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色记忆】朱德:共和国第一元帅 一生勤俭节约
朱德
共和国第一元帅 一生勤俭节约
吕修军
1957年12月17日,朱德为《中国妇女》杂志撰写《勤俭持家》一文。文章指出:要想把我国建成一个有现代工业、现代农业和现代科学文化的富强的社会主义国家,必须依靠全中国六亿人民的一致努力,切实贯彻执行勤俭建国、勤俭持家的方针。勤俭持家包括勤和俭两个方面。勤就是要多方面增产;俭就是要多方面节约。只要我们全国六亿人民和一亿多个家庭都觉悟和团结起来,勤俭建国、勤俭持家,那么,我们建设和生活中的一切困难都是可以克服的。目前仍然是比较落后和比较贫穷的中国,一定能变为先进的富强的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的中国。
朱德是中国人民解放军的主要缔造者之一,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十大开国元帅之首。他参加革命70余年,历经磨难和险境,为中国人民解放事业和社会主义建设事业建立了不朽功勋,深受全党全军全国各族人民的爱戴和崇敬,毛泽东更是称赞他为“人民的光荣”。朱德既是伟大的,也是普通平凡的,他在家庭、家教、家风方面的修养堪称表率,给全党、全国人民留下了深刻印象。
吃得节俭
朱德的饮食非常简单。据他的厨师回忆,工作日里,康克清在机关食堂吃饭,在家吃饭的只有朱德自己。每顿的饭菜只不过是一碗米饭、三盘小菜、一个汤。三盘菜里,一盘半荤半素的菜,一盘素菜,还有一盘常常是他亲手腌制的泡菜。汤则是普通的鸡蛋汤或青菜汤。晚饭则更为简单。“几乎天天如此”。有时来了客人,顶多让厨师多做一两个菜,从不铺张浪费。
朱德与家人合影
朱德同志在家这样,外出视察时也是如此。1957年,他到云南视察。开始几天,接待部门遵照朱德的要求,饭菜十分简单。后来,云南省委担心影响朱德的健康,便要求接待部门做一些营养价值高的食物。第二天,一碗“燕窝煮鸽蛋”端到朱德面前。朱德很不高兴,责问为什么要弄这种高贵东西,工作人员耐心解释后,朱德说:“这次燕窝的钱我出,下次再弄我罢你的吃!”
穿得节俭
在革命战争年代,朱德始终和战士们一起过着艰苦朴素的生活。保健医生顾英奇回忆第一次见到朱德时的情景:只见朱德同志穿着一套浅蓝色棉袄裤,补丁挨着补丁,不知穿了多少年,一直舍不得丢弃。外边罩一套制服,照样年年穿它过冬,一直到实在无法再补了,才换了一套新的。爱国将领续范亭这样评价朱德:“时人未识将军面,朴素浑如田家翁。”美国记者安娜·路易斯·斯特朗记述第一次见到朱德时的印象:“穿着灰蓝色衣服,很像一个朴实的农民,他和蔼、朴素,一点都没有架子,和农民们一起在漫天灰尘中跑出来迎接一个刚刚抵达的外国朋友。”
1958年朱德在北京工地参加劳动
新中国成立后,朱德日常穿着的衣服因为久不更换,都已洗得发白,领口和袖口都打了补丁。有的衣服实在太破,不能再补,他仍舍不得扔掉,要求两件拼成一件。1960年,他到故乡仪陇县视察。在走访乡里时,碰巧遇到自己的堂弟朱代良。朱代良看到这位当了大官的堂兄竟然穿着一身军大衣,脚上穿着破烂的靴子,忍不住笑问:“你看你现在的样子,怎么也是新中国的元帅了,怎么穿得还不如县长呢?”而他非但不觉得寒碜,反倒觉得心理舒坦。在他的遗物中,有一条补了又补的衬裤,上面有17处补丁,无数个小孔。
住得节俭
抗战时期,有一次西安八路军办事处的同志听说总司令来西安,派了好几个同志去车站帮他搬行李。朱德笑着说:“不用了,你们看,都在这里。”只见他的警卫员手里拿着一床军毯,肩上挂着一个包袱,再没有别的东西了。晚上,他住在西安七贤庄八路军办事处,同志们看见那个小包袱里只有一套军衣和两套内衣,还有一双 新布鞋。
新中国成立后,朱德长期担任党和国家领导人,而他卧室的家具却简单得像个平民,甚至连平民都不如。他坐的一个沙发很旧,也很矮。他年纪大了,坐下去再站起来很吃力。工作人员想要换个新的,但是他坚持不让换。为了起坐方便,他让人用四根木头把沙发腿接高了一截,还风趣地称这个沙发是“土洋结合”。有一张白麻纱贴花床罩,也是一边已经朽烂,另一边六处补丁。
行得节俭
1963年,朱德同志到四川乐山地区视察。来到峨眉山下,当地群众听说朱委员长要上山,特意给他准备了一副“滑竿”。他坚决不坐,说坐“滑竿”上山,就失去爬山的意义了。别人劝他说:“您已是近80岁的老人了,又不常来,偶尔坐一次不算过分。”他说:“偶尔坐一次也不好。”他最终还是没有坐,硬是沿着陡峭崎岖的山间小路,一步一步攀登到万年寺。在山上稍微休息后,他又一步一步返回原地。
1952年至1966年,朱德走遍了28个省,进行了130多次专项调研,并亲自动手写调研报告,就所见所闻提出许多真知灼见。回到北京后,他一般都召集随行人员开会。他常说:“你们谈谈,看我这次外出,与人接触的时候,有什么欠周到和不谦虚、摆架子的地方?”
朱德同志深入田间地头视察工作
用得节俭
朱德用的卫生间窄小,洗澡盆很高,特别是他到了晚年,手脚不灵便,又有病,进出洗澡盆很费劲,还容易出危险,工作人员要把澡盆改装一下,可是说了几次,朱德都没同意。直到1976年,工作人员趁他病重住院,把澡盆改装了一下,结果他老人家一次没用过就与世长辞了。每次外出期间,当在路上看到垃圾堆里有废铁丝时,他就停下来用手杖将其拨到一边,告诉随行的同志收起来备用。
1961年中南海书房,左起朱和平、朱援朝、朱德。
作为党和国家重要领导,朱德同志主动降低生活待遇。新中国成立后他曾四次主动减薪:1955年实行工资制后,工资是649.6元,当时正是他家人口最多的时期。尽管如此,为减轻国家负担,他又连续3次主动减薪。到了1957年1月,变成了579.5元。1959年4月,又变成了460元。从1960年10月以后,朱德的工资一直是404.8元。朱德逝世后,康克清让孙子朱和平协助她给中央办公厅写了一封信,按照朱德的嘱咐,将其存款2万多元钱作为最后一次党费全部交给了党组织。
1976年朱德逝世前的存款清单(蓬州闲士摄于天府家风馆,图源:四川方志图库)
朱德同志勤俭持家
是因为他心里始终装着人民
在三年困难时期,朱德同志主动减少粮食定量,一般不吃肉食,并反复对大家讲:“我们要想到全国人民,要同他们同甘共苦,节约一点是一点,绝对不能铺张浪费。”当管理部门对他的住房提出修理建议时,他说:“这房子很好嘛,有钱应当多给老百姓盖点新房子”。1963年,他在广西桂林视察期间,每餐剩下的豆腐乳,他都告诉服务员不要丢掉。在他看来,豆腐乳的黄豆是农民洒汗水种出来的,要制成腐乳又要经过工人多道工序的劳动,如果吃不完就倒掉,那就对不起农民和工人了。
毛泽东为朱德同志题词:人民的光荣
朱德同志勤俭节约
是因为他心里始终装着国家
朱德同志的厨师邓林知道他爱吃鲜鱼虾,一次做好端到饭桌上,他说道:“老邓啊,对虾是好吃,可你知道么,一吨对虾到国外就能换回好多钢材哟!我们国家穷,缺钢材,对虾少吃一口有啥关系,进口钢材更要紧。以后记住,再有对虾你就不要给我买了,买了我也不吃。”邓林说:“您是国家领导人,就是顿顿吃对虾能吃多少?”他说道:“国家领导人就更要想着国家,能节约一点就节约一点,反正以后不要吃就是了。”
1960年10月30日,朱德创作的贤文诗手稿。
朱德同志勤俭节约
是因为他心里始终装着操守
新中国成立后,朱德和全家每年都坚持吃几次野菜,在他眼里,野菜是当年的“救命粮”,常吃它,忘不了过去。他对厨师说:“我们这些人过去都是农民,是吃粗粮、小青菜长大的,身体也很健康。我不让你每天做大鱼大肉,不是怕花钱,主要是要养成俭朴的习惯。”面对新中国成立后一些人开始追求享受的现象,他忧虑道:“有些同志总说房子挤、房子不好,其实我们过去在山沟里的时候,成千成百人住在一个小村子里,也还觉得不算挤,可是到了北京这样大的城市,却说房子不够住了。这看来好像是个小问题,其实却反映了一种严重的思想状况,应引起我们的严重注意,否则,发展下去就有蜕化的危险!”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坚持勤俭办一切事业,坚决反对讲排场比阔气,坚决抵制享乐主义和奢靡之风。要大力弘扬中华民族勤俭节约的优秀传统,大力宣传节约光荣、浪费可耻的思想观念,努力使厉行节约、反对浪费在全社会蔚然成风。”从俭入奢易,由奢入俭难。历览前贤国与家,成由勤俭破由奢。现在,我们生活条件好了,但艰苦奋斗的精神一点都不能少。在新时代新征程上,我们要自觉做到以俭修身、以俭兴业,把以朱德同志为代表的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的勤俭节约精神更好传承下去、发扬光大!
作者简介
吕修军,1978年生,中共党员。毕业于海军航空工程学院(今海军航空大学)。历任政治处干事、政治部干事,宜兴艇政治教导员、江阴艇政治教导员、吉安舰政委。2014年转业后,任中共连云港市委党史工作办公室(连云港市地方志编纂委员会办公室)三级主任科员。执笔省级社科课题一项,出版个人专著一部,参编史志著作多部。理论文章获市主要领导批示一次、国务委员批示一次。
来源:方志江苏(原标题:他是共和国第一元帅,穿的却不如县长!)
作者:吕修军
用户登录
还没有账号?
立即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