尊敬的用户,您好!

网站不支持您所使用的浏览器版本(可能会出现网页变形等问题)。为了更好地展示页面效果,请您使用以下浏览器(点击图标会跳转到相关浏览器的官方网站下载页面)。

您的位置: 首页 >文化纵横>传统文化>详细内容

从甲骨到图书,照亮着文明的征程

作者:陈雪 来源:20191029光明日报 发布时间:2019-10-29 15:04:40 浏览次数:467 【字体:

作者:陈雪《光明日报》( 2019年10月29日 02版)

【光明论坛】

“书影中的70年·新中国图书版本展”“证古泽今——纪念甲骨文发现一百二十周年文化展”,中国国家博物馆近日举办的两个展览之间,似乎产生了一种内在的关联、一种历史的呼应:无论是昨日的甲骨还是今日的书籍,文字与其媒介相生相长,作为人类精神的载体,它们见证了文明的诞生,照亮着文明的征程。

一部出版史就是一部文明史,当我们换一个角度,以历史的眼光观照图书,每一册书都会显现出具体的人和具体的时代。1961年出版的《十万个为什么》收录了1484个“为什么”,提出并解答这些问题的,是李四光、竺可桢等一大批科学家,他们亲自为下一代撰写手稿,将科学的种子播撒在青年一代的心中。1978年“五一”劳动节期间,一些书店被挤得水泄不通,那一令许多人难忘的购书盛况缘起于1978年春天。当时,中央决定重印35种中外文学名著,调拨1500吨纸,相关单位日夜兼程,迅速印制,赶在“五一”时发行,《东周列国志》《唐诗三百首》《一千零一夜》《安娜·卡列尼娜》……人们如饥似渴地阅读中外经典,成为改革之初的一抹底色。1993年完成的《中国大百科全书(第一版)》是我国第一部大型现代综合性百科全书,如果撰写这套书的成书故事,其中将会出现大量人物,因为全书凝结了22600位学者及出版人的智慧。

若加速转动时间的齿轮,我们会发现,中国人是世界上最善于著述的民族之一。3000多年前,中国先人在甲骨上刻下文字,促成了自觉、系统的文字记录的形成,此后,象形、指事、会意、形声、转注、假借这“六书”像是中国文字的“基因”一般,一脉相承到今天。春秋时期,传抄促进了思想的大发展,竹简、木牍、帛书的兴起,推动了中华文化第一次“百家争鸣”的出现。印刷术更被称为“文明之母”,其对世界文明的促进作用已无须赘言。直至新中国成立以来,各类正式出版物资源已超过600万种。如果说甲骨文展代表了一种“文明的先声”,那么,图书版本展则说明了文化的普及。

图书版本展与甲骨文展的同期举办,为人们提供了一个别样的角度来认识中华文明。文字及其载体,对中国人的思维方式及价值观念起到了重要的塑造作用,但也因为人们大多对它们习以为常,其价值常常被人忽略。这类展览内涵丰富,在构思、组织策展方面,格外要求深入浅出,让观众既了解展品背后的故事,也认识到展品的独特价值。

“千举万变,其道一也。”从甲骨到书籍,是千古一瞬,亦是一瞬千古,将其串联起来的,是中华民族呵护文明的精神传统。

来源: 20191029光明日报
终审:张亚
分享到:
关闭本页 【打印正文】
x

微信扫一扫:分享

Scan me!

微信里点“发现”,扫一下

二维码便可将本文分享至朋友圈。

×

用户登录

加载中...
刷新
刷新
返回文字点选验证
加载中...
刷新
切换至语音验证码
刷新
返回文字点选验证
加载中...
刷新
切换至语音验证码
刷新
返回文字点选验证
加载中...
刷新
切换至语音验证码
刷新
返回文字点选验证
加载中...
刷新
切换至语音验证码
刷新
返回文字点选验证
加载中...
刷新
切换至语音验证码
刷新
返回文字点选验证
加载中...
刷新
切换至语音验证码
刷新
返回文字点选验证
加载中...
刷新
切换至语音验证码
刷新
返回文字点选验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