尊敬的用户,您好!

网站不支持您所使用的浏览器版本(可能会出现网页变形等问题)。为了更好地展示页面效果,请您使用以下浏览器(点击图标会跳转到相关浏览器的官方网站下载页面)。

您的位置: 首页 >文化纵横>红色文化>详细内容

【红色记忆】重读抗战家书|英雄之爱

作者:沙峰 来源:《人民日报》2025年4月16日第20版 发布时间:2025-04-16 17:49:06 浏览次数:178 【字体:

重读抗战家书

英雄之爱

沙峰

今年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也是我姥爷左权诞辰120周年。在这么有纪念意义的时间,接到人民日报的约稿,我思索良久,决定动手写写一直不敢写的姥爷家书这一题材。因为家书中的情感太深,内容太丰富,它也是宝贵的抗战史料。

据我所知,我的姥爷左权一共留存下来14封家书。第一封是1930年姥爷在离开上海前往闽西苏区工作前写给自己大哥毓麟的;第二封是1937年9月18日姥爷在山西稷山县写给自己叔父左铭三的;第三封是1937年12月3日姥爷在山西洪洞县写给自己母亲的。还有11封信是在1940年11月12日至1942年5月22日期间写给我的姥姥刘志兰的(本写了12封,但有一封在传递途中遗失了)。

第一封信我在2005年当代中国出版社出版的《左权传》中看到这样一段话“我虽回国,却恐十年不能还家,老母赡养,托于长兄,我将全力贡献革命”。仅此而已,原件不知所在,很是可惜!第二封给他叔父的信,仅在我母亲左太北编辑出版的《左权家书》中读到全文,也没有看到信的原件。第三封写给太姥姥的信,我看到过原件照片。

图片

左权家书(局部)(沙峰供图)

前三封信中,姥爷都是在向家人讲国家被日本侵略者侵占和残害的情况。在写给太姥姥的信中有这样一段话非常有代表性:

“亡国奴的确不好当,在被日寇占领的区域内,日本人大肆屠杀,奸淫掳抢,烧房子……等等,实在痛心。有些地方全村男女老幼全部杀光,所谓集体屠杀,有些捉来活埋活烧。”“日寇不仅要亡我之国,并要灭我之种,亡国灭种惨祸,已临到每一个中国人民的头上。”

这触目惊心的话语,讲的是民族已经陷于危亡的境地。

他还写道:

“我军在西北的战场上,不仅取得光荣的战绩,山西的民众,整个华北的民众,对我军极表好感。他们都唤着‘八路军是我们的救星’。”“我军将士,都有一个决心,为了民族国家的利益,过去没有一个铜板,现在仍然是没有一个铜板,准备将来也不要一个铜板,过去吃过草,准备还吃草。”

字字句句都表现出为求得民族的解放,姥爷和全体八路军将士将不惜牺牲一切去战斗。我觉得姥爷在向家人表明,自己所做的事情是拯救民族的大业,是必须为之付出一切的事业,故无法回家孝敬长辈,望得到家人的理解。

前三封信中姥爷讲了他坚定的信念和为之付出一切的决心。而姥爷写给姥姥的11封信内容更加丰富了,也让我们一家人真正感受到了姥爷的铁骨柔情!

我的姥爷左权1942年5月25日在指挥北方局和八路军总部突围转移时,不幸被日军炮弹弹片击中头部壮烈殉国。牺牲时年仅37岁。那一天离我母亲2岁生日只差两天。而我的母亲在自己父亲身边也只有短短的3个月的时间,那时她还是不足百天的婴儿。作为后代,我们一开始对于姥爷的了解只有文字资料和前辈的讲述。这些内容仅限于姥爷的工作、生平和人们对他的印象。我们知道的左权,是枪杆子、笔杆子都硬的将才,是为保护别人而牺牲自己的英雄,是八路军在抗战中牺牲的最高将领。这与其他人了解的左权没有什么区别。唯一的不同就是,我们作为左权后代那无比的自豪感。直到1982年5月,我的姥姥把失而复得的姥爷的11封亲笔家书寄给我母亲,母亲才第一次从家书中看到了自己父亲的话语,第一次真正感受到了父爱是怎样的。

姥爷不仅是民族的英雄,更是我的亲人。说到姥爷的爱,一位将军的爱,是很多人都很感兴趣的,也是很多人想象不到的。在姥爷的家书中对妻子的爱情、对女儿的亲情展现得淋漓尽致:

“看到太北的像片(寄来的像片收到了)及你对太北的描写,那样活泼可爱的孩子,更增加了我的想念。时刻想着如果有你及太北和我在一块,能够听到太北叫爸爸妈妈的亲恳声音,能够牵着她走走,抱着她玩玩,闹着她笑,打着她哭一哭,真是太快乐了。可是我的最亲爱的人恰在千里之外,空想一顿以后,只得把像片摆出来一一的望着。对于太北,由于有妈妈妥善的抚养,是很幸福的,做爸爸的也占(沾)了光,但也决不会忘记。”

“志兰!亲爱的,你走后我常感生活孤单,常望着有安慰的人在,你当同感。常有同志对我说,把刘志兰接回来吧。我也很同意这些同志的好意,有时竟想提议你能早些返前方,但一念及你求智欲之高,向上心之强,总想求进步,这是每个共产党员应有的态度,为不延误你这些,又不得不把我的望之切念之殷情打消忍耐着。”

这些话字里行间充满了姥爷对妻女无尽的思念,同时他还想着怎么能为妻女做得更多些。为了能够知道妻女的情况,只要有同志从八路军总部去延安,姥爷就托其带上一封信,有时还有战斗胜利后缴获的糖果饼干,姥爷精心挑选的花布和他的津贴及发表文章的稿费。这些思念至深的话、关心至切的情怎能不打动作为家人的我。有时幻想着,如果姥爷能摸着我的头让我叫他一声姥爷,那该有多幸福啊!

这些信中不只有对家人的思念与关心,还记录了很多抗战前线的情况和日本侵略者的暴行。总会有人问起,在所有的家书中让我印象最深的是哪一封。我的回答都是最后一封。

最后一封信写于1942年5月22日晚,第二天凌晨姥爷就和彭德怀副总司令一起指挥八路军总部转移了。25日,姥爷牺牲在了十字岭。

“志兰!亲爱的,别时容易见时难,分离廿一个月了,何日相聚,念念、念念。”

这次的思念似乎更加深切。四个“念”字打破了人们习惯的三个字,似乎他还想写更多的“念”,但也表达不尽他对家人的思念。他幻想着一家三口团聚的景象,这不正是他日思夜想的美好生活吗!但是他在信中还写了这样一段话:

“重复说,我虽如此爱太北,但如时局有变,你可大胆的按情况处理太北的问题,不必顾及我”。

这又是什么意思?因为,之前姥姥曾发电报给姥爷,询问他如时局有变该如何处理女儿的问题。姥爷告诉姥姥可以把女儿寄养到老百姓家里。尽管他知道这可能意味着永远失去女儿。但他在最后一封信中仍然叮嘱姥姥可以这样做。为的就是不要影响工作,以完成民族解放大业。舍弃小家为了大家,这不就是无数走上抗战前线的将士们的选择吗!

在我看来,这封信就像一份遗书。姥爷知道当时面临的危险,他已经做好了所有的心理准备。在他用全部情感去想象着美好生活的同时,他也做出了最坚决的牺牲。

对于姥爷家书中的文字,不用我更多地分析和讲述,我想每一位看到这些内容的人都能感受到他的爱与他的恨,懂得他为民族解放不惜牺牲一切的那份坚守!正是姥爷的这份爱让我懂得了作为家人的责任:传承他的精神,传承八路军精神的责任。我将用我后半生的精力把这种精神讲述给更多的人,让人们了解走上抗战前线的将士们是什么样的人,懂得他们的精神,并用这种精神给予人们力量,共同为民族的复兴、国家的富强做出一份贡献。

图片

来源:《人民日报》2025年4月16日第20版

作者:沙峰

来源: 《人民日报》2025年4月16日第20版
终审:唐志昂
分享到:
关闭本页 【打印正文】
x

微信扫一扫:分享

Scan me!

微信里点“发现”,扫一下

二维码便可将本文分享至朋友圈。

×

用户登录

加载中...
刷新
刷新
返回文字点选验证
加载中...
刷新
切换至语音验证码
刷新
返回文字点选验证
加载中...
刷新
切换至语音验证码
刷新
返回文字点选验证
加载中...
刷新
切换至语音验证码
刷新
返回文字点选验证
加载中...
刷新
切换至语音验证码
刷新
返回文字点选验证
加载中...
刷新
切换至语音验证码
刷新
返回文字点选验证
加载中...
刷新
切换至语音验证码
刷新
返回文字点选验证
加载中...
刷新
切换至语音验证码
刷新
返回文字点选验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