尊敬的用户,您好!

网站不支持您所使用的浏览器版本(可能会出现网页变形等问题)。为了更好地展示页面效果,请您使用以下浏览器(点击图标会跳转到相关浏览器的官方网站下载页面)。

您的位置: 首页 >文化纵横>巴蜀记忆>改革开放40周年>详细内容
2023-07-14 23:56:39

方建章 ‖ 国与家断想——纪念改革开放40周年

作者:方建章 (中国延安干部学院) 来源:《巴蜀史志》2018年第6期,总第220期 发布时间:2019-01-07 22:36:00 浏览次数:1112 【字体:

本文刊于《巴蜀史志》2018年第6期


 2018年12月18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庆祝改革开放4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指出:“‘文化大革命’十年内乱导致我国经济濒临崩溃的边缘,人民温饱都成问题,国家建设百业待兴。党内外强烈要求纠正‘文化大革命’的错误,使党和国家从危难中重新奋起。”

 作为一位出生在“文化大革命”末期的人,对于“文革”是没有什么概念的。“文革”的情形究竟是什么样?除了在出版物和影像资料可见,便是从众多亲历者那里知悉。这其中,对我讲得最多的,就是我的祖母和父亲。

“文革”十年内乱,不但影响到国家的健康发展,而且影响到社会尤其是千百万个家庭的健康发展。由此可见,国和家是难分的,国强则民强,国泰则民安,国运关乎家运。在这一点上,从他们的讲述中,我感触颇深的是,对于我的家庭来说,“文革”前和“文革”后是个分水岭。尤其体现在上学、招工招干、当兵等方面。1966年之前,家族近亲中有多人以优异成绩毕业于北京大学、西北大学和兰州大学等高校。1966年,我的伯父以优异成绩于西安高中毕业,本有机会进入清华大学深造,我的父亲也能升入更好的高中继续深造。前途对于他们来说是一片光明,但由北京串联回来,看到家里受到冲击,满怀激情和希望的他们眼前一片茫然。

 家庭受到冲击的原因,主要是曾祖父是商人,叔曾祖是清末武举。其次就是祖父民国时期曾在古镇上担任过商会会长一职,开过“复兴德”商号。还有就是曾祖母出身富家,祖母是当地开油坊的大族刘氏家族之女。总之,造反派理由很多,说这些出身不好的人都有历史问题。祖父当会长,当时有几个条件是必须具备的,一是要“德”高,二是要有威望,三是能为商家解决困难。可见当年,并不是你有钱就能当会长,只有具备德行、能力和声望,才有资格担当会长一职。

1966年11月,方德福(左)方德厚(右)兄弟北京天安门留影(图片由作者提供) 

 家乡镐京这个地方,史载“文王作丰,武王建镐”,丰京和镐京一起并称为“丰镐”,是西周王朝的国都,也是西安地区最早建都的地方。公元前770年犬戎攻破镐京,西周灭亡,350年间,这里一直是西周王朝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

 家乡是《诗经》主要诞生地之一。《诗经》共305篇,在《诗经·雅》这一部分,有101篇采自于丰镐两京,占90%以上,在《颂》这一部分,有31篇也产生在这片土地上,占80%以上。在这里,中华民族有史以来第一次探索将民族的审美理念、道德标准、实践标尺三者合一。在这里,我们能看到真善美,能感知诗礼乐。这里深受儒家思想文化影响,做人注重先修德,经商守仁义、持公道、讲信誉。因此,曾祖父、祖父为家里的商号取名为“复兴德”号,意在“德广则事兴”。号名仅此还不够,我父亲叔辈兄弟共9人,每个人的字辈排序都有一个“德”字,名字最后一字也充分体现了儒家思想精神。如伯父名中的“德仁、德义、德礼、德智、德信、德功、德兴、德厚”我父亲名“德福”。作为一家普通商号,起名都这样考究,可见曾祖父和祖父的用意深远。

 在那个讲家庭成份的年代,因为父辈出身的原因,家庭受到冲击,家族中一批品学兼优的人,招工招干没机会,工农兵大学不推荐,当兵不允许,村里最脏最重最累的活都是你干。1966年,父亲初中毕业回村时正好16岁。为了挣工分,每天和工友背着干馍片,用加长的架子车(关中地区农村拉东西的一种车子,中间有轿箱,前面是约两米的长臂,方言称辕)把几千斤重的土特产送到20多里外的西安西郊三民村火车货运站,每天往返几次,风雨无阻。村里掏大粪的活,一般都是成份不好的人干。就这样,家庭中一批想上学的人只能留在农村,命运也从此改写。

 “文革”虽远去,但留在心里的阴影久久挥之不去。1976年拨乱反正后,家乡每年的社火和其他民俗活动也开展起来,每到春节和元宵节,街上锣鼓喧天,热闹非凡。我和弟弟时常想和父亲一起去看热闹,但他从来不爱热闹,也不参与进去。直到我们兄弟俩长大成人后,父亲才讲明了不喜欢热闹的原由:“文革”十年内乱及多次“运动”,因成份问题,家里人被人歧视和下眼观,连做人起码的尊严都没有,他的内心是凄苦的,什么事都不能随便说。祖父被游街和批斗,他和哥哥害怕,躲在窗户里往街上看,清楚地看到了揪斗和殴打祖父的人。这些历历在目的往事,对他身心造成很大伤害。因此,他不爱热闹,也不喜欢参与热闹的事情。当时,他作为一名涉世甚浅的少年,面对家庭突如其来的变故,对于“文革”,他不知原因,不知社会风气受到严重破坏,不知社会秩序和民主法制遭到践踏和破坏。

“文革”十年内乱,没能上大学,是父辈那一代人一生的憾事。经历了艰难困苦后,良好的家风没有变,做人的品行没有变,家族经商的传统没有变。相反,困境却使毅力更强,勇气更足,能力也得到提升。1983年,农村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大公社合作化解散了。父亲靠努力自学,当上了记账员、会计、小队长、大队长。在大队长任上,我们家里是调解村里各种纠纷、处理各种矛盾的地方。夫妻打架闹离婚,宅基地纠纷,家庭困难寻解决等问题不断。在我印象中,父亲事无大小,只要来家里,都笑脸相迎,并认真耐心地处理和解决。对曾经揪斗和殴打过祖父的人,或整过我们家的人,他从不计前嫌,还是尽力去帮助和解决问题。父亲处理最多的事情就是夫妻打架闹离婚和其他各种矛盾纠纷,这当中钉子户也不少。他的处理方式很得法。例如,两口子打架,父亲先不问缘由,让座倒水,先聊一会别的事情,待双方都冷静下来后,先把男方借故支开,让女方讲情况,讲完后再让我把男方叫进来讲情况。完后,分析一番,然后说:你们都是为一些鸡毛蒜皮的小事打架,划不来(方言不值之意),然后讲一番道理,说一番好话,一般对男方语气重一点,让他当黑脸,向女方赔个不是,并常叮嘱:两口子嘛,“夫妻没有隔夜仇”,互相多理解多忍让,回去好好过日子。听着听着夫妻之间气就消了,言归于好后,母亲擀的燃面就端来了,吃了顺心地就回家了。打架之人,一般顾不上做饭,既使做了也吃不下去,因为气难消。这是父亲的判断和经验之谈,也是他成长过程中常向父辈人请教,向村里能人请教,平日观察和学习村里能人是怎么处理事情的。这也是父亲对我的经验之谈。处理各种矛盾纠纷,双方都在气头中,会冲动,暂无理智。父亲总是不急于去评公道,先是把双方“晾”一会,也就是“冷处理”法,等他们情绪稳定后才说事。总之,处理问题既要灵活,还不能失公道。这是他的原则。父亲常说,当村长,就要多为村民办实事,不要落个骂名。要凭良心做事,还要做一个正直、公道和善良的人。不然,你村长这里都没公道可寻,你的威信就没有了,村民也就不认可你。

复兴德商号木刻板(图片由作者提供)

 很难想象,父亲那一辈人经历了“文革”和历次运动,受了很多委屈,吃了很多苦。但在村干部任上,却能廉洁自律,公道正派,扶贫济困,不恃强凌弱。作为儿子,很难感知当时父亲的心境。现在看来,父亲深处艰难困苦之境,不容易,能坚强,有忍耐。没有上大学,在人生路上留下了缺憾,但他却把上大学的这个心愿寄托于儿孙辈,以完成他未了的心愿。为此,即使家庭再困难,自己再辛苦,也要尽全力支持孩子们读书。父亲深知国家现在富强太平了,“文革”十年内乱不会再有了,家里的日子会越过越好,一切都有盼头。这是他的心愿,也是一位普通父亲的朴素情结。相信天下父母,都会有这样的情结、想法和做法。

“文革”十年内乱的结束,改革春风的到来,父亲以自己的努力和付出,再一次感受到“做人”的尊严。这可能是他最朴素最简单最真挚的感知和认识。

 今天,改革开放已40周年。我从记事起到现在,算是见证者、亲历者和受益者。只有国家的富强和太平,每个家庭的生活才能舒适和安稳。历史的悲剧不会重演,我们应该珍惜和珍视今天来之不易的好生活,让我们的国家一直好下去!

(载《巴蜀史志》2018年第6期,总第220期)

来源:四川省地方志工作办公室


作者: 方建章 (中国延安干部学院


来源: 《巴蜀史志》2018年第6期,总第220期
分享到:
关闭本页 【打印正文】
x

微信扫一扫:分享

Scan me!

微信里点“发现”,扫一下

二维码便可将本文分享至朋友圈。

×

用户登录

加载中...
刷新
刷新
返回文字点选验证
加载中...
刷新
切换至语音验证码
刷新
返回文字点选验证
加载中...
刷新
切换至语音验证码
刷新
返回文字点选验证
加载中...
刷新
切换至语音验证码
刷新
返回文字点选验证
加载中...
刷新
切换至语音验证码
刷新
返回文字点选验证
加载中...
刷新
切换至语音验证码
刷新
返回文字点选验证
加载中...
刷新
切换至语音验证码
刷新
返回文字点选验证
加载中...
刷新
切换至语音验证码
刷新
返回文字点选验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