尊敬的用户,您好!

网站不支持您所使用的浏览器版本(可能会出现网页变形等问题)。为了更好地展示页面效果,请您使用以下浏览器(点击图标会跳转到相关浏览器的官方网站下载页面)。

您的位置: 首页 >文化纵横>巴蜀记忆>详细内容

【记忆】《徐敬三自传》节略

作者:徐敬三 来源:四川省地方志工作办公室 发布时间:2025-04-10 16:11:54 浏览次数:73 【字体:

《徐敬三自传》节略

徐敬三

徐敬三,己巳年六月二十日(公历1929年7月26日)生于四川省仁寿县清水乡马鞍山碧云寺沟。高祖徐尔邦系清代文、武双举人,曾参加中日甲午海战,获钦赐“豪竿”和“红顶子”。墓葬现被眉山市列入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整体迁入秧矶口新址,侧面碑文已毁,仍存龙凤石刻对联“英雄悲壮志,才华忆流年”“图将浮云嗟世事,空余明月照苍松”“水流碧云千古壮,风入洞口万代兴”三幅。曾祖徐体能系秀才,也赐红顶。祖父徐尊荣行医乡里,与祖母姜氏育有五子,延请教师兴办学堂。父亲徐文龙排行第五,在成都中学毕业后,成为四川法政学堂首位仁寿籍大学生,曾被任命为富顺县知事,因病弃官返乡。徐文龙与张氏育有子女五人,徐敬三为长子,另有大姐、三妹、四妹、五弟。

1988年,徐敬三和陆宇峰爷孙在乐山嘉州宾馆外留影。

徐敬三幼时聪明伶俐,深受祖父等宠爱,曾过继给青年丧夫无子女的二娘。五岁入读石庙子小学,因不服大姐已完成初小,假期自学,跳级高小。毕业后尚年幼,父亲亲自在家教古典文化一年,考入当时仁寿县两所中学之一的文华中学,再考入四川省立高等师范学校。高师求学阶段,徐敬三国文、书法名列前茅,并在少城公园完小教授国文。

1947年,徐敬三在成都参加“反饥饿、反屠杀、反内战”学生运动,又以“清水”“楠桥”等笔名在《民风报》《蜀声报》《成都快报》发表进步文章,受到地下党组织关注。1949年,党组织安排徐敬三回老家任教清溪高小,兼授端本中学课程,掩护开展革命工作。小南桥船形屋基徐宅,成为秘密农会60余人的聚点,开会时徐母和大姐煮饭煮腊肉招待。8月28日,刘述明在徐宅宣布正式批准徐敬三为中共党员,与刘述明和王度之(时为中共成都市委领导下的仁寿清水地区党组织负责人)单线联系,罗绮清、张敬一、金成礼等中共党员见证。徐敬三作为清水秘密农会和地下武装的负责人,为12月16日仁寿的和平解放作出了贡献。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徐敬三担任清水、杨里武工队长,多次击退、剿灭肖三娃等土匪恶霸武装。“土改运动”中,先参加仁寿赴荣县土改工作团,任长山区富家乡工作队队长;1951年春,回仁寿任高店乡土改工作队队长,创造同吃同睡同劳动的“三同”经验,仁寿县委以文件形式通报内江地区及各县。“互助合作运动”中,任先农乡试点工作队队长,兼任一区副区长、区长,培养的“安仲良互助组”成为内江地区典型,获邀在四川广播电视台介绍经验,并在人民出版社出版单行本《农村思想政治工作》,受到石大观、安静两任县委书记赞赏。

1954年,徐敬三任仁寿一区区委书记兼区长,不久大化区并入,改称凌阳区,人口22万。在内江地委第二十四次扩大会议上,因凌阳生产居全县之冠,徐敬三被评为模范区委书记;蜂蜜乡、先农乡的互助合作经验,被《人民日报》社论和《四川日报》报道。1955年,徐敬三与1952年入党的大化区组织干事魏国华结为夫妇。

1959年上半年,徐敬三任仁寿县委农工部部长,与分管副书记、后来成为国家领导人的杨汝岱在同一间办公室共事7年。徐敬三蹲点调研,摸索出一套落实人民公社“60条”的经营管理办法发全县执行,一定程度上克服了“大锅饭”弊端。1965年,仁寿组团参加乐山地区在夹江开展的“四清”工作,徐敬三任麻棉公社四清工作队队长、书记,又创造了一套按劳分配的劳动管理办法,乐山地委书记宁道贵、专署彭专员高度认可,调其担任乐山地委四清工作队队长,在眉山县松江公社开展示范工作。1966年春,徐敬三调任乐山专署农办副主任,农办主任由副专员李兆亮兼任,妻魏国华任国营乐山建筑工程总公司直辖的机修厂负责人。当年正月十六,举家由仁寿到乐山。

1966年5月,为学习中南局书记陶铸的农业管理经验,乐山地委决定在乐山县凌云、九峰两公社试点,徐敬三任工作队队长、书记,地区粮食局局长胡启云任副队长。1966年6月“文革”开始,应高僧遍能长老求助,按地委书记林道贵指示,徐敬三组织民兵和农民,保护乐山大佛、乌尤寺等不被学生造反派破坏。不久,凌云公社、任家坝公社批斗工作队长,徐敬三被“戴高帽子”,地委、行署也瘫痪了。

1966年8月,徐敬三被以“到军分区核对安静的材料”为由,挟持回仁寿县,在人民广场作为“走资派”与杨汝岱共同被批斗。后因南下老干部、原县长郑盈沛羞愤自尽,引发武斗,造反派将徐敬三转移至凌阳。在凌阳多个公社,干部群众不支持、不配合,批斗会或开不起来,或草草收场,造反派遂将其软禁,以暴力相折磨。时年11岁的长女徐向阳往返乐山、仁寿传递申诉材料,妻魏国华向乐山驻军反映情况,师首长派张营长专程赴仁寿,指令送回徐敬三,遭“造反派”拒绝。1968年初冬,徐敬三连夜逃离凌阳,跋山涉水,次日早上从眉山县城乘火车抵达峨眉,终获驻军营救。妻魏国华久愁成病,送医急救。后稍愈出院,三个小女儿排队沽酒,一家团聚。随后近5年,徐敬三与乐山地委、乐山专署500余名干部,被下放五通桥牛华镇河对面岷江边的蚕种场“五七干校”,分六个连劳动,经历三次审查,幸未受进一步污蔑、迫害,复出后任乐山地区农业局农技站站长。

1975年前后,安静复职,随后杨汝岱调任乐山地委副书记、书记,不久又提任四川省革命委员会(1979年,经中央批准,撤销“文化大革命”中成立的四川省革命委员会,恢复成立四川省人民政府,自1980年1月1日起,启用国务院颁发的“四川省人民政府”新印章)副主任、四川省人民政府副省长。1979年3月,杨汝岱回乐,徐敬三在大佛寺藏经楼详细汇报对《人民日报》头版头条“张浩来信”的不同意见,支持分产到组、按劳分配。杨汝岱命徐敬三执笔成稿,电报省委第一书记赵紫阳,赵批示发全省各地市州县执行,并向中央报送。3月30日,《人民日报》刊发纠错文章,承认“张浩来信”存在问题。

1978年5月,国务院批准乐山县与五通桥区合并改为乐山市(县级),徐敬三出任乐山市委农工部部长、农办主任。1980年,乐山市第一届人民代表大会选举徐敬三为常务副市长。徐敬三顶住压力,在严龙、凌云公社设“包产到户”试点;将通江房前屋后的树木划归各户,谁种树、谁受益;提倡因地制宜植稻麦蔬果,不搞“一刀切”;起用“右派”知识分子、农业技术专家,被农业部通报表彰,《光明日报》刊发报道;赴北京大兴培训7个月,论文《绿化祖国》作为唯一的四川学员作品被林业部选刊,回乐后加强林业工作,为如今绿心路和大佛寺等地绿化打下基础。

1983年,乐山市第二届人民代表大会选举徐敬三为人大常务副主任。1984年1月,因春耕生产抓得不好,乐山地委决定徐敬三兼任市委农委书记、市政府党组成员,继续领导农业工作,直到1985年乐山“撤地建市”。

1984年下半年,交通部决定在大渡河试点内河整治,被国家列入重点工程,旨在实现大渡河从铜街子水电站沿江而下,至青衣江汇合后合流岷江,保证攀枝花钢铁厂的大型超长件装船沙湾港,运抵重庆、武汉、上海,供军民两用。乐山市委(地级)任命徐敬三以建委第一副主任身份兼任指挥长,领导协调省经委、省交通厅、省航运科学院、重庆交通学院专家及本市抽调人员开展工作。徐敬三反复勘察,提出截弯取直、掏浅加深、截流聚水、围堵积沙、炸除暗礁、垒石固堤六原则,设计图经重庆交大航运系沙盘模拟,效果显著。开工后,徐敬三发动户村干部,在大渡河两岸的高山悬崖捶打、爆破巨大石块,沿江百船齐发、日夜运送。工程采用划段包干、按石计酬之法,又快又好完成,较预算3500万元节省500万元。时任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省委书记杨汝岱三次亲临现场、坐船视察、大加赞赏,并题词刻碑,至今留存沙湾大渡河码头。大渡河整治不仅保障了航运,而且积沙成坝、造地上千亩,还筑堤防洪,使两岸万亩良田免于水患。徐敬三因此获四川省科技进步奖二等奖和水利部表彰。这一时期,徐敬三还作为市林业局分管领导,派人从福建引进小叶榕,定为“市树”;因乐山历史上有“海棠香国”美誉,又在渔儿湾公园培植海棠,定为“市花”。

1986年6月,《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出台,杨汝岱点名推荐,乐山市委报省委,命徐敬三筹办国土局、担任首任局长。首届国土局作为先进单位,多次受到全国、全省表彰,获奖执法车辆等;徐敬三出席全国国土系统大会,介绍成绩经验:一是提出国土牵涉城市、工业、商业、学校、交通用地,不宜归属建委或农委系统,应由市政府直管,开全省体制创新先河,各地仿效。二是争得市委支持,排除区县异议,直管城市规划区土地;进而普查地籍、勘察市区土地、发放使用证,解决了开办费用仅5000元的国土局工作资金问题。三是办理了全国首个土地违法典型案例,没收省建一公司乱修乱占国有土地的违法所得。省建总公司和一公司状告乐山市人民政府,徐敬三代表政府出庭胜诉,并获深圳法院支持,强制执行198万元。省建又向四川省高级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法院申请再审,徐敬三率队赴京向分管副总理姚依林办公室汇报,国家土地管理局局长王先进开会讨论,支持处理意见。四是在没有贷款的情况下,修建了国土局自己的办公楼和职工宿舍。

1988年,徐敬三和时任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中共四川省委书记杨汝岱书记(右)合影。

从乐山市国土局局长位置上卸任后,徐敬三退居二线,任乐山市政协农委主任。任上代表四川组团参加香港花卉博览会,在海洋公园展出半月,获优秀奖;随乐山代表团访问美国。又成立乐山市诗书画研究会,被选为会长,长年主持工作。研究会以嘉州画院为骨干,吸收沫若书画院、乐山画院200多人,定期研讨展出,出版《而已集》,获中共四川省委原书记杨超题词,四川省文化厅领导钱来忠、胡继先等撰写贺词;与河北晋州画院结为友好,应邀前往该市汇展;徐敬三赴全国政协礼堂参加庞荣年画展,受到全国政协副主席杨汝岱接见。

1995年,徐敬三和时任全国政协副主席杨汝岱(左)在一起。

徐敬三总结自己的人生历程:一是参加革命早,光荣在党74年,工作一贯认真。全家对党忠诚、家风淳正。妻弟魏伯良1988年授衔海军少将,曾任东海舰队副政委。二是不惧权势,不攀权贵,发现、提拔了一批德才兼备的干部,无私帮助了一批家境贫寒、老实肯干的下属。三是清正廉洁,淡泊名利。点点贡献,归功于党的教育;所有幸福,归功于党的领导。

1988年,徐敬三、魏国华夫妇携外孙陆宇峰(前中)与时任海军广州基地政委魏伯良少将(后右)在乐山留影。

徐敬三自题小诗四句,作为《自传》的“序言”:“革命生涯永不忘,淡泊名利很寻常;书香满屋勤开卷,日常生活记周详。”又有徐敬三13岁诗云:“甘罗十二为丞相,王勃十六作滕王。我今十三无别样,羞比古人愧难当。”68岁诗云:“离休未敢一身轻,卷尚勤开笔常耕。夕照晚霞辉不尽,岁寒三友慰平生”。早年、晚年自勉诗各一首,两相比较,可知他勤奋上进又宁静淡泊的一生。

整理者附记

2023年9月3日,徐敬三在乐山去世,享年94岁,党龄逾75年。本文根据徐敬三2021年12月在双目几乎完全失明的情况下,依靠肌肉记忆亲笔撰写、一气呵成的《自传》整理,主要选取生平大事,反映人生轨迹和时代变革,所记家人亲友私事多不节录,少数记忆不清处根据史实略有修改。整理人为徐敬三外孙陆宇峰(系华东政法大学科研处处长、教授、博士生导师)。

来源:四川省地方志工作办公室(“方志四川”发布时有删改)

作者:徐敬三

整理/供图:陆宇峰(华东政法大学科研处处长、教授、博士生导师)

来源: 四川省地方志工作办公室
终审:唐志昂
分享到:
关闭本页 【打印正文】
x

微信扫一扫:分享

Scan me!

微信里点“发现”,扫一下

二维码便可将本文分享至朋友圈。

×

用户登录

加载中...
刷新
刷新
返回文字点选验证
加载中...
刷新
切换至语音验证码
刷新
返回文字点选验证
加载中...
刷新
切换至语音验证码
刷新
返回文字点选验证
加载中...
刷新
切换至语音验证码
刷新
返回文字点选验证
加载中...
刷新
切换至语音验证码
刷新
返回文字点选验证
加载中...
刷新
切换至语音验证码
刷新
返回文字点选验证
加载中...
刷新
切换至语音验证码
刷新
返回文字点选验证
加载中...
刷新
切换至语音验证码
刷新
返回文字点选验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