尊敬的用户,您好!

网站不支持您所使用的浏览器版本(可能会出现网页变形等问题)。为了更好地展示页面效果,请您使用以下浏览器(点击图标会跳转到相关浏览器的官方网站下载页面)。

您的位置: 首页 >文化纵横>巴蜀记忆>详细内容

【记忆】一张民国蓉城地图牵出雄踞成都市中心的“老川大”

作者:奉友湘 来源:四川省地方志工作办公室 发布时间:2024-09-03 15:11:29 浏览次数:363 【字体:

一张民国蓉城地图

牵出雄踞成都市中心的“老川大”

奉友湘

身为四川大学学子,笔者一直以校史里的辉煌过往与杰出校友而自豪。尤其是有一张“国立四川大学”以原蜀王宫大门作校门的照片,更是让人神往母校昔日的风采。

从校史中寻觅母校芳踪得知,1931年,国立成都大学、国立成都师大,公立四川大学三所学校合并为国立四川大学,成为当时全国最早的13所国立大学之一,在办学规模上位居全国前列。抗战期间,作为大后方,国立四川大学群贤毕至,大师云集,学术繁荣,被誉为当时“国立十大学府”之一。

据了解,当时的校址位于成都市中心,原明蜀王宫旧址,清朝贡院所在地,高大雄伟的古建筑明远楼是学校的会议中心。笔者心里对当年的学长不由心生艳羡,因为那里既有皇家气派,也有学子文脉,无数杰出的川人士子就是从此地走向京城的。但遗憾的是,没有见过民国时期标有四川大学具体位置的地图,心里对它的方位还是模模糊糊,脑海里难以有清晰的画面。

数年前,四川日报报业集团筹办四川报业博物馆,委派笔者去四川省档案馆查阅一些资料。恰好笔者党校同学张辉华时任四川省档案局副局长,他不仅给予我许多帮助,还赠送一套《四川省档案馆藏品荟萃》。此书分《清代档案》和《民国档案》上下两册。到手后我大致浏览了一下,觉得件件精品、样样宝贝,遂珍藏起来。

近日,笔者整理家中图书,又找出来重温一番。看到《民国档案》“川人抗战”一章时,一张民国成都地图映入眼帘:“三十年七月二十七日敌机袭蓉被炸灾区图”。原来,1941年7月27日这天,日本侵略者派出4批共108架轰炸机袭击成都,在市区和郊区共投下炸弹426枚,燃烧弹20枚,炸死我居民575人,炸伤、烧伤2194人,炸毁、烧毁房屋3500余间,对成都人民犯下滔天罪行。地图中用红点标记了日机投下炸弹的街道,城市的中心区红点密密麻麻,惨不忍睹。

正当笔者对侵略者的暴行义愤填膺时,突然发现这张成都市区图中心有一块规整的长方形,仔细一瞧,竟然竖排标注着“四川大学”四个字!啊,这就是1941年四川大学在成都市区的位置!成都城是一个西南向东北倾斜的回字形,而当时四川大学的位置与原明蜀王宫旧址基本一致,呈正北正南的长方形,南北长,东西稍窄。长宽比例大约5:4。北大门正对后子门街,左边叫西皇城街,右边叫东御河上街。南大门正对贡院街,左边是皮房前街,右边是东辕门街。东门外是东御河北街、东御河南街。西门外是平安桥街、马道街、西辕门街。从这个地理位置看,老川大可是妥妥的城市核心,寸土寸金的CBD呀!

笔者一边遥想国立四川大学当年的丰姿,一边感叹生不逢时,没能在这皇城贡院的校园里接上文气。我还想到,为何这个校园没有保持至今呢?

查阅资料才了解到,就在全面抗战爆发的1937年上半年,时任四川大学校长任鸿隽向当时的省政府报告,四川大学校舍一部分在原皇城贡院,一部分在南较场内,既破败又分散,管理不便,希望省政府支持搬迁到城郊重建。

1937年开始兴建的国立四川大学化学馆(图源:四川大学档案馆)

当时的省政府负责人看到报告大喜,一是为重视发展四川高等教育计,二是川大搬迁后也可腾出市中心黄金地段,今后大有商业前途。方案很快批了下来。省政府决定在望江楼附近划拨土地2000余亩作为四川大学新校区,而且由省政府补贴66万元,先给18万元启动资金,500亩启动土地。其余款项待卖掉皇城老校区土地后逐步拨给。川大望江新校区于1937年6月16日隆重动工,首批工程包括图书馆、数理馆、化学馆。这三项宏伟的工程于1943年才竣工。最后川大望江校区的面积达2200余亩。

四川大学馆藏历史档案《国立四川大学》-655卷第1件《抄四川省教厅公函 转饬省府办理川大迁移校地委员会准已拨交土地计五百亩等》(图源:四川大学档案馆)

须说明的是,国立四川大学曾于1939年迁往峨眉办学。1943年迁回成都时,直接搬到了新建的望江校区。难怪1941年7月27日日本飞机对成都狂轰滥炸时,四川大学皇城校区并没有挨几颗炸弹。

2024年9月1日星期日于成都

作者简介

奉友湘,四川内江人,四川大学经济系毕业。高级编辑,四川省作家协会会员,四川新闻出版领军人物。曾任四川大学文新学院硕导。历任四川日报首席编辑、华西都市报常务副总编、金融投资报兼人力资源报总编辑、消费质量报总编辑、四川农村日报总编辑。著有《远离危机》《机会是种出来的》《交子》《蜀女皇后》《蜀王全传》《苏母纪》等。散文集《飞鸿雪泥》即将出版。

来源:四川省地方志工作办公室

文/图:奉友湘

来源: 四川省地方志工作办公室
终审:唐志昂
分享到:
关闭本页 【打印正文】
x

微信扫一扫:分享

Scan me!

微信里点“发现”,扫一下

二维码便可将本文分享至朋友圈。

×

用户登录

加载中...
刷新
刷新
返回文字点选验证
加载中...
刷新
切换至语音验证码
刷新
返回文字点选验证
加载中...
刷新
切换至语音验证码
刷新
返回文字点选验证
加载中...
刷新
切换至语音验证码
刷新
返回文字点选验证
加载中...
刷新
切换至语音验证码
刷新
返回文字点选验证
加载中...
刷新
切换至语音验证码
刷新
返回文字点选验证
加载中...
刷新
切换至语音验证码
刷新
返回文字点选验证
加载中...
刷新
切换至语音验证码
刷新
返回文字点选验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