尊敬的用户,您好!

网站不支持您所使用的浏览器版本(可能会出现网页变形等问题)。为了更好地展示页面效果,请您使用以下浏览器(点击图标会跳转到相关浏览器的官方网站下载页面)。

您的位置: 首页 >文化纵横>传统文化>详细内容

《登鹳雀楼》究竟有何寄意

来源:光明网-国学 发布时间:2025-03-16 11:00:11 浏览次数:208 【字体:

  作者:刘继才(沈阳师范大学教授)

  《登鹳雀楼》,一作《登楼》,其作者或谓朱斌或谓王之涣,素有争议。唯对其主题似无不同意见。一般都认为,此诗刻画了大自然壮丽而雄奇的景象,表达了诗人热爱祖国山河的深厚感情。有人认为,“这里有诗人的向上进取的精神、高瞻远瞩的胸襟,也道出了要站得高才看得远的哲理”。还有人认为,这首诗是“盛唐时代精神的反映”。但是,诗人写此诗真正要表达的主题果真如此吗?

  为了弄清这首诗的主旨,我们不妨先看看唐代有关登楼诗的概况。依据陈贻焮先生主编的《增订注释全唐诗》统计,唐代涉及登楼的诗共有33首。其中有1首重出,还有32首。在这32首诗中,除了我们要探讨的朱斌《登楼》和王之涣《登鹳雀楼》外,还剩下30首诗。这30首诗的主题或这些诗人登楼的目的,无非有三:一是为了欣赏美景,这样的诗只有一首,即畅当的《登鹳雀楼》。其诗是:“迥临飞鸟上,高出世尘间。天势围平野,河流入断山。”这首诗描写宏伟的鹳雀楼和登楼所见的壮阔景象。当然,此诗并非单纯写景,也寄寓了诗人开阔的胸襟和高逸的心志。二是为了排忧解闷,其中既有忧谗畏讥,又有仕途失意,这样的诗有三首,即王维的《登楼歌》、李白的《登锦城散花楼》和韦应物的《登楼》。三是还有一种登楼目的就是望乡土、思亲友。而以这第三种目的,占绝大多数。这是因为古人,特别是游子登楼往往会引起思乡怀人之情,这是环境使然,更是心中久郁之渴求。正如李九龄所说:“总是动人乡思处,更堪容易上高楼。”(《登楼寄远》)又如刘辟所说:“游人莫登眺,迢递故乡程。”(《登楼望月二首》其一)

  在古代,不但登楼易引起思乡之情,凡是登高、登台、登阁等同样也会惹动乡思,从《诗经·魏风·陟岵》起,那“陟彼岵兮,瞻望父兮”“陟彼屺兮,瞻望母兮”等诗句一直为后世诗人所传诵。建安时期王粲的《登楼赋》更是成为后代诗人郁郁不得志而思乡盼归的代表作品,其中“仲宣无限思乡泪”(元稹《远望》)曾感动过许许多多怀才不遇的文人。

  这说明乡思和乡愁已成为中国文学,特别是中国诗歌的重要母题,是每个游子心心念念、拂之不去的情结。我们现今的人,对离别之苦,特别是对古人相见实难之苦是很难体会到的。在古代,当他们归家无望时,远望当归几乎是唯一的选择。所以无怪司空图说:“老来不得登高看,更甚残春惜年华。”(《九月八日》)邵雍说:“一般情意恶难羁,长怕登高望远时。”(《登石阁吟》)

  分析《登鹳雀楼》此诗,不能只着眼于后两句,还应先弄清前两句的诗意。白日,傅璇琮等主编的《中华古典诗词比兴转义大词典》中的一个义项是:“暗示时光流逝,感慨盛时不再。”“白日依山尽”,写的是日落之景。日落让人想到的无非有两点,一是留恋,所谓“落日故人情”(李白《送友人》);一是思乡,所谓“日暮乡关何处是”(崔颢《登黄鹤楼》)。此时诗人当兼有这两种感情,而以后者为主。可以古诗为证。宋玉《九辩》:“去白日之昭昭兮,袭长夜之悠悠。离芳蔼之方壮兮,余萎约而悲愁。”阮籍《咏怀诗八十二首》其八十:“白日陨隅谷,一夕不再朝。岂若遗世物,登明遂飘飖。”陶渊明《杂诗》:“白日沦西阿,素月出东岭……日月掷人去,有志不获骋。”陈子昂《感遇》:“迟迟白日晚,袅袅秋风生。岁华尽摇落,芳意竟何成。”李白《长歌行》:“桃李务青春,谁能贳白日?富贵与神仙,蹉跎成两失。”很显然,古人写“白日”西驰,多是表达时光易逝之感慨。而“白日依山尽”所隐含的也正是这种特定的意蕴。

  再看“黄河入海流”,此句除了写黄河奔流之势外,还让人想到“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之时光流逝。对此古人也多有同感,鲍照《日落望江赠荀丞诗》中:“旅人乏愉乐,薄暮增思深。日落岭云归,延颈望江阴。”韦庄《忆昔》诗中:“今日乱离俱是梦,夕阳唯见水东流。”同时,古人还常常把白日西骋与长河东逝联系起来以抒发感伤之情,如张协《杂诗》:“大火流坤维,白日驰西陆……川上之叹逝,前修以自勋。”李白《古风》诗中:“黄河走东溟,白日落西海。逝川与流光,飘忽不相待。”

  弄清以上二句诗意,对于理解全诗至关重要,但也不可忽视“欲穷千里目,更上一重(一作层)楼”二句的言外之意。诗人为什么要“穷千里目”呢,难道仅仅是为了欣赏大好风光吗?非也。倘若是为了欣赏美景,写白天岂不更好?为什么偏偏要写日落之际呢?此时,暮色苍茫,视线不清,能看到什么呢!难道是为了排忧遣怀吗,也不是。因为那样,不必非要“更上一重楼”不可。这里既然排除了登楼的前两个目的(赏景、排忧),那么就只剩下一个目的了,即望乡。

  无论认定此诗作者为朱斌还是王之涣,都当有漫游之经历。在唐代,士子为走科举之路,不能不经过一番游历,其目的一是遍走名山大川,在欣赏自然美景之余,结交诗友;二是奔走于权贵之门,“事干谒”。诗圣杜甫虽然“独耻事干谒”,但也不得不“骑驴十三载,旅食京华春。朝扣富儿门,暮随肥马尘。残杯与冷炙,到处潜悲辛”(《奉赠韦左丞丈二十二韵》)。

  游子的游历时间一般都较长,所以思乡心切,而在薄暮时,尤其“增思深”。诗人之所以要“穷千里目”,当是在冥冥中想象家山远在千里之外,极目或可望见。因此,《汉乐府·悲歌》说:“长歌可以当哭,远望可以当归。思念故乡,郁郁累累。”白居易《庾楼晓望》也说:“三百年来庾楼上,曾经多少望乡人。”为什么说“远望可以当归”呢?这是因为古代交通极为困难,特别是缺少川资的士子往往只能以“远望当归”来排解思乡之情。

  如果认定此诗作者为王之涣,他的游历时间当在为官后退隐的十几年内,倘若思乡归去也较为容易,更不会缺少川资,并且,鹳雀楼就在家乡山西,往来也较为方便。但无论是哪类游子,其思乡的心情都是共有的,只不过急切的程度不同罢了。且看古诗,刘长卿《秋日登吴公台上寺远眺》:“古台摇落后,秋日望乡心。野寺来人少,云端隔水深。”苏轼《永遇乐·彭城夜宿燕子楼》:“天涯倦客,山中归路,望断故园心眼。”李觏《乡思》:“人言落日是天涯,望极天涯不见家。已恨碧山相阻隔,碧山还被暮云遮。”辛弃疾《满江红》(点火樱桃):“问春归、不肯带愁归,肠千结。层楼望,春山叠;家何在?”

  在这首诗中有三个意象,易惹动人的乡思。一是将要落尽的白日。自古以来,夕阳、日暮、暮霭、暝色等,都是思乡之诱因或介质。二是滚滚的东逝水。它让人感到时不我待,于是便有“今春看又过,何日是归年”之紧迫感。三是更上一重的高楼。高楼本是望乡之处,何况是更高一重呢。总之,这日暮与流光,再加上身处高楼之上,其思乡之情便油然而生。

  综上所述,这首《登鹳雀楼》的主题应是远望思归。它或与崔颢的《登黄鹤楼》的主旨较为相近。二诗同写“登楼”,同为尽目望远,境界壮阔。只不过《登黄鹤楼》细写了望中之景物,先晴川阁,后鹦鹉洲。此诗尾联“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与“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似有异曲同工之妙。只是其表现手法不同罢了:一为比兴,含蓄蕴藉;一是直抒胸臆,通俗晓畅。

  不过,从接受理论(接受美学)看,一篇作品的主题,除了文本因素外,还受读者接受情志的制约。特别是“诗无达诂”,读者读诗往往“以意为之”。毛泽东曾指出:“唐诗三百首流传多少代都没有统一的解释,我的诗词也让别人去解释吧。”因此,后人在阅读《登鹳雀楼》时,认为“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理入景势”,有更深意蕴:这里有诗人的向上进取的精神、高瞻远瞩的胸襟。并高度形象地把进入视野的万里河山,收入于短短十个字中,如临其地,如见其景,感到胸襟为之一开,领悟出要站得高才看得远的哲理。诗中表露了阔大胸襟气魄与对更高远境界的展望和追求。这样积极向上的主题,显然人们更乐于接受。但是切不可忘记,我们在阐释一首诗时,还应首先讲清诗人写作之原意,即其初衷。否则,一开始就脱离原作,也易失之偏颇。

  回到《登鹳雀楼》,我们明确了其本意,即古代关山阻隔,归家之路千难万险,殊为不易,往往只能登高望远,以抒思乡之情,以解思家之苦。然后再进一步分析其客观意义,或言其景色壮丽,热爱祖国山河;或言其襟怀开阔,哲理深邃,这或许就是“一千个读者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吧。正如清代学者谭献所说:“作者之用心未必然,而读者之用心何必不然。”(《复堂词录序》)

  法国文学批评家圣伯夫说:“最伟大的诗人并不是创作得最多的诗人,而是启发得最多的诗人。”无论《登鹳雀楼》的作者是朱斌还是王之涣,仅凭这一首诗,就其客观意义,即对后人“启发得最多”、影响最广而言,诗作者虽不能称为“最伟大的诗人”,但至少也是一位伟大诗人。

  《光明日报》(2024年10月21日 13版)

[ 责编:孙琦 ]
来源: 光明网-国学
分享到:
关闭本页 【打印正文】
x

微信扫一扫:分享

Scan me!

微信里点“发现”,扫一下

二维码便可将本文分享至朋友圈。

×

用户登录

加载中...
刷新
刷新
返回文字点选验证
加载中...
刷新
切换至语音验证码
刷新
返回文字点选验证
加载中...
刷新
切换至语音验证码
刷新
返回文字点选验证
加载中...
刷新
切换至语音验证码
刷新
返回文字点选验证
加载中...
刷新
切换至语音验证码
刷新
返回文字点选验证
加载中...
刷新
切换至语音验证码
刷新
返回文字点选验证
加载中...
刷新
切换至语音验证码
刷新
返回文字点选验证
加载中...
刷新
切换至语音验证码
刷新
返回文字点选验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