尊敬的用户,您好!

网站不支持您所使用的浏览器版本(可能会出现网页变形等问题)。为了更好地展示页面效果,请您使用以下浏览器(点击图标会跳转到相关浏览器的官方网站下载页面)。

您的位置: 首页 >文化纵横>传统文化>详细内容

汉字发展与中国统一

作者:徐义华 来源:《光明日报》( 2019年10月12日 12版) 发布时间:2019-10-12 16:37:23 浏览次数:594 【字体:

作者:徐义华《光明日报》( 2019年10月12日 12版)



    7月6日,良渚古城遗址获准列入世界遗产名录。这是良渚文化遗址出土的黑陶器、玉琮、木屐、漆器、陶片和玉璧。新华社发



    9月17日,“中华传统文化典籍保护传承大展”在北京国家典籍博物馆展出。光明图片/视觉中国

【语言论坛】

中国汉字产生很早,对中国早期历史和文化记忆产生了深远影响。目前,汉字是世界上唯一还在作为官方文字使用的表意文字。汉字在使用和传播上的特点,导致了历史、文化记录的向心性,这是中国统一的基础。

汉字的表意特性

汉字属于表意文字,即俗称的象形文字,注重使用象形符号系统记录语言。表意文字越发展,语音因素的加入就越多。例如,汉字中有相当一部分形音字,既包含形又包含音,所以也有学者把表意文字称为意音文字。

在造字方法上,汉字所针对的对象是外部世界。先是对外部世界进行细致观察,归纳出各种事物的典型特征,然后摹画,形成最基本文字,如(人)、(日)、(月)、(雨)、(山)、(水)、(木)等。然后以这些基本文字作为造字的基本要素,即偏旁和部首,通过偏旁和部首的组合再配以发音形成文字。例如“女”字,其基本含义为“妇人也”,即女性,以此为基础加其他偏旁构成好、奶、妈、妹、妻、妇、姑、姆、妃、妾等诸多与女性相关的字。《说文·叙》说:“盖依类象形,故谓之文;其后形声相益,即谓之字。”

由于每个人对外部世界的认知都不一样,所以当表示某一事物的文字造成后,要使这一文字在人数众多的使用者群体内得到一致认同,需要花费很长时间,即新字推广的时间成本很高。

同时,由于每件事或物都需要有一个与之对应的文字,所以汉字的字数较多。据相关研究,类似汉字这样的表意文字系统,至少要有两千个以上的文字才能适应语言表达需要。事实上,汉字的字数远超两千个,仅《说文解字》就收录了九千多个字。因为字数较多,汉字的学习和传播需要花费很长时间才能完成,即汉字使用的时间成本很高。

推广和学习的时间成本高,频繁的改动会引起混乱,这就要求汉字保持高度稳定性。汉字针对的是外部世界,是对每件事物的描绘,所以不同族群无法以语音为平台学习和接受这种文字,学习者在接受文字本身的同时,必然会接受造字者的观察理念和认知体系。

汉字的上述特性,导致了其在学习、推广和传播中的一些特殊现象,最终影响了早期历史与文化的面貌。

早期文字记录的特征

由于汉字的推广成本高,很难在短时间内被大范围内的人群所接受和掌握,所以,在很长的时间内汉字只在小范围内使用。也就是说,汉字长期为王朝的上层知识团体所垄断,用其记录的内容也主要是王朝关注的事务。这就使得中国早期文字记录呈现出以下特征:

一是记录内容以王朝贵族的主流观念为主。这些观念通过文字记录下来,并得以流传和不断加强,逐渐形成官方观念为主的学说体系。这一特征在中国古代传世文献中表现得十分明显,对政治事件和说教的记录占有主体地位。如,六经与政治生活密切相关。《尚书》是政治人物、事件与文诰的集合,其中典、谟、训、诰、命、誓等文体都是政治内容;《诗经》由反映民情的风、贵族生活的雅和宗教性的颂构成;《礼》《乐》主要是政治生活中遵守的规则和仪节;《易》是高层的占卜书籍;《春秋》则是各国政治生活的记录。

二是社会与生活的多样性被消解,记录内容服从于记录者的记录需求和认知体系。由于记录者是受过相同教育的王朝知识分子,其记录也是根据王朝需要或职责要求,对记录对象进行取舍,这就致使社会、历史、文化各方面原本复杂的内容或被整合,或被忽略,最终纳入同一体系当中。这一点,在传世文献和出土文献中都表现得很明显,主要是官府文化典籍、法律文书、祭祀记录等,缺乏对具体社会生活的记录,其他文明中大量发现的财产情况、商贸记录尤其少见。

历史文化的向心性

文字长期为中央王朝独自掌握的资源,而对早期历史和文化的记录主要由中央王朝完成,这就导致了历史、文化记录的向心性。也就是说,王朝周边地区各部族,因为在历史早期的长时段内没有能力用文字记录自身历史与文化,其历史和文化只在中央王朝的文字记录得以保存。这使得各地、各族的史事,不可避免地带上中央王朝的印记,甚至可能被整合纳入同一体系当中。

例如,从考古文化看,山东地区的东夷文化和江浙地区的良渚文化呈现很高的发展水平,并不落后于同时期中原地区的考古文化,但在文献的记录中却得不到反映。也就是说,中原地区的自古即处于中心地位的观念,在一定程度上是由文字特性造成的“假象”。

由于汉字以世界为对象,每个字都有特定含义,构成部件也相对稳定,其他部族想引进和利用这种文字时,很难随意改动。同时,要想准确理解每个字的含义,必须借助文字的原文进行认知(字母文字则不一样,外来者可以利用字母直接拼读自己的语言,而不必借助原有的文字环境)。也就是说,外来使用者,既需要基本保持原样地引进文字,又需要引进文字构成的文本——典籍。在这种情况下,中央王朝的典籍和观念,随着文字的传播而传播开来。

这种现象早在商周时期已十分明显,周原甲骨明显是从商王朝那里学习来的。周人对商人文字的引入也必然伴随相关典籍的引入。在《尚书》《逸周书》的相关记载中,周人对商人历史和典籍非常熟悉,出现“惟殷先人,有册有典”(《尚书·多士》),“在昔殷先哲王迪畏天显小民,经德秉哲。自成汤咸至于帝乙,成王畏相”(《尚书·酒诰》)。《周易》也有多处提到商代史事,如“高宗伐鬼方”“帝乙归妹”等。《清华简·保训》则提及殷人祖先上甲“假中于河”的典故。这说明周人对商人的典籍和史事非常清楚。

上层文化的趋同

从文化上而言,周人的祭祀礼仪、天命观等都与商人有明显的渊源关系。可以说,在实际的政治控制完成以前,已经建立起一个由文字和典籍为基础的认同圈,可以视为早期的汉字文化圈。汉字文化圈之所以能够建立,一个很重要的原因也是文字与典籍的这种密不可分特性,使周边部族在学习使用汉字时,不得不借助和利用已有典籍。汉字文化圈的形成是一个长期的、动态的、范围不断扩大的过程,先是由中原到周边,然后由中国扩展到整个东亚。

汉字还在一定程度上促成了历史早期各地上层文化的趋同。一方面,文字的学习和使用成本高,所以文字的流传局限于上层社会和相关机构;另一方面,文字与典籍密不可分,使中心文化和思想随着文字而传播,学习和使用汉字的各地上层社会和相关机构接受了其中的观念。这就导致了历史早期各地区、各部族上层文化的趋同,即使部族不同、社会结构不同,其上层建筑的文字、制度、观念和表现方式却十分相似。这在考古学上表现得十分明显,很多遗址的陶器地方特色浓厚,但礼器却与中心文化高度一致,即与上层文化趋同。这种上层文化的趋同,对各地文化的独立性具有一种消解作用。

由于汉字在使用和传播方面的特点,使历史的记录和阐释成为早期官方独自掌握的能力,民间力量很难介入到历史事件的记录和史学的构建当中去。因此,中国在历史早期,形成了官方主流学术和官方史学。同时,文字的传播及其特性,对各地文化尤其是上层文化起到了一种消解作用,使不同地域、不同部族的历史在文字记录上呈现出相似性。

两种作用相叠加,使早期多元化和多中心化的状况不断改变,逐渐融合到统一的模式之中。中国历史上很早即出现以人为中心的记录模式、一体化的王帝谱系和统一的历史观念,这固然有政治、制度、族群各方面因素的影响,但文字的作用是极为重要、不容低估的。

(作者:徐义华,系中国社会科学院古代史研究所研究员)

分享到:
关闭本页 【打印正文】
x

微信扫一扫:分享

Scan me!

微信里点“发现”,扫一下

二维码便可将本文分享至朋友圈。

×

用户登录

加载中...
刷新
刷新
返回文字点选验证
加载中...
刷新
切换至语音验证码
刷新
返回文字点选验证
加载中...
刷新
切换至语音验证码
刷新
返回文字点选验证
加载中...
刷新
切换至语音验证码
刷新
返回文字点选验证
加载中...
刷新
切换至语音验证码
刷新
返回文字点选验证
加载中...
刷新
切换至语音验证码
刷新
返回文字点选验证
加载中...
刷新
切换至语音验证码
刷新
返回文字点选验证
加载中...
刷新
切换至语音验证码
刷新
返回文字点选验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