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文化纵横>传统文化>详细内容

【传统文化】奇书穿越千年的现实价值与新时代地方志工作

作者:陈婧妮 来源:四川省地方志工作办公室 发布时间:2023-02-21 14:44:11 浏览次数: 【字体:

奇书穿越千年的现实价值

与新时代地方志工作

——《典籍里的中国》之《越绝书》观后感

陈婧妮

2023年2月4日,央视重点打造的大型文化精品节目《典籍里的中国》第二季第五期《越绝书》在央视1套正式播出。节目播出后,收获广大观众的持续关注与高度赞誉,一时间热度居高不退。作为一名地方志工作者,亦感到心潮激荡、久久不能平息。既震撼于节目组的创新视觉呈现与深度知识表达,更由此引发了自己对于奇书穿越千年的现实价值与新时代地方志工作的一些思考。

一、是史还是志?从穿越千年的奇书看见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史志差异

《越绝书》是一部奇书,第一奇为书名之奇。作为一本记录历史的史志类作品,《越绝书》以国名“越”入书名,不难理解;而“书”有“简册、典籍”之意,中国古代文化典籍中以“书”入题如《汉书》《后汉书》《晋书》《魏书》等,更是比比皆是。至于这个“绝”字,则是历来都有不同观点,由此产生诸如“绝笔”“断灭不继”“超群绝伦”等各种解读。

第二奇为作者之奇。《越绝书》记述内容上溯夏禹,下至东汉初年,距今已逾千年,然无作者署名,为后世留下一大奇谜。历朝历代都有专家学者对此进行考证,有伍子胥说,子贡说,袁康、吴平说,还有“成非一人”说,不一而足。

第三奇——性质之奇。亦为本文重点详述之处。毋庸置疑,《越绝书》是中国最早的地方史志作品之一。然而,其究竟是不是中国现存最早的地方志?却有争议。

虽然明代已有人称之为“地志祖”,清代亦有“一方之志,始于《越绝》”的提法,但《越绝书》的性质究竟是“地方志”,还是“地方史”,却众说纷纭,莫衷一是。

这里就要说到“志”和“史”的区别。首先,志书内容人与自然并重,分门别类、横向展开;而史书内容侧重历史,人与自然的关系退居其次,以时系事、纵向发展。其次,志书内容以现状为主,详今略古;而史书内容以历史为主,详古略今。再次,志书重记述,述而不论,尤忌详论;而史书重论述,观点鲜明,学术性较强。最后,志书内容广泛,体裁多样;史书内容存大体,体裁较单一。

综上所述,结合其记述内容和编写体裁,笔者更偏向认为《越绝书》是一部地方史而非地方志。而东晋史学家常璩所撰的《华阳国志》,专门记述了中国古代西南地区政治、经济、历史、地理、物产资源、生态、民族、文化等多方面的内容,形态也与南宋定型后的志书更为接近,是传世最早且最完整的一部方志作品,因此才有梁启超在《清代学者整理旧学之总成绩》所总结的:“晋常璩《华阳国志》,为方志之祖。”

当然,《越绝书》中的《吴地记》《地记》两卷,详实记载了吴越两国国都和周边地区的山川分布、城池道路、地理特征等内容,不可否认其中已经出现了地方志的雏形,为此后地方志书的编纂提供了经验借鉴。

二、新媒体为地方志传播注入创新活力,其关键在于《越绝书》的现实价值

在日新月异的21世纪,人们往往容易被更具视觉性和娱乐性的内容所吸引,很少有人会沉心翻阅大部头的典籍。尤其是记述时间之长、记述内容之广的地方志,如果其载体和传播方式仍仅限于厚重的文字作品,将很难走进寻常人的生活。

《典籍里的中国》节目组专门选取《越绝书》这部奇书作为一期节目,让冷门的地方史志在新时代焕发光彩,引起了观众对这项事业的广泛兴趣。声、光、电的完美融合,让登上荧幕的传统文化典籍拥有了新的演绎形式,同时也更符合现代人的内容获取渠道与审美体验,让地方志典籍活了起来、用了起来,从而有了更高的实用价值。

在整个节目中,话剧的艺术形式占据主导地位,在撒贝宁简短的开场词后,一段2008年清华大学研究室内学生们的对话,将观众代入到当时的情境中。一个简单的场景,几句生动的台词,不但将人们的目光吸引至千年前的吴越,更交代了“地方史志典籍历来是中华典籍的重要组成部分”这一核心精神。

紧接着,吴国国君夫差和越国国君勾践的扮演者相继登场,并介绍自己所扮演的历史人物的身份和时代背景,为观众设下悬念,并让他们随着话剧的一幕幕展开逐步深入认识《越绝书》。

最令人称绝的是,节目编导团队让当代读书人撒贝宁与明代史学家、方志学家杨慎穿越时空、同台对话,并设置“剧中剧”,即在话剧表演时插入宏大的历史剧情演出,让《越绝书》的文字内容变得有声有色,更加真实、生动地呈现在观众面前。

墨绿与深红营造的舞台主背景色,勾勒渲染出肃穆、厚重的历史氛围,虽是话剧,却演绎出大片的既视感。无论是深具时代感的服装道具,还是话剧演员们精湛的演技,抑或是凝练而冲突不断的精彩台词,都让观众身临其境,领略春秋时期吴越两国相互征伐,越王勾践卧薪尝胆、绝地求生的不屈精神。

《越绝书》走进《典籍里的中国》,走进千家万户,成为热点话题,千年奇书成为街头巷尾的话题作品,其关键在于《越绝书》的现实价值。尽管记述内容集中于一地,但放之中国则是一镜:其叙事角度新颖,其内核与中国传统文化、中国主流精神一脉相承,充分彰显中国文化中的“以人为本、尊重规律、坚韧不拔”的主流思想,正如《越绝书》所讲:“当和阴阳四时之变,顺之者有福,逆之者有殃。”

三、新时代的地方志工作,要坚持做优秀传统文化的忠实继承者和发展者

据了解,《越绝书》是《典籍里的中国》节目组选取的首部与地方史志相关的典籍,具有提纲挈领的重要地位。

“最古之史,实为方志”,用梁启超的见解回头再看《越绝书》,相比讨论这部奇书无论是史还是志,我们更应看到的是史志融合的历史渊源。

所谓“当代修志,易代修史”,编修地方史志是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传统,同时地方志也是中华历史文化得以传承的根源之一。从世界范围看,有且仅有中国一国的方志编修事业持续绵延,历经数千年代代相传、经久不衰。

央视选择以典籍角度讲述中国故事,传播中国文化,无异于是一次创新的试验。事实证明,这是一次成功的试验。通过《越绝书》这一窗口,让更多观众对地方志的兴趣被调动起来,地方志事业通过新媒体的传播渠道,正焕发新的生命力。

从文运到国运,从文脉到国脉,如今《越绝书》再次成为“网红”广受各界关注,新媒体的发展的确为地方志传播注入了创新活力,但关键还在于《越绝书》作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作品所彰显的现实价值。

中华民族的根与魂是优秀的传统文化。今天,如何讲好中国故事,如何传承中国精神,如何做好新时代的地方志工作,对于地方志工作者来说,最重要的当是坚持做好优秀传统文化的忠实继承者和发展者,积极从《越绝书》案例中汲取滋养当下地方志工作的力量,不断致力推动地方志文化创新转化与发展。

来源:四川省地方志工作办公室

作者:陈婧妮(四川省地方志工作办公室省志工作处)

配图:方志四川

来源: 四川省地方志工作办公室
终审:唐志昂
分享到:
关闭本页 【打印正文】
×

用户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