尊敬的用户,您好!

网站不支持您所使用的浏览器版本(可能会出现网页变形等问题)。为了更好地展示页面效果,请您使用以下浏览器(点击图标会跳转到相关浏览器的官方网站下载页面)。

您的位置: 首页 >文化纵横>传统文化>详细内容

石峁石雕:颠覆我们认知的发现

作者:王仁湘 来源:《光明日报》( 2019年11月03日 12版) 发布时间:2019-11-03 21:57:02 浏览次数:655 【字体:

作者:王仁湘《光明日报》( 2019年11月03日 12版)

 

石峁东门遗址(王炜林供图)

考古上的每一次新发现,不是验证便是颠覆已有的认识。陕西神木石峁古城址新发现的石雕,就属于颠覆性的重要发现(图①)。这一次发现甚至会引发重构区域考古学文化体系,重新书写补写历史迷失的一些片断。本文是基于发掘者已经披露新材料的初步思考,得到一些新认识,对于石雕的特点、性质与文化归属,提出一些初步判断。

石峁石雕的艺术传统,在夏商铜器和玉器纹饰中能看到它的影子,都属于同一体系。究竟是中原夏商文化继承了石峁石雕艺术传统,抑或是它本来就是生长在中原而影响到石峁的艺术传统,这也许是更值得关注的问题。

石峁石雕是大艺术体系,大艺术体系的背后有大历史支撑,虚幻艺术的背后是真实的历史。

废弃雕件 均非原生遗迹

石峁这次的发现非常重要,提出了许多新问题,由石构遗迹观察,可以判断它们并非是最初的原生堆积。虽然石料整治规整,墙体垒砌得也比较整齐,但那些带有雕刻画面的石块,并没有按应当有的规律出现在墙面上,若干件石雕的排列具有很大的随意性,甚至还有画面倒置现象。尤其是神面雕像也被倒置,也都并不是垒砌在视线可能的优选位置(图②)。

对于这些非常理现象,初步判断石雕应是由他处拆解搬运而来,而不是原生位置状态。石雕多表现的是神灵雕像,理应慎重处置,可是它们并没有受到敬重,而是被随意安放。这在主观和客观上都是一种亵渎,说明它们也许是前代的神灵,与考古揭露的现存石峁主体建筑遗存无干。如此将石雕神面随意摆放甚至倒置,似乎还表达出一种仇视心态。

如此看来,在建筑中发现的石雕构件,与现存主体建筑不属于同一时间段,两者之间应当有一个时间差距。这些神像应当是先前居民崇拜的偶像,是早期文化遗存,与现在所见的“宫城”没有关系。

龙虎之辨 还龙形为虎形

神面与对兽图像,是石峁石雕上的主要内容。这也是我近年较为关注的考古图像目标,因此这次的发现令我震撼。

石峁稍早出土的一方石雕上见到明确的对虎图形,两只虎形侧面相对而立,中间有神人面。后来新发现的一块石雕图像比较复杂,中间是一个正视神面像,两端是两个侧视神面像,在神面之间是两只俯视的虎形。此外还发现一方石雕的图像也有双虎,双虎相向而立,中间是牛首,却不是神人面像(图③)。

另外在单块石面上,还见到两尾反向的一对大头长条形动物图像,初看容易让人想到这是双大耳双大眼但没有角的神物,由于带着一条长蛇状身躯,容易联想到是龙形。我觉得这应是虎的俯视之形,与二里头遗址发现的绿松石虎构形相同——大方头,长身条。两处的发现虽材质不同,但表现的属同类神物无疑。那件绿松石制品自发现以后一直被认作是龙形,我已作过探讨,将它还原为虎形。

石峁所见虎图有俯视也有侧视,有的比较具象也有的比较抽象,对我们理解三代铜玉陶器上的龙虎图形,有重要的参照意义,也算找到了三代龙虎艺术一个更接近的来源。

人虎关联 细说双虎对拥

石峁先后发现几例人虎共构石雕,两虎之间出现一个人头像,虎大张着嘴,大瞪着眼。这让人很自然地想起商代铜器上人与虎主题的图像。

关于商代青铜器人与虎图像的解释,很多研究者为了说明饕餮食人,最常用的证据就是:这类被称为“虎食人”造型的尊和卣,一般是半蹲的虎张着大嘴,虎口下立一人形,这被解释为虎食人且是“食人未咽”之意。可是,我们看到的是,人穿着齐整,且作双手抱虎亲近之状,虎与人如此和谐,真不能相信这是食人的情景。

还有一些铜器上也见到类似人虎共存图形。如三星堆铜尊腹纹和殷墟后母戊大鼎之耳饰,有双身虎,也有双形虎,虎头下有人首或人形。安徽阜南出土龙虎尊上,饰有一单首双身虎口衔一蹲踞人形的画面;日本住友氏泉屋博物馆藏有类似的所谓虎食人卣。过去对这样的图形一般也是定义为“虎食人”,认为这个主题符合传说中饕餮吃人的定性。

张光直先生认为,虎卣大张的虎嘴并没有咀嚼吞食的举动,因而不赞成虎食人意义的判断。我也认为这有可能表现的是驯虎或戏虎的情景,或者表现的是人假虎威的意境,抑或即《尚书·舜典》中所说的“击石拊石,百兽率舞”的一个缩影。

石峁还有一件石雕采用浮雕手法,半立体雕出牛虎共在的主题,中间是牛首,两边相向站立着两虎形。商周铜器上的牛纹图并不罕见,无论是牛居中心还是虎居中心的构图均有发现。

我认为,石峁几例表现人虎和牛虎主题的图像,应当与食人食牛都没有关系,它只是假借虎威的一种艺术表现构图,而且对称的图形体现出一种沉稳之感,这样的构图为商代艺术所继承。

神面神冠 三维共见一石

在两块保存完整的长条石边侧面上,分别雕刻有三个戴神冠的神面,三神同现,让人觉得既新奇又意外,是三世之神还是一神三面,引发许多思考。

细审两块石雕画面,中间神面为端正的正视之形,双耳双目对称刻画。它的两侧,是一左一右两个侧视神面,它们的构图相同,只有左右侧的区别。这其实可能是一种三维表现方式,同一主题由左中右三个视角表现。

以往在商周铜器上见到的双身龙虎构图,其实就是这种三维表现方式的延续,中间是正视的龙虎首面,两边连着的身尾是它们左右的侧面。

再向前追溯,可以发现这种多维艺术的发端,是扎根于彩陶艺术的。在属于半坡文化的一件陶瓶上,绘有一个带獠牙的大头神面,它的左右和上方都绘有尖状的尾巴,那其实是同一条尾巴三个维度的表现。再加上正视的神面,这就是一个四维构图了。

阔嘴人神 不见獠牙之形

石峁发掘出土了一些人面石雕,见得较多的是单体石雕。最新发现的石条侧面上的几例神人面像,整体风格与以往的有很大不同。如果说那些单体人面偏于写实,新发现的神面则更偏于图案化。

这样的构图一时找不出资料来对比,以至让人想起玛雅的雕塑,目前资料并不系统,还不便进一步讨论。不过构图的特征还是非常鲜明的,特别是这些神面都戴着华冠,这倒是与过去见到的玉雕神面有近似之处(图④)。

此外,神面多是阔嘴形,有的见到明确的牙齿刻画,但都没见到獠牙。现在还不能确定是否一例獠牙图像也不存在,也许将来会有发现的,目前所见资料毕竟有限。

史前中国在距今8000~4000年之间盛行獠牙神崇拜,南北大范围认同的艺术神面在这之后不再风行,暗示发生过一次非常深刻的宗教变革,这也许就是文献上记述的黄帝之后颛顼时代“绝地天通”事件的折射影像。

两面神柱 传导古老信仰

媒体新近披露石峁发现神面石柱。石柱是在正反各采用浮雕技法雕刻一个神面,正反神面在眼形、嘴形和齿形上都有区别,不过都没有发现明确的獠牙出现。这无疑是双神石柱,属于双神崇拜的另一种艺术造型,它以大体量的造型带来视觉与心灵冲击(图⑤)。

石峁的发现非常重要,双面石柱承袭了早先的两面神崇拜传统,也向后来的三代传递了这个传统。根据已有的考古发现梳理,两面神崇拜的形成应当早于石家河文化阶段,在年代相当的龙山文化中也能发现一些线索。如山东日照两城镇出土的一件玉圭,正反都刻画着神面,神面眼形与嘴形互有区别,这就是一件两面神玉圭。更早的证据还可以前溯至长江中游地区的大溪文化:重庆巫山大溪遗址出土过一件大溪文化两面神石雕像,是在一片长圆形石片的正反面雕刻出相似的神面。

史前中国两面神信仰与崇拜的形成,应当不会晚于距今6000年前。分析推断古代传说中的伏羲与女娲、西王母与东王公这样的对偶神崇拜,当与更早的两面神崇拜存在关联,这种关联的意义还有待进一步研究。两面神崇拜的起因、起源及传承,中西两面神崇拜是否存在关联,两面神信仰在探索古代宇宙观认知体系完善过程所具有的重要意义,都是值得进一步研究的课题。

从石峁石雕表现出的多重属性,可看出这是一个多文化的复合体,南北西东风格兼收并蓄,它所包含的意义非常深远。当然文化的复合现象,并不能推导确定存在复合政体,但至少证明不同文化的交融共生。

还有一层意义也非常重要:这个存在过的高度发达的文化复合体,呈现出被彻底摧毁的状态。也即是说,它与石峁主体遗存之间,可能存在一段时间差,它的相对年代应当要稍早一些。而在这个时间差里,一定隐含着一段重要的史实,它体现了异文化的对抗。

从艺术和信仰,我们可以判断这批石雕展示出的文明高度。我相信:在石峁曾经屹立有一座大型石构神庙。分析相应年代古史上的重大事件,石峁是一个重要的切入点,是什么人建立了神庙,又是什么人摧毁了它,这样的答案一定会找到。

任何一种艺术传统,有它的来由,也有它的去路。艺术的发展,材料与技术是前提,艺术原理与思维法则是决定因素。石峁成熟的石雕艺术,是年代很早的艺术形式,可能借鉴了同期的琢玉艺术,也影响了后来的铸铜艺术,是北方继彩陶之后拓展的又一种重要的艺术形式。

这些石雕才刚刚被发现,对于它的研究一定会大大开拓我们对古代艺术的认知,扩展我们的视野。更重要的是,这些石雕所表现的内容,揭示了当时的信仰与崇拜体系,也同时揭示了古代文化远程传播与交融的事实,对于探讨中华文明的形成又提供了新的重要资料。

石峁石雕的艺术传统,已经发展到了一个相当成熟的高度,在夏商铜器和玉器纹饰中都能看到它的影子。究竟是中原夏商文化继承了石峁石雕艺术传统,还是它本来就是生长在中原而影响到石峁?这也许是更值得关注的问题。中原未来的发现值得期待,不要以为我们已经竭尽所能了,就像石峁的发现我们也不曾想到过一样,中原一定还埋藏着许多未知的宝藏,我们还要耐心等待一些年,到那时再来论证石峁石雕艺术的归属,结论会可靠得多。

(作者:王仁湘,系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所研究员)

本文图片除署名外,均由作者提供

分享到:
关闭本页 【打印正文】
x

微信扫一扫:分享

Scan me!

微信里点“发现”,扫一下

二维码便可将本文分享至朋友圈。

×

用户登录

加载中...
刷新
刷新
返回文字点选验证
加载中...
刷新
切换至语音验证码
刷新
返回文字点选验证
加载中...
刷新
切换至语音验证码
刷新
返回文字点选验证
加载中...
刷新
切换至语音验证码
刷新
返回文字点选验证
加载中...
刷新
切换至语音验证码
刷新
返回文字点选验证
加载中...
刷新
切换至语音验证码
刷新
返回文字点选验证
加载中...
刷新
切换至语音验证码
刷新
返回文字点选验证
加载中...
刷新
切换至语音验证码
刷新
返回文字点选验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