尊敬的用户,您好!

网站不支持您所使用的浏览器版本(可能会出现网页变形等问题)。为了更好地展示页面效果,请您使用以下浏览器(点击图标会跳转到相关浏览器的官方网站下载页面)。

您的位置: 首页 >文化纵横>传统文化>详细内容

“黄河十四走”背后的故事——以民间艺术记录黄河文化

作者:杨阳 来源:《光明日报》( 2019年11月03日 09版) 发布时间:2019-11-03 22:04:18 浏览次数:703 【字体:

作者:杨阳《光明日报》( 2019年11月03日 09版)

团队在位于河南省三门峡市的仰韶村遗址考察

甘肃省庆阳鱼形耳枕

四合如意式云肩

库淑兰剪纸——花轿

库淑兰,陕西省咸阳市旬邑县人,中国民间剪纸艺术杰出的代表人物之一,自称为“剪花娘子”。其剪纸风格构图大胆、人物形象饱满、色彩艳丽而统一,在传统剪纸的基础上发挥了极大的创造性,形成了一种用彩色纸表现自我灵魂中真善美的艺术模式——剪贴画。

【艺境观象】

为了教学工作、收集素材并建立民间美术理论,中央美术学院民间美术系的创办者杨先让于1986年年底开始组队行走黄河。由专家学者组成的团队连续4年14次行走黄河沿岸,足迹遍布青海、甘肃、宁夏、陕西、山西、河南、河北、山东8个省(区),该壮举被称为“黄河十四走”。

近日,“黄河回响——《黄河十四走》艺术回顾展”在京举办,“黄河十四走”的亲历者共同研讨、挖掘中华民族黄河文化的价值内涵。

为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指示精神,保护、传承、弘扬黄河文化,推进黄河文化遗产的系统保护,深入挖掘黄河文化蕴含的时代价值,讲好“黄河故事”,由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和建投书局主办的“黄河回响——《黄河十四走》艺术回顾展”于近日在京举办。二十几年前台湾汉声杂志社出版的《黄河十四走》,由广西师大出版社在大陆首次出版,受到读者的广泛关注。

30多年前,我的父亲杨先让在中央美术学院创建了民间美术系。为了建立基础教学理论,他组织同事、学生、朋友们成队,在1986年到1989年间,对黄河流域的民间艺术作了为期4年多的实地考察。当年参加考察的教授有靳之林、冯真等人,年轻教师吕胜中,研究生乔晓光,本科生刘长春等,陆续加入队伍的还有美国教授叶蕾蕾,以及毕业后参加工作的张彤,艺术家陈开民等等。当年已经在中央工艺美术学院工作的我也多次跟随在队伍中。几年中的寒暑假和课余时间,我和父亲一直在外奔波,收藏、拍照、记录成为我们的重要工作,并在此基础上总结梳理成册。

当年之所以选择考察黄河流域的民间艺术,最大的原因是基于黄河在中华民族文明发展史上的重要地位,而民间艺术正是黄河文明的具体显现。中国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根与魂,值得高兴的是,当下社会对中华传统文化有了全民重视的自觉性。

当年,杨先让等学者不畏艰辛,不断行走在黄河流域的大地上,发现、收集、总结、整理了民间艺术的脉络,对中国传统艺术的研究作出了不可估量的贡献。当时的图片与文字资料,已经成为今天的宝贵财富,成为研究民间艺术的参考书以及标本性的记录资料。

通过对黄河流域民间艺术的考察,不但明确了民间艺术的大体规律,其成果更成为当年中央美术学院民间美术系的教学指导和研究基础,也是所有参与考察的师生们终身受益的艺术创作养分。

30年弹指一挥间,随着生活的改变,社会的进步,中国民间艺术也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回想30年来的成就,当年的考察和感动仍然历历在目。

甘肃省兰州市街头,一位老奶奶抱着自己缝制的布老虎售卖。布老虎只有3只,手工缝制,手工绘画,填充物是再普通不过的秸秆,然而,那虎虎生威的精气神却引人注目。

在山西省一个小县城的集市上,老大娘绘制的“五毒”图案儿童被面,造型生动、笔法流畅,成为《黄河十四走》的抢眼封面。

陕西省华县的三位老大娘,盘腿坐在热炕上,一边唱歌一边捏制面花。一个个生动可爱的人物、动物、花朵,从她们的手中跃然而出,活灵活现。

河南省淮阳县太昊陵庙会人山人海,当地特有的彩绘泥塑“泥泥狗”玩具,古朴庄重,震撼人心。

民间艺术就是百姓的生活,是中国人对人生的理解与诠释。

一只青蛙,一只老虎,花花草草,瓶瓶罐罐,都是人们的情怀和对未来希望的物化表现。青蛙、鱼、老鼠、瓜、果、石榴、葫芦、葡萄等代表着生命繁衍、多子多孙,是顽强生命力的象征。“万”字、“寿”字、回纹、盘长、蝙蝠、金蝉等纹样同样代表着生命延续、万物吉祥。

以陕西凤翔挂虎面具为例,极具阴阳属性的花草蔬果纹样组织起来的虎面,代表着阴阳平衡,万事和谐,也寄托着老百姓对社会和谐安定,生活幸福安康的美好愿景。

一只小小的蛙型耳枕,是婴儿回归母体,向往安定的象征。耳枕的造型也对婴儿头型的生长、耳孔的透气有着科学的设计。

端午节佩戴香包的习俗延续至今。从医药的角度来看,香包有防御蚊虫、提神醒脑、驱晦开窍之功效。从艺术的角度看,艾虎抓“五毒”、福寿葫芦等纹样,都有保佑平安之意。艳丽的色彩,美观的造型,则反映了人们对美好生活的追求。

今天已经基本消失的针扎香包更有意思。过去妇女会随身携带针线,以便日常的缝缝补补,而铁针容易生锈,遗失又有危险,作为服饰一部分的针线包便成为妇女的日常装饰。造型纹样优美、寓意含蓄吉祥的针扎香包,最核心的是香包的填充物,这里并非如端午香包的草药,而是象征母女连心的头发。头发收藏铁针不易生锈,又是女儿远嫁思念母亲的最好寄托。女孩子出嫁时随身携带有母亲头发的针扎香包,不管嫁到多远,都能体会到母亲的爱与温暖。

如今已基本消失的北方地区的拴娃石,同样兼具实用功能与精神功能。家长忙于家务,短时间离开孩子时,用狮、虎、铜锁等造型的拴娃石拴住孩子,使其平安在炕上玩耍,起到保护孩子免于落床的作用,此乃实用功能。其精神功能则是希望狮、虎、铜锁陪伴孩子,保护孩子的魂魄,保佑孩子平安。

民间艺术中的年画和皮影戏,其中许多内容对百姓有着传统道德的教化作用,读图识礼,听戏讲义,点点滴滴地渗透,民间艺术潜移默化地传承着中国传统文化。

民间艺术风格也是百姓所熟悉并喜爱的,造型概括写意、抽象夸张;色彩强烈单纯又不失统一;符号化的纹样内涵丰富、吉祥和谐。

几千年来,这些看似平常的民间艺术,支撑着中国百姓的精神生活,寓意着人们的追求与期望。可以说,民间艺术代表着中国百姓对美的追求,对幸福的向往,反映在物质上,就是民间美术之种种。民间美术包含着中国百姓对人生的理解,对世界的理解,以及东方特有的哲学思考。

中国民间艺术犹如浩瀚海洋,是中国其他艺术门类之根基,是中华文明根与魂的物化体现。

如今,我们关注民间艺术,研究民间艺术,是对祖先智慧与文化的尊重,是对中华民族优秀文化的记录与传承。

(作者:杨阳,系清华大学美术学院教授)

分享到:
关闭本页 【打印正文】
x

微信扫一扫:分享

Scan me!

微信里点“发现”,扫一下

二维码便可将本文分享至朋友圈。

×

用户登录

加载中...
刷新
刷新
返回文字点选验证
加载中...
刷新
切换至语音验证码
刷新
返回文字点选验证
加载中...
刷新
切换至语音验证码
刷新
返回文字点选验证
加载中...
刷新
切换至语音验证码
刷新
返回文字点选验证
加载中...
刷新
切换至语音验证码
刷新
返回文字点选验证
加载中...
刷新
切换至语音验证码
刷新
返回文字点选验证
加载中...
刷新
切换至语音验证码
刷新
返回文字点选验证
加载中...
刷新
切换至语音验证码
刷新
返回文字点选验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