尊敬的用户,您好!

网站不支持您所使用的浏览器版本(可能会出现网页变形等问题)。为了更好地展示页面效果,请您使用以下浏览器(点击图标会跳转到相关浏览器的官方网站下载页面)。

您的位置: 首页 >文化纵横>巴蜀记忆>详细内容

【记忆】成都中山公园饶国华上将纪念碑往事||鹰崵

作者:陈 斌 来源:四川省地方志工作办公室 发布时间:2024-08-09 14:41:36 浏览次数:477 【字体:

成都中山公园

饶国华上将纪念碑往事

鹰 崵

1940年,四川成都各界为褒扬广德战役殉国的一四五师饶国华师长,曾在中山公园建立由著名雕塑家刘开渠造像的饶国华上将纪念碑。

1952年纪念碑拆除,饶国华铜像的实体形象隐没在历史尘埃中……

1

刘开渠入川

1937年12月抗日战争期间,杭州沦陷,杭州艺专教授刘开渠追随迁校的艺专一路转移到湘西沅陵。刘开渠的所有作品和文献图册都遗落在沦陷区,其雕塑创作一时陷入了停顿。

在沅陵,得沈从文大哥沈云麓襄助,刘开渠拥有了新的工作室。然而每况愈下的局势,终究浇灭了刘开渠重启创作的希望。武汉失陷后,长沙危急,沅陵也不再安全,艺专不得不再度踏上颠沛流离的迁徙之路。

随着逃入西南的难民日渐增多,长途汽车一票难求。此时,刘开渠的夫人程丽娜已临盆在即,无法经受长途汽车的一路颠簸。拖家带口的刘开渠不得不与艺专同仁分别,提前出发到了贵阳、重庆,1938年底抵达成都安顿。

在成都大后方,相对安定的环境使文化界活动得以有组织地进行。在同志们鼓励下,刘开渠抖擞精神,怀着为“英俊、聪明、勇敢的中国人”造像的初心,重拾雕塑创作。

从此,刘开渠与成都结下不解之缘。这位身材高大、木讷寡言的青年雕塑家,将在成都开创抗战纪念雕塑事业的高峰。

2

造像之苦谁人知

1940年4月25日,饶上将铜像纪念碑行奠基礼,饶上将夫人蓝紫仙、亲家严啸虎(时任成都警备司令)莅临观礼,成都行辕主任贺国光、川康绥靖公署主任邓锡侯均派代表出席,隆重仪式后即行动工。刘开渠以塑造杭州八十八师淞沪抗战纪念塔的官兵铜像而蜚声海内,这次担纲塑造饶国华铜像。

陆军上将饶国华纪念碑老照片(鷹崵藏)

刘开渠在雕塑技艺上已十分成熟,但战时物质匮乏,一切不得不从头做起。城市铜像雕塑毕竟是舶来文化,有“艺术重工业”之称。成都虽为物华天宝之地,却从没有人制作过如此大型的人物铜像,刘开渠欲求一二掌握翻制技艺的工匠而不得。他忙于筹措场地、自行制作工具设备、手把手地教导工人翻铜,因陋就简尽力创造条件。

大后方普遍的物价高涨、材料短缺现象,也深深困扰着刘开渠。委托方支付的经费不断贬值,场地租金、原料却在不断涨价。哪怕省吃俭用,甚至把夫人教课的微薄薪水全部搭上,依然不够造像支出,最后竟沦落至变卖衣服补贴的地步。

在安装饶国华铜像纪念碑像座时,社会各界反响热烈,成都市民争相瞻仰将军遗像的神采。而刘开渠为了造像已倾尽所有,一贫如洗,不得不暂别成都,前往迁址重庆的艺专教课谋生。

3

上将饶国华遗像

刘开渠在成都之前创作的人物全身铜像以立像为主。他对铜像主人翁的第一印象,来源于一张饶国华身穿呢料军服、佩戴勋章、双手拄指挥刀微微侧立相片的经典形象。

饶国华遗像(饶国华嫡曾孙饶晓强先生供图)

现年92岁的饶毓琇,是饶国华目前唯一在世的子女。她至今仍清楚记得成都中山公园里父亲的铜像纪念碑。

1937年11月30日,广德城破,饶国华自戕殉国。其时,饶毓琇年仅5岁。随着年龄增长,父亲奋勇杀敌、保国卫民的形象在饶毓琇心中变得更加丰盈、立体。在成都华美女中上学期间,饶毓琇每逢星期天就带着六妹饶毓瑞到中山公园,给父亲的铜像鞠躬行礼。

“我肯定(纪念碑上)是这张全身佩章持指挥刀的像。”饶毓琇回忆起曾无数次仰望的父亲铜像,回答十分确定。1952年,中山公园的饶国华铜像纪念碑被拆除,同时被拆的,还有人民公园王铭章铜像、北门李家钰铜像、盐市口刘湘铜像,无一例外均为刘开渠作品。

4

雄姿重现

饶国华铜像纪念碑被拆除后,中山公园原址建起了成都市劳动人民文化宫。“文革”结束后,饶毓琇找到文化宫管理部门,查询档案里是否有饶国华铜像纪念碑的记录和照片,工作人员遍寻卷宗而无果。

名盛一时的饶国华铜像,由于没有影像资料佐证,其实物形象众说纷纭。

铜像纪念碑拆除的时间很早,见过实物而又在世的人当时还年幼,难免与王铭章、李家钰的骑马像产生记忆混同。不少人以为饶国华铜像也是一尊骑马像。

笔者见到饶国华哀悼册《饶弼诚先生讣告》中的遗像,想起多年前淘到的一张将军立像纪念碑老照片,相片中铜像的姿势、服饰与饶国华遗像照基本一致,唯独欠缺一把指挥刀。将铜像照片显微观察,碑座上“陆军上将饶国华之遗像”的字体轮廓隐约可见。

饶毓琇奶奶看过这张照片,一眼便认出这就是当年每周鞠躬致敬的父亲铜像。

铜像虽无存,国殇不能忘。如果说城市记忆源自文化印记,饶国华铜像无疑是川军抗战为成都留下的重要精神遗产。

来源:四川省地方志工作办公室

文/图:陈 斌(笔名鹰崵,广州人,华南理工大学硕士毕业,法律工作者,业余从事抗战纪念遗址踏查、抗战文物收藏)

来源: 四川省地方志工作办公室
终审:唐志昂
分享到:
关闭本页 【打印正文】
x

微信扫一扫:分享

Scan me!

微信里点“发现”,扫一下

二维码便可将本文分享至朋友圈。

×

用户登录

加载中...
刷新
刷新
返回文字点选验证
加载中...
刷新
切换至语音验证码
刷新
返回文字点选验证
加载中...
刷新
切换至语音验证码
刷新
返回文字点选验证
加载中...
刷新
切换至语音验证码
刷新
返回文字点选验证
加载中...
刷新
切换至语音验证码
刷新
返回文字点选验证
加载中...
刷新
切换至语音验证码
刷新
返回文字点选验证
加载中...
刷新
切换至语音验证码
刷新
返回文字点选验证
加载中...
刷新
切换至语音验证码
刷新
返回文字点选验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