尊敬的用户,您好!

网站不支持您所使用的浏览器版本(可能会出现网页变形等问题)。为了更好地展示页面效果,请您使用以下浏览器(点击图标会跳转到相关浏览器的官方网站下载页面)。

您的位置: 首页 >文化纵横>巴蜀记忆>详细内容

【记忆】清末民国时期内江籍怪才刘师亮‖刘德元

作者:刘德元 来源:四川省地方志工作办公室 发布时间:2024-06-30 14:11:11 浏览次数:525 【字体:

清末民国时期内江籍怪才刘师亮

刘德元

1911年辛亥革命后,天府之国四川,军阀割据,横征暴敛,抽丁拉伕,抢夺防区,搅得蜀无宁土、蜀无宁日,巴蜀儿女怨声载道。恰在此时,有一个人,以一支笔,以荒诞怪异的艺术手法搅得四川文坛、军政界乃至民间沸沸扬扬,这个人就是怪才刘师亮。

椑木镇:少年即显对联天赋

刘师亮(1876—1939),原名芹丰,又名慎之,后改慎三,最后改师亮,字云川,别号谐庐主人,四川内江椑木镇人。

晚清时期的内江椑木镇,地处成渝交通要道,临江而建,依山傍水,是上走成都、下走重庆的水陆码头。沱江昼夜不息地奔流,夏天涨水,常常漫到小镇的石板路上。

椑木镇街口有条逆水溪,河身细溜,水上架了木桥,名板板桥。桥头有一爿黄糕铺子(也炸油炸粑),掌柜的名叫刘树丰(乳名大龙),时年27岁。刘树丰有个弟弟叫刘芹丰(乳名小龙),12岁,这就是后来的怪才刘师亮。

刘树丰、刘芹丰兄弟二人父亲早亡。8岁起,芹丰就帮着哥哥烧火、跑堂、打杂。时日一久,哥哥觉得弟弟脑瓜子灵,不读书可惜了,于是便送芹丰到镇外吴先生那里读私塾。学了三年,芹丰觉得这个先生“理穷”,经哥哥举荐,又拜王姓先生为师。王先生特别喜欢写对子,每年春节,镇上的春联几乎都出自这位先生之手,因此王先生收徒要搞“入学考试”,专门考写对子,如果有写对子的潜能,就重点培养。这一期招生,王先生以位于椑木镇镇中心的一个茶馆为题,他说,椑木镇东下重庆,西上成都,这个穿心茶馆在场的当中,可作上联:“两头是路穿心店”,要求学生对出下联。现场有六七个学生,没有一个对得上来。这时,一阵风起,读过三年私塾的刘芹丰望着窗外滚滚沱江,联想到自己家的吊脚楼此刻定是风雨飘摇,灵光一现,当即要过纸笔,一挥而就,纳头便拜:“先生,你出的对子我对起了,你该收我当弟子了!”王先生感到惊异,趋前俯身一看:

两头是路穿心店三面临江吊脚楼

先生喜不自禁,连连赞叹:“对得好,对得好!没料到你小小年纪,这么快就能对上这个绝对!‘头’和‘面’既是人身上的部位,此地又同表方位;穿心店、吊脚楼,也是借‘心’和‘脚’来点明店和楼所处的地势。”

先生爱生心切:“芹丰是你的名。你既拜我为师,我也该给你起个字,你排行老三,为师希望你今后为人处事慎独、慎言、慎行(出自《中庸》),就叫慎三吧!”从此,刘芹丰又叫刘慎三,在王先生门下学习。先生见“孺子可教”,破例送给慎三一套《四史》(《史记》《前汉书》《后汉书》《三国志》合称《四史》)。王先生为了孩子长大后谨言慎行,专门给慎三讲解清末官场上和社会上的种种黑幕,教育他认识社会、不做书呆子。经过点拨,慎三学到了许多书本上没有的知识。

清光绪二十二年(1896),一生清苦的王先生即将走完人生之路,弥留之际,他把学生叫到床前,口出上联,要学生对答,联曰:“要对付恶势力休得莽撞”。见无人应对,他把目光投向身旁的慎三,慎三眼含热泪对出下联:“想开天辟地需要机灵”。先生听了点点头,面带微笑地闭上了双眼。

王先生的大号有一个亮字,为表明不忘师恩,希望这人间多一些光亮,慎三从此改名师亮。师亮者,思亮也,又以亮为师或师为亮也。从此,刘芹丰和刘慎三渐渐淡出记忆,而刘师亮这个名字,却渐渐声名鹊起。

自流井:秀才人情纸一张

在清代,即使学富五车,没有家财,也很难进学考上秀才。清光绪二十三年(1897),21岁的刘师亮以童生身份参加资州院试(考秀才)未中,只好团个教馆,教了十来个蒙童,代人写呈文、诉状讨生活。他笔下流利,找他写呈文的人倒也不少;他订了一条规矩:凡为穷苦人代笔,不但分文不取,还倒贴纸张。穷人信得过他,士绅们欣赏他的笔杆子,因而找他的人越来越多。

清光绪二十七年(1901),刘师亮为内江县城一个姓张的富绅写继承家产的诉状。官司打赢了,张士绅送师亮十两白银,并介绍他去自流井一家盐场做账房先生。次年,师亮受盐场委托赴仁寿县收盐债,在仁寿汪家拐染了重病。当地的哥老们找了一个姓刘的孤儿照顾他。病愈,他将这个孤儿收为义子,赐名锡之。

锦官城:成也对联败也对联

清光绪三十三年(1907),刘师亮母亲去世。不久,师亮辞别哥哥,带上妻子、女儿和义子一起到成都创业,在慈惠堂街租了一间小院住了下来。

民国初年,成都慈惠堂街的慈惠堂,是“五老七贤”(当时成都的“五老七贤”大体上说有赵熙、颜楷、骆成骧、方旭、宋育仁、庞石帚、吴之英、林山腴、邵从恩、刘咸荥、尹昌龄、刘豫波等)经常聚会的场所。有一次,刘豫波和骆成骧在慈惠堂聚会后结伴回家,那天适逢“双十节”(十月十日,民国的国庆纪念日),漫步闲聊间,抬眼看见平时走过的小院门枋上多了一副对联,二人停下步来。刘豫波低声念道:“乐意总相关,请黄丝蚂蚂,拉白鼻牛牛,庆民国五年双十;太平真有象,听爆竹声声,看莲花朵朵,遍锦城九里三分。”刘豫波念罢对联,不禁想起自己的小孙子时常念叨的一首童谣:“黄丝蚂蚂,请你来吃嘎嘎(gǎgǎ,指肉),大哥不来二哥来,吹吹打打一路来。”骆成骧见刘豫波沉浸在对联的意蕴中,便伸手拍了拍他的肩膀:“刘大哥,这副对子还挺有意趣,把我们牛牛、凑份子也写上了。此人能写出这种情趣盎然的妙对,参加我们拉牛牛、占白鼻(白鼻:旧时的一种股份游戏。逗份子时画很多股,蒙住应出钱数,一股不出钱白吃,称为白鼻)有何不可?”说话间,刘豫波回头看了看门楣,木牌上标明的是慈惠堂街10号。从此,他们每过此处,总留意看看是否张贴了新的对联;他们还打听到,此屋的主人名叫刘师亮,是个不入流的小商人。

1916年1月,袁世凯称帝,刘师亮贴出一联:“普天同庆,庆的自然,庆庆庆,当庆庆,当庆当庆当当庆;举国若狂,狂到极点,狂狂狂,懂狂狂,懂狂懂狂懂懂狂”。此联贴出,反响强烈。联语巧妙地运用了川剧锣鼓的打击声音——“当庆”“且狂”“当当庆”“且且狂”来表示对袁世凯称帝的诅咒。巧的是,此联贴出不到3个月,袁世凯死了。这时候,刘师亮却声称要给袁世凯写挽联,很多人感到诧异。可是当他拿出对联来,却觉得不对劲:

袁世凯千古;

中国人民万岁!

很多人问,你还大师呢,这对联上下联字数都不一样。一位白面书生奚落道:“上联的袁世凯三个字,怎么对得起下联中国人民四个字呢?”刘师亮回应道:“这就对了,袁世凯就是对不起中国人民!”

因为此联,得名“怪才”刘师亮。“怪才”者,天赋异禀、思维怪异、超出常人也。

到了1917年,刘师亮集聚了一些人脉,于是回内江说服哥哥刘树丰来到成都,在总府街昌福馆内(今商业场)开了间澡堂,取名“双龙池”(弟兄二人乳名大龙、小龙),并附设“双龙池茶铺”。

1918年的一个夏晨,“五老七贤”之一的刘豫波到慈惠堂街一家理发店理发,刚刚坐定,就进来一个40岁左右、身材匀称的中年汉子,一双浓眉,目光如炬,秃顶,头有些尖,满脸络腮胡子,坐在他的旁边,要理发匠给他刮光头。刘豫波当时梳辫子,那人是剃光头,自然来得快些。那人站起身来付钱,半开玩笑地跟理发匠说:“我的头秃了顶,头发比人家少一半,人家给你四百铜圆,我只给二百。”理发匠笑了起来,反唇相讥道:“刘聋哥!你脑壳顶上有‘曹操’,我手提刀刀打闪闪,生怕见红;你满脸络腮胡,我生怕徬到(伤到)你的耳朵和喉咙。就凭这,人家给四百,你也该出五百!”那人跺脚哈哈一笑,拍了拍身上的发屑,掏出五个一百文的铜元,掂在手里,哗啦啦抖了一抖:“好,好,算我说你不赢,这一百文就算给你瓜娃子买两个米花。”那人说完话,大步流星地走了。刘豫波觉得有趣,便打听此人是谁。理发匠说:此人正是刘师亮。

从此,怪才刘师亮的名号响遍成都大街小巷,一有什么特大新闻,人们就会关注刘师亮的对联,从中受到启发、找找乐子。其中流传最广的,是嘲讽时政的“民国万税;天下太贫”,此联有“民国第一联”之称,被收入幽默大师林语堂主编的乡邦文献《论语》月刊。还有一些绝妙之对,如讽刺挑粪收税、如厕收费的“自古未闻粪有税;而今只剩屁无捐”,讥讽民国法院的“有条有理;无法无天”,咒骂军阀混战、土匪横行的“伟人打仗争南北;暴客下乡抢东西”等等,幽默诙谐,寓意深刻,引人深思。

刘师亮还以一副对联让两个贪官丢了乌纱帽。当时四川设立了不少禁烟局,名义上是禁止烟土(大烟),实际上官商勾结,只要烟贩子上交好处费,禁烟局就任由烟贩子贩卖烟土。当地警察局有个“警佐”(监生)和禁烟局督办(贡生)是结拜兄弟。警佐认了督办当大哥,两人狼狈为奸,敲诈勒索,引起极大民愤。刘师亮听到这个消息后,十分愤怒,挥毫写下一联:“禁烟总局,警察分局,设此二大骗局,小民如何了局;督办贡生,警佐监生,有这两个畜生,大家安得聊生?”上联用了4个“局”字,巧妙衔接,既表达了对贪官的憎恶,也表达了对老百姓的同情。下联用了4个“生”字,寓意警佐督办畜生不如,文字朗朗上口,直抒胸臆,极尽讽刺。对联很快传开,乃至老百姓茶余饭后都念叨,“有这两个畜生,大家安得聊生?”军阀当局见老百姓的呼声越来越高,只得将两个贪官罢了官职。

总之,刘师亮的对联嬉笑怒骂,对仗工整,语言通俗,幽默诙谐,看罢令人笑中带泪,感叹唏嘘。

刘师亮不仅写对联怪怪的,写诗也是独具一格。

1924年冬,刘师亮因写对联讽刺时政,开设的“双龙池”澡堂和茶馆遭到查封,失去生活来源。嗣后,刘师亮动身回内江,沿途看到不少饥民、乞丐,每到一处,他就写一首《竹枝词》,一连写下七首,其中一首这样写道:“乞丐饥儿满路途,老爷太太惨声呼。一般醉酒贪花客,请看流民郑侠图。”白描的手法让民间的惨痛跃然纸上。

1925年2月,杨森向四川军阀发动“统一之战”,7月,杨森战败,尔后只身逃出四川,重庆至成都一带又被四川各路军阀割据。此时,刘师亮住在内江画家梅鹤年家里,当他听闻消息,联想到辛亥革命胜利已经14年,天下未见太平,反而战乱频繁、百姓遭殃,不禁忧愤难忍,一气之下写了三首感慨诗,颇能概括当时四川的怪状。其诗如下:

革命于今十四年,大兴土木胜从前。

辉煌金碧将军第,楼阁连云上接天。

革命于今十四年,裁兵要务最当先。

某军暗里犹招募,好似经商添本钱。

革命于今十四年,伊谁不倚复无偏?

今朝合丙将丁倒,明日丁又同乙连。

10月初,刘师亮回到成都重开双龙池茶馆。

1929年5月,刘师亮在刘豫波、骆成骧等人撮合下,开办《师亮随刊》,自号“谐庐主人”并担任社长,他的友人,30岁的峨眉文人阮文渊担任主编,学生韩士文、吕佶甫、李思仁担任编辑和校对,该刊常发一些小品、诗词、对联来讽刺国民党军阀的明争暗斗和黑暗统治,受到民众喜爱。不到一年时间,《师亮随刊》发行量达到两万余册,远远超过24军办的《新川报》、28军办的《成都快报》、29军办的《民视人报》。

借助《师亮随刊》这个平台,刘师亮写过很多著名对联、小品、诗歌等来讽刺揶揄当局,为此,已是他铁粉文友的刘豫波怕事态扩大,特别叮嘱他行文不要太露锋芒,以免惹出事端,并和诗一首以示劝谏:“非痴非醉亦非狂,黑白分明妙主张;漫学蒙庄《齐物论》,老来未肯敛锋芒。”但是,刘师亮仍然不听劝告,初衷不改,我行我素,最终招来灭顶之灾!

上海滩:强权之下的文人末路

果然,刘师亮终因《师亮随刊》惹祸上身,澡堂被砸,茶馆被封,人也遭到通缉。师亮自知不为当局所容,性命朝夕难保,于是写下⼀副自挽联:“伤时有谐稿,讽世有随刊,借碧血作供献同胞,大呼寰宇人皆醒;清宣无科名,民国无官吏,以自身而笑骂当局,纵死阴司鬼亦雄”。上联中“谐稿”指他讽刺军阀的文章,“随刊”指他自己创办的《师亮随刊》;下联中“清宣”是清朝宣统年间的缩写。此联慷慨悲壮,感人至深。1932年3月,刘师亮在刘豫波、于雨人等人帮助下避难重庆。不幸的是,其妻女乘船从成都下重庆投奔刘师亮,船在岷江乐山段竹根滩遇险沉没,妻子、女儿双双遇难。师亮闻讯,大病一场。病愈后,他打算到上海重整旗鼓,创办刊物。与刘师亮一起去上海的还有他的两个学生,即吕佶甫和李思仁。他们到达上海后,与上海报界名流杨慕取得联系,得到复旦大学教授严霁卿和《新闻报》编辑严作虹支持,经过两个月的奔走筹划,到1935年1月,刊号终获批准,刊名一个《笑》字。创刊号以刘师亮一篇《笑的缘起》作发刊词,他写道:“吾人处此棼乱之时局中,为社会的狂流所冲激,察觉出种种伤心惨目之事实。初则使人拍案狂叫,痛哭失声,既而在不知不觉中露出笑,由他,是惨笑,由他。……欲令人从笑字中看出自己的丑恶样子,要使人从笑字中看出社会之极恶形态,再令人从笑字中看出家国之症结病根。”然而师亮的《笑》刊出版不久,就被上海市社会局局长杨虎以“无稽之谈”“有伤国体”为由,吩咐手下人对《笑》刊进行调查。当他知道刘师亮的底细后,向手下人说道:“这个‘怪物’在四川胡闹够了,如今又跑到上海来捣蛋,你们带上我的命令,马上查封《笑》刊,不准刘师亮的任何东西出版!”

就这样,《笑》刊只出了两期就遭到查封,更为要命的是,他们所带盘缠也一并耗尽。贫困交加之际,师亮师徒只得流落上海滩头,在街头出售旧书、旧刊,也受到当局打压。悲愤之下,万念俱灰的刘师亮,只得成天反复书写那句“更欲题诗满青竹,晚来幽独恐伤神!”的诗句,以此来宣泄自己内心的悲愤和孤独。

话到此,其实我非常明白这样的文化人在当时语境下的窘状,真的是“百无一用是书生”。

1935年9月,被逼无奈的刘师亮潜回成都,从此再也没有精力到外面活动。不久,哥哥树丰去世。师亮连丧亲人,雪上加霜,生活更为窘迫。

1937年秋,师亮晚景更加凄凉,加上又闻卢沟桥事变爆发,卧病在床的他,自知时日无多,写下最后半幅寄托哀思的绝笔:

不看人间龌龊事、不听人间腌臢话的无知无觉的真正的瞎子和聋子,再不跟黑暗的旧世界发生些儿关系;

此为上联,遗憾的是,至今没人给出下联。

1939年6月11日,刘师亮被日本飞机丢下炸弹的巨响声引发心脏病离开人世,终年63岁。

结 语

综观刘师亮的一生,他没有干过轰轰烈烈的大事,只不过是一个普普通通的善良的百姓,一个替老百姓说话的怪才书生;他从晚清到民国漂泊的脚步,如同暗夜远去的灯盏;他的文字就成了他生命展开的形式,有惊人之句,但无处诉说人生紧要处的波澜。读他的文字,正如他的朋友于雨人所说:麻、辣、烫、酸、苦五味俱全,就是缺少甜。

刘师亮的著作有《师亮谐稿》《师亮对联》《时彦声律启蒙》《师亮杂著》《东游散记》,剧作集有《胭脂配》《错吃醋》,另有《治留史》和近1000首诗词。后人辑其著述为《师亮全集》。1984年,钟茂煊著《刘师亮外传》行世。

(参考文献:钟茂煊,《刘师亮外传》,四川人民出版社1984年出版)

来源:四川省地方志工作办公室

文/图:刘德元

供稿:中共内江市委党史地方志研究室

来源: 四川省地方志工作办公室
终审:唐志昂
分享到:
关闭本页 【打印正文】
x

微信扫一扫:分享

Scan me!

微信里点“发现”,扫一下

二维码便可将本文分享至朋友圈。

×

用户登录

加载中...
刷新
刷新
返回文字点选验证
加载中...
刷新
切换至语音验证码
刷新
返回文字点选验证
加载中...
刷新
切换至语音验证码
刷新
返回文字点选验证
加载中...
刷新
切换至语音验证码
刷新
返回文字点选验证
加载中...
刷新
切换至语音验证码
刷新
返回文字点选验证
加载中...
刷新
切换至语音验证码
刷新
返回文字点选验证
加载中...
刷新
切换至语音验证码
刷新
返回文字点选验证
加载中...
刷新
切换至语音验证码
刷新
返回文字点选验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