身如刚,其心如月,坚不可摧,实我川魂不倒!

此震摇天动海,远及外邦,四海皆惊,咸伸援手。震区救援历数月之久,重建之工达数年。受此震而死七万余人,伤达数十万人,实天人共泣,日月同哀。更马革裹尸,青山忠骨,令人叹惋,倍增敬意。此震范围之广,伤亡之多,损失之大,非仅中国历史之罕见,亦世界之罕见。

于今立国七十载,距汶川之劫已十有一度春秋。今日汶川,美景如画,高楼林立,百姓乐业。斯人已逝,伤痕渐抚,青山依旧,细水长流。学子于宽敞教室努力向学,朗朗书声可慰地下亡魂乎?后巴蜀之宜宾、芦山、九寨沟等地亦发地震,当地之民皆有序应灾,齐心抗震。经汶川之难,技术日新,救援力增,更可贵为此间之精神:其时之少年,或见军人之担当,今投身行伍,戍边卫国;或被救治而复生,今学医杏林,悬壶济世;或受之感动,志愿救助,爱心永驻。此种力量代代传递,生生不息,万千平凡之人,亦造千载不没之功,可共天壤而而同久,共三光而永光!

忆我中华,历数千年风雨而屹立不倒,外族侵略,民族生死存亡之机,吾国之民终于绝处奋起,合众心力,挽狂澜于既倒,扶大厦于将倾。今纪此事,勿忘国殇!勿忘汶川之精神,亦必造新世之伟业,成复兴之中华。时人有诗云:

梦碎三川参色黯,男儿忍泪带吴钩。

长城新筑梁岷水,劲旅重操赴汶州。

一纪烟霾尘已息,千年风雨意何休。

苍生饱暖平生志,裂土难封万户侯。

(作者单位:西华大学)

来源: 西华大学
终审:谢灵慧
分享到:
关闭本页 【打印正文】
x

微信扫一扫:分享

Scan me!

微信里点“发现”,扫一下

二维码便可将本文分享至朋友圈。

×

用户登录

加载中...
刷新
刷新
返回文字点选验证
加载中...
刷新
切换至语音验证码
刷新
返回文字点选验证
加载中...
刷新
切换至语音验证码
刷新
返回文字点选验证
加载中...
刷新
切换至语音验证码
刷新
返回文字点选验证
加载中...
刷新
切换至语音验证码
刷新
返回文字点选验证
加载中...
刷新
切换至语音验证码
刷新
返回文字点选验证
加载中...
刷新
切换至语音验证码
刷新
返回文字点选验证
加载中...
刷新
切换至语音验证码
刷新
返回文字点选验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