尊敬的用户,您好!

网站不支持您所使用的浏览器版本(可能会出现网页变形等问题)。为了更好地展示页面效果,请您使用以下浏览器(点击图标会跳转到相关浏览器的官方网站下载页面)。

您的位置: 首页 >文化纵横>传统文化>详细内容

沈铁梅: 唱出川剧的麻辣味(艺术生涯·“梅花”这样绽放④)

作者:周飞亚 周嘉珺 来源:20191031人民日报 发布时间:2019-10-31 14:58:09 浏览次数:515 【字体:

周飞亚 周嘉珺《人民日报》( 2019年10月31日   20 版)

图为沈铁梅饰演《李亚仙》剧照。

说来也巧,沈铁梅三获梅花奖,每次都是间隔11年。

1989年,年仅24岁的她站上这个代表中国戏剧表演最高荣誉的领奖台;2000年,历经大起大落、一直不肯放弃舞台的她,涅槃重生,凭借作品《金子》摘得第二枝梅;2011年,她带着一出《李亚仙》,第三次捧起梅花奖。

这些闪光时刻,对于沈铁梅而言,是偶然,亦可以说是必然。

沈铁梅的父亲沈福存是京剧名家,母亲是川剧演员。用铁梅的话说“胎教就是京剧”。就连她的名字,也来自京剧《红灯记》。两三岁的时候,小铁梅便能跟着父亲哼唱样板戏;到了四五岁,父亲就要求她每天至少练功1小时。父亲的严格,为她打下了一生的良好基础。在沈铁梅记忆中,父亲极少表扬她,“直到我演完《金子》,爸爸才算真正认可了我。”

在这样的环境中长大,加之天赋出色,沈铁梅也开始相信,自己是为戏而生的——只不过,她最初以为的这个“戏”,是京剧。

可是,天不遂人愿。沈铁梅报考那年,所有戏校的京剧专业都不招生,在别人的劝说下,她进了川剧学校。但年幼的沈铁梅对此相当抗拒,夜里还偷偷抹过眼泪。小姑娘觉得,川剧是“吼戏”,那种呐喊式的、追求声音极限的唱法不好听。

这些童年印象,也为她改革川剧声腔埋下了伏笔。多年后,沈铁梅开创了川剧史上几个“第一”:第一个开独唱音乐会的川剧演员;第一次用交响乐队伴奏演出川剧传统戏;第一个将川剧艺术带入欧洲音乐殿堂。

有人开玩笑说,沈铁梅是天生的角儿。但她的自律与能吃苦是出名的。她常常下了晚自习还要去排练场背词;重庆夏天酷热,其他孩子可以喝冰水,她为了保护嗓子,从来不敢喝;拜在川剧名家竞华先生门下之后,她常常要坐一晚上的火车,在重庆成都两地来回奔波……种种辛苦,在一个孩子身上锻炼出无比坚韧的品质,最终换来“梅花”扑鼻香。

其实,前两次获梅花奖都是“意外收获”。1988年,她本是去北京参加第一届中国戏曲节的;而1999年,她是去参加新中国成立50周年汇演的开幕式演出的,有人看完后对她说:“戏这么好,为什么不参评二度梅呢?”她收到提醒,这才赶紧报了名。这部后来轰动整个戏曲文化界的戏,就是《金子》。它也是重庆第一部获得文华大奖的剧目。

第三次获梅花奖的剧目《李亚仙》,是根据川剧传统戏《绣襦记》改编的。《金子》和《李亚仙》两部戏,都是经典改编,也都是为沈铁梅“量身定做”,使她能够充分发挥唱功上的优势。《金子》改编自曹禺先生的《原野》,但从原著偏重仇虎的叙述视角,转为以花金子为核心的人物视角;《李亚仙》为了增加高潮唱段的抒情性和表现力,将《绣襦记》的大团圆变成了悲剧。

2001年,沈铁梅担任重庆川剧院院长。她开始继续完善《金子》这部作品,从音乐到舞美,从剧本到演员,亲力亲为,一丝不苟。当时正值非典期间,沈铁梅上任时又赶上重庆川剧院拆迁,事务繁杂,而她本人还在北京青研班进修,学习负担也不轻……这一副副重担,沈铁梅不仅扛了过来,还扛得相当出色。经过重新打磨的《金子》成功入选“国家舞台艺术精品工程”十大精品剧目,重庆川剧院也在她手下一步步发展壮大,还谋划和运作了重庆川剧艺术中心的建设。

更重要的是,通过这段时间的理论学习,对于川剧,沈铁梅有了更深刻的认识。“眼界更开阔了,我才真正明白,川剧从哪里来,在戏曲百花园里,川剧又处于什么位置。川剧既有北方文化的大气,又有南方文化的细腻灵动,表现手段丰富,包容性很强;川剧的地域文化特征也特别明显,山的坚硬、水的柔软都融入了剧里,还能品出一股麻辣味。有戏迷曾跟我惊叹:川剧连一出文戏都可以做到一点儿‘不闷’,就像麻辣味能够刺激神经……”

回忆往事,沈铁梅感悟良多。她坦言,“直到那时候,我才找到了川剧人的文化自信,才算真正爱上川剧。”

沈铁梅唱的川剧,自成风格。她的嗓音圆润甜美,又不失力度与韧性,悦耳动人。她对川剧的改良,更多是一种本能——她会唱歌,就将民族唱法与美声唱法一起融入川剧表演;她会京剧,就不由自主地结合其他剧种的优长,为川剧之美增色。“中国戏曲百花园,千百年来生生不息,正是因为一代代人赋予其新的养分,注入时代的信息。”

自2002年起,沈铁梅还把川剧这一地方剧种带上了世界舞台。她将中国戏曲与交响乐结合,传唱于荷兰、意大利、匈牙利、罗马尼亚、美国……

在这位“辣妹子”身上,似乎有用不完的能量。川剧就像沈铁梅的孩子,投入了太多心血,千辛万苦,都化作一声“值得”。

来源: 20191031人民日报
终审:张亚
分享到:
关闭本页 【打印正文】
x

微信扫一扫:分享

Scan me!

微信里点“发现”,扫一下

二维码便可将本文分享至朋友圈。

×

用户登录

加载中...
刷新
刷新
返回文字点选验证
加载中...
刷新
切换至语音验证码
刷新
返回文字点选验证
加载中...
刷新
切换至语音验证码
刷新
返回文字点选验证
加载中...
刷新
切换至语音验证码
刷新
返回文字点选验证
加载中...
刷新
切换至语音验证码
刷新
返回文字点选验证
加载中...
刷新
切换至语音验证码
刷新
返回文字点选验证
加载中...
刷新
切换至语音验证码
刷新
返回文字点选验证
加载中...
刷新
切换至语音验证码
刷新
返回文字点选验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