尊敬的用户,您好!

网站不支持您所使用的浏览器版本(可能会出现网页变形等问题)。为了更好地展示页面效果,请您使用以下浏览器(点击图标会跳转到相关浏览器的官方网站下载页面)。

您的位置: 首页 >文化纵横>巴蜀记忆>详细内容

【记忆】家乡的糖坊‖奉友湘

作者:奉友湘 来源:四川省地方志工作办公室 发布时间:2024-07-12 13:31:18 浏览次数:426 【字体:

家乡的糖坊

奉友湘

我的家乡在内江市东兴区白鹤镇。白鹤,一个听起来就很美的名字。

每当下雨时,我老家的人就爱说一句十分押韵的俏皮话:越下越大,下到初八;越下越小,下到糖坊起搞。

现在的我当然知道,这不过是幽默的乡亲对老天的调侃。可童年时的我,最喜欢的是真正的“糖坊起搞”,即本镇糖坊开始榨甘蔗、熬糖浆的时节。这是一个甜蜜的时期,一个温暖的时期,一个充满欢乐的时期。

因为这个时候,我们就有甜甜的甘蔗可吃了。在我少年的时候,镇上没有多少家庭有钱买水果吃。因此,甘蔗就被当作一种重要水果。甘蔗出产的初冬,一家人围着一个装甘蔗渣的箩筐啃甘蔗,就像“打牙祭”一样充满了欢乐。伴随着咔嚓咔嚓的节奏,甘甜冰凉的汁水顺着喉咙畅快地流下,榨干的蔗渣从白牙红口中吐到箩筐里,美妙的多巴胺从心底升起,给当时苦涩的生活增添了无限的甜蜜和幸福。

当糖坊开工时,场镇周围的生产队就开始收割甘蔗,然后陆续运到糖坊去交售。那时白糖、红糖都是计划供应的商品,需凭票购买。农民种甘蔗也是政府的指令性计划。每个生产队都必须拿出一两块地栽种。白鹤镇的镇口是几个大队、数十个生产队把甘蔗运往糖坊的必经之路。我同镇上一群十来岁的小伙伴常常在镇口守株待兔弄甘蔗吃。

我们把弄甘蔗称为“抽甘蔗”,就是从农民运输的成捆的甘蔗中,明目张胆地抽一根、半根来吃。说白了,就是“剪径”“打劫”。但孩子们并不认为这是一种“抢劫”行为,更多的感觉是一种比较惊险刺激的顽皮。因为我们要得不多,最多一根甘蔗,半截也行。我们这个小团伙全是男孩,没有女生。因为小女生虽然乐意分享甘蔗的甜蜜,却不屑于跟我们一起“作案”。

一般而言,农民运送甘蔗无非几种形式:人挑,“鸡公车”推,“马架”扛,架车拉。

人挑着的甘蔗不大好“抽”。因为一般情况下都捆绑得很紧,很难抽动。而竖着挑的甘蔗基本上无从下手。还有,挑甘蔗的人很容易把担子一放,扁担一横,怒目相视,一般的孩子也就不敢动手了。

我和小伙伴们比较喜欢用鸡公车推甘蔗的,尤其喜欢“落单”的那种。一辆鸡公车力气大的人可以推三到四捆甘蔗,一两百斤重。甘蔗多,抽一两根不显眼。推车的人忙着赶路,你抽他一根半根他不那么计较。我们有时狡猾地设计,通过调虎离山来“抽甘蔗”。先让一个腿脚快的孩子下手,抽着一根飞跑而去。如果推车人放下车子去追,跑远了,我们在旁边假装老实的孩子便一拥而上,抽走更多的甘蔗。而最先抽甘蔗的孩子看着要被追上,便把甘蔗一扔,空手而逃。他知道可以分享到其他孩子抽的甘蔗。追的人自然不会再追,拿了失而复得的甘蔗便回到车旁。看到被抽得松松垮垮的甘蔗捆,才知上了当。于是,懊恼的汉子会恨恨地破口骂上几句,赶紧捆好甘蔗,推着车吱呀吱呀赶路去了。

而聪明的推车人则坚决不追,大不了损失一根甘蔗。还有情商特别高的人,知道会遇到调皮的孩子们,预先准备几截甘蔗。不待我们动手,主动“贿赂”。伙伴们往往会觉得不战而胜,欢天喜地地吹着口哨,得意地啃着甘蔗一哄而散。

镇上的人家,在附近农村大都有亲戚朋友。我们对于遇到熟人运甘蔗是又爱又恨。爱的是,一般熟人都会主动送上一根;恨的是,不好意思下手多抽两根。咳,不管怎样,总是有收获嘛。于是,欢喜总是多于懊恼。

待农民的甘蔗交售得差不多了,“剪径”已没什么搞头时,我们这帮孩子便会聚集到糖坊去。那里可以捡到许多甘蔗皮、甘蔗渣,晒干了是很好的柴火。

白鹤镇的糖坊距镇子约有一公里,远远便望得见那根高高的不知疲倦吐着浓烟的烟囱,让人想象到一个巨人躺在大地上,口衔一只烧不尽的雪茄吞云吐雾。空气中飘来熬煮糖浆的甜香,像一只无形的巨手把我们拉了过去。还没走拢,就听见机器榨甘蔗的欢快轰鸣声,看到熬糖浆厂房上冒出的白色蒸汽。在我们这群孩子眼里,这座巨大的怪兽一般的糖坊,到处都在运动,到处奏出乐章,到处充满生机,到处洋溢着生命的活力。

这座糖坊是半机械化的,可以说半土半洋。榨甘蔗基本上算机械化。但把甘蔗搬上传送带,却是人工手动。小山似的甘蔗堆上,两人一组把一捆捆甘蔗抬起来,扔上传送带,用刀砍断捆甘蔗的篾条,甘蔗就乖乖地顺着传送带,钻进第一台榨机。大部分甘蔗汁顺着机器下面的蔗汁槽,汩汩流向熬煮房的巨大锅池。第一次榨汁后还要复榨。榨过一次的甘蔗残骸已经扁扁的,但还基本成形。但甘蔗的苦难尚未终结,它们被推拥着无可奈何地进入第二台榨机。这个榨辊显然缝隙更小,剩下的甘蔗汁水继续被榨取。接下来还有第三次压榨加粉身碎骨,最后出来的已经是被彻底榨干的、碎碎的、雪白的蔗渣了。

这些蔗渣通过一条往上的传送带,被源源不断地倾吐到蔗渣垒起的小山包上。那里有两个蔗渣打包机,由人工操作,把蔗渣压缩打包成一块块至少一米见方的巨大“方糖”。而这些沉重的“方糖”,又被一辆辆解放牌大卡车运送到30公里外的高桥纸厂。蔗渣们在那里脱胎换骨,涅槃重生,变成洁白的练习本纸张。想到甘蔗会以另一种面貌回到自己身边,我常常有一种奇妙的感觉。

我喜欢看糖坊的整个生产流程,觉得人类很了不起,把一根根不起眼的甘蔗,变成更加甜蜜的致命诱惑。

熬糖浆的厂房,是我更热爱的地方。这个熬糖房很特别,它不是全封闭的,而是只有三方封闭。我在外面就可以看到全部操作过程。厂房里有5口巨大的翻滚着热浪的水泥池子。白色的水汽,饱含着浓情蜜意,在池子上氤氲,飘散到空中,飞得很远很远。每口池子底部就是锅,再下面则是熊熊燃烧的巨大炉膛,人们近前能听到沉闷的煤炭热烈焚身的轰隆声。从我的角度看,从右到左,便是从甘蔗汁浓缩为糖浆的过程。最右边的池子里,只能说是糖水。往左的每一个池子,会一个比一个黏稠。最左边的,就是接近成品的糖浆。

内江糖厂制糖车间(图源:投资四川)

每个池子边上都有一个工人负责。因为池边温度很高,大冷天里他们还穿着短褂,露着油亮油亮肌肉鼓鼓的膀子。他们使用的“武器”,是一个装着几米长柄的大勺子。这个勺子既是搅拌糖浆的器具,也是舀糖浆的工具。工人会时不时舀小半勺糖浆,慢慢地倾倒回池子,观察焦糖色糖浆的黏稠度。待最左边池子里的糖浆达到质量要求了,便会通过管道输入一个巨型碉堡似的铁灰色金属冷却罐。然后,左边第二个池子里的糖浆便输入第一个池子;而左边第三个池子里的糖浆便输入第二个,以此类推。糖浆就这样循环往复地一天天被熬煮出来。而成品糖浆会躺在憋闷的罐车里,被运到别的工厂华丽转世,变成白糖、红糖或食用酒精。

我和小伙伴们喜欢看工人舀糖浆。闻着香甜的气味,吞着口水,看看满池的糖浆,想象那种甜蜜的味觉。成品糖浆我尝过,甜得有些发腻。夏天用它淋在米做的凉糕上,倒不失为一绝。

看够了榨甘蔗、熬糖浆,我们便背靠在巨大灶门两旁的灰色砖墙上,在热乎乎的墙砖上取暖。一边远远看着打包蔗渣工人的劳作,一边海阔天空地侃“李扯白”之类的龙门阵。待到天色渐暮,我们才背起装满甘蔗皮的背筐,蹦蹦跳跳地向镇子走去。

如今,家乡白鹤镇的糖坊早已消失。但那种烟火气,那种童年的甜蜜,那推着甘蔗往糖坊赶的鸡公车吱呀声,还时不时萦绕在我的心间。

END

来源:四川省地方志工作办公室

作者:奉友湘(四川内江人,四川大学经济系毕业。高级编辑,四川省作家协会会员。曾任四川日报首席编辑、华西都市报常务副总编、四川农村日报总编辑、四川大学文新学院硕士生导师。作品有《远离危机》《机会是种出来的》《交子》《蜀女皇后》《蜀王全传》《苏母纪》,散文集《飞鸿雪泥》即将出版)

供稿:内江市委党史地方志研究室

配图:方志四川

来源: 四川省地方志工作办公室
终审:唐志昂
分享到:
关闭本页 【打印正文】
x

微信扫一扫:分享

Scan me!

微信里点“发现”,扫一下

二维码便可将本文分享至朋友圈。

×

用户登录

加载中...
刷新
刷新
返回文字点选验证
加载中...
刷新
切换至语音验证码
刷新
返回文字点选验证
加载中...
刷新
切换至语音验证码
刷新
返回文字点选验证
加载中...
刷新
切换至语音验证码
刷新
返回文字点选验证
加载中...
刷新
切换至语音验证码
刷新
返回文字点选验证
加载中...
刷新
切换至语音验证码
刷新
返回文字点选验证
加载中...
刷新
切换至语音验证码
刷新
返回文字点选验证
加载中...
刷新
切换至语音验证码
刷新
返回文字点选验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