尊敬的用户,您好!

网站不支持您所使用的浏览器版本(可能会出现网页变形等问题)。为了更好地展示页面效果,请您使用以下浏览器(点击图标会跳转到相关浏览器的官方网站下载页面)。

您的位置: 首页 >文化纵横>巴蜀记忆>详细内容

【记忆】“双燕”领航!定格成都首家冰箱厂的“顶流”岁月

作者:龚珂仪 来源:四川省地方志工作办公室 发布时间:2025-03-16 15:13:47 浏览次数:72 【字体:

“双燕”领航

定格成都首家冰箱厂的“顶流”岁月

龚珂仪

每至酷暑,家中的冰箱便成了生活的“救星”。对当代人而言,它是能精准控温、长时间保存食材、制作冰爽甜品的生活必备家电。而回溯古代,那时的“冰箱”是权贵阶层夏日消暑的专属奢侈品。

据文献记载,早在西周时期,王公贵族就已开始使用冰块。那时的制冰方式极为简便,把冬季天然结成的冰块储存起来,留待夏季使用。

《诗经・豳风・七月》里的“二之日凿冰冲冲,三之日纳于凌阴”,描述的正是冬季凿冰并储存的场景。当冰块需要从冰库转移到日常生活中时,用于储藏保存的庋具便成了刚需,冰箱便是在这样的需求下诞生的重要器具。

我国最早的冰箱出现在周代,据《周礼・天官・凌人》记载道:“祭祀共(供)冰鉴。”冰鉴作为古代专门用来存放冰块的容器,呈方体形状,好似一个方口的大型盆具,有着较深的腹部、平坦的底部以及四个兽足。

使用的时候,把方尊缶放置在方鉴的内部,方鉴充当外套,方尊缶在其里面,二者之间留出较大的空间。

在夏天,往这个空间里放置冰块,就能用来冰镇酒饮;到了冬天,放入炭火,又可以温热酒水,这便是被称作“世界上最早的冰箱”的曾侯乙冰鉴,如今珍藏于中国国家博物馆。

曾侯乙冰鉴 (图源:明清家具研习社)

当曾侯乙冰鉴的青铜纹路在博物馆中静述着千年前的珍贵往事,中国大地上关于冰箱的进化史却在时光流转中悄然改写。曾经只属于权贵阶层的消暑奢侈品,逐渐褪去神秘的光环,变成了寻常百姓家的必备之物。

曾侯乙青铜冰鉴 (图源:中国国家博物馆)

家电新星初升

“双燕”飞入百姓家

“三大件”——这个充满年代感的词汇,承载着一代人的共同记忆。在20世纪80年代,电视机、洗衣机、电冰箱是每个家庭梦寐以求的物件。当时在成都,普通家庭拥有一台双燕牌电冰箱,更是让人羡慕的事。这台成都造的冰箱,不仅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更承载着一座城市的骄傲与记忆。

20世纪50年代,伴随着新中国工业建设的号角,420厂(成发集团)在成都双桥子扎根。历史的车轮驶入1978年,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拉开了改革开放的大幕,也改变了420厂的命运。

改革的春风在80年代吹拂成都东郊这片军工厂聚集的土地。随着国家战略调整,军费开支缩减,420厂的军工订单急剧减少。在国防建设中发挥重要作用的420厂,此刻面临着军民融合转型的艰难抉择。

关毅是420厂的一名职工,是改革开放大潮中千千万万转型者的缩影。他回忆说:

“80年代初期和中期,工厂生产极度萎缩,年产飞机发动机的数量从最高的1000余台陡降到不足100台,随之而来的是企业营收和利润以及员工收入的骤降。最少的时候,每个月只能领100多元的生活费。无奈之下,我还曾一度带人出去创业,靠搞贸易谋生。”

面对转型的十字路口,420厂的决策者们开始了深入的市场调研。他们发现,在传统“三大件”——电冰箱、洗衣机和电视机中,电冰箱的市场潜力巨大。当时,电冰箱在国内的生产厂家寥寥无几,而市场需求却极为旺盛。经过多轮激烈的讨论和细致的市场调研,420厂最终下定决心,将电冰箱选定为转型产品。

1984年2月,一支由技术骨干组成的考察团踏上了东渡日本的旅程。在为期一个月的考察中,他们走访了多家知名家电企业,经过多番比较和慎重考虑,最终选定了夏普作为合作厂,引入了两条生产线。

1985年,承载着420厂全体员工心血与期望的首批产品——“双燕”牌单门冰箱正式面世。双燕冰箱厂作为成发集团旗下的工厂,也成为了当时成都最早建成的唯一一家冰箱厂。

当首批1900台电冰箱投放市场时,瞬间引起了轰动。消费者们被这新鲜出炉的现代化家电所吸引,销售现场十分火爆。短短时间内,1900台冰箱就被抢购一空,这让420厂在转型之路上迈出了成功的第一步,完成了一次华丽的转身。

在改革开放的浪潮中,420厂从军工重地摇身一变成为家电新星的出生地。双燕牌洗衣机和冰箱迅速走红,成为那个年代家家户户梦寐以求的“大件”。

想象一下,80年代的成都,一个普通工人月薪70元,而一台单门双燕冰箱就要700元,相当于不吃不喝攒上10个月的工资!双门冰箱更是高达1250元,简直是“天价”。

但即便如此,双燕冰箱依然火得一塌糊涂,甚至出现了“一票难求”的盛况。当时想要买台双燕冰箱,可不是有钱就能办到的。得先搞到一张冰箱票,曾经这票能炒到200元一张,比现在抢演唱会门票还难。有人托关系、找门路,就为了一张冰箱票。锦江厂工会曾为职工代购一批双燕冰箱,还得靠抽签决定谁有资格购买,中签的职工比中了彩票还高兴。

搬运双燕电冰箱 (图源:《方志成华》第三辑)

“双燕”谢幕

东郊旧梦永留

在那个年代,谁家要是有台双燕冰箱,那可是倍有面子的事。邻居们串门时,总要“不经意”地瞥一眼那台锃亮绿面的冰箱,主人家也会“不经意”地打开冰箱门展示一番。双燕冰箱不仅是一件家电,更是那个年代最时髦的“奢侈品”。

20世纪80、90年代,“成都造”产品风靡一时。双燕牌冰箱与成都牌电视、峨嵋牌自行车等本土品牌,共同书写了成都工业的黄金时代。

这些产品凭借过硬的质量、亲民的价格以及符合时代审美的设计,深受消费者的喜爱,畅销全国,更被评为四川知名品牌,成为一代人的记忆。然而,随着市场环境的变化,90年代中期,双燕冰箱逐渐淡出人们的视野。

420厂区旧貌(图源:成都市成华区地方志办公室)

1996年,广东科龙集团看中了成都的区位优势,决定北上布局。他们选择了成发集团旗下的双燕冰箱厂作为合作伙伴,看中的不仅是这里完善的生产设施,更重要的是西部丰富的物产资源和相对低廉的人力成本。科龙集团带来了先进的管理经验和“容声”品牌,立志要在这里打造全国最大的制冷产业基地。

对成发集团而言,科龙集团的到来宛如一场及时雨,沉寂许久的生产线再次轰鸣作响,老厂半数工人重新回到了工作岗位,他们脸上洋溢着喜悦,生活又有了新的盼头。

2006年,一个时代的记忆画上句点——成都航发双燕电器工业公司破产资产被公开拍卖,曾经家喻户晓的“双燕”冰箱生产线就此退出历史舞台。

而如今,智能冰箱走进了千家万户,它们不仅具备基本的冷藏和冷冻功能,还融入了人工智能、物联网等先进技术,实现了食物管理的智能化,让生活变得更加便捷。

( 资料来源:成都发布、成都方志、方志成华、《方志成华》第三辑、明灿先生、 明清家具研习社)

来源: 四川省地方志工作办公室

作者: 龚珂仪

供稿:成都市成华区地方志办公室

来源: 四川省地方志工作办公室
终审:唐志昂
分享到:
关闭本页 【打印正文】
x

微信扫一扫:分享

Scan me!

微信里点“发现”,扫一下

二维码便可将本文分享至朋友圈。

×

用户登录

加载中...
刷新
刷新
返回文字点选验证
加载中...
刷新
切换至语音验证码
刷新
返回文字点选验证
加载中...
刷新
切换至语音验证码
刷新
返回文字点选验证
加载中...
刷新
切换至语音验证码
刷新
返回文字点选验证
加载中...
刷新
切换至语音验证码
刷新
返回文字点选验证
加载中...
刷新
切换至语音验证码
刷新
返回文字点选验证
加载中...
刷新
切换至语音验证码
刷新
返回文字点选验证
加载中...
刷新
切换至语音验证码
刷新
返回文字点选验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