尊敬的用户,您好!

网站不支持您所使用的浏览器版本(可能会出现网页变形等问题)。为了更好地展示页面效果,请您使用以下浏览器(点击图标会跳转到相关浏览器的官方网站下载页面)。

您的位置: 首页 >文化纵横>红色文化>详细内容

陈乾 ‖ 歌曲《歌唱祖国》诞生记

作者:陈乾 来源:光明日报 发布时间:2019-08-06 14:51:58 浏览次数:1093 【字体:



编者按  “五星红旗迎风飘扬,胜利歌声多么响亮”“一条大河波浪宽,风吹稻花香两岸”“我和我的祖国,像海和浪花一朵”……为什么这些歌曲,年代再久远,一听仍会心潮澎湃?为什么这些歌曲,即便很久没听,旋律一响,仍会热泪盈眶?

因为这歌声中有家国,有她的筚路蓝缕,有她的艰辛曲折,有她的拼搏奋斗,有她的欣欣向荣;因为这歌声中有风云,有一代代人的血和泪,有无数人的悲与欢,有一个民族的屈辱与自信,有一个国家的光荣和梦想。

这是历史之歌,也是未来之歌。它们凝聚了中国共产党气质中最坚硬的部分,也抒发着亿万中华儿女灵魂中最柔软的心声。它们呼应着祖国母亲的心跳,也紧扣着中华民族团结奋进的脉搏。

岁月留声。在新中国成立70周年之际,我们选取部分有代表性的歌曲,和祖国母亲一起,和千万读者一起,听听这些直入人心的壮美旋律,听听歌曲背后那些动人故事。

胜利歌声为何如此响亮

 歌曲《歌唱祖国》诞生记

它是全中国人民耳熟能详的歌曲,被十几亿人传唱了近70年;

它美妙的旋律与激昂的歌词,鼓舞了一代又一代人,把全世界华人的心凝聚在一起;

它已成为中华人民共和国重大国务活动、会务活动、外事活动、检阅活动的礼仪曲、开场曲和尾声曲;

它和《义勇军进行曲》一样,被永久载入史册;

它,就是人民音乐家王莘于1950年作词、作曲的歌曲《歌唱祖国》。



王莘在朝鲜战场和慰问团排练《歌唱祖国》 (图片来源:光明日报)

1949年,随着开国礼炮第一声巨响,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既开辟了中国社会历史的新纪元,也开启了文学艺术发展的新阶段。新的时代和新的生活,为文艺工作者施展才华创造了更为广阔的天地。在光荣的历史使命感召下,艺术家们满怀热情地投入对新社会的讴歌中。他们以饱含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的优秀作品,鼓舞和激励着全国各族人民积极投身到新中国的各项建设事业中去。

《歌唱祖国》就是这一时期诞生的,承载独特历史使命,蕴含丰富艺术价值的群众歌曲之一。它缘起于1949年开国大典,问世于1950年国庆节前,又于1951年9月15日登上《人民日报》,成为中央文化部(文化和旅游部前身)要求全国范围学唱的歌曲。1951年国庆期间,《歌唱祖国》以其广阔的构思、深远的立意、鲜明的音乐形象和铿锵有力的音乐语言唱响全国,此后,在海内外迅速传播,成为几代中华儿女耳熟能详的歌曲。



青年时代的王莘(图片来源:中国青年网)

冼星海赠给王莘一支铅笔,他说:“我用这支笔写下了《黄河大合唱》,你拿着它,希望你也能用这支笔写出些催人奋进的音乐作品来”

生于1918年的王莘,幼年在“丝竹音乐”盛行的环境中成长。他酷爱音乐,小学时便跟随家中能书会画、精通丝竹乐器的姐夫学会了拉二胡和吹笛子。1932年,年仅14岁、一心想成为音乐家的王莘,因家境贫寒,踏上了远赴上海的学徒工之路。1935年“一二·九”运动爆发后,上海掀起了抗日救亡歌咏运动。17岁的王莘在青年会刘良谟先生的介绍下加入了“民众歌咏会”,后又结识了正在上海搞救亡歌咏活动的冼星海和吕骥等人,很快便成为活动骨干,还当上了教群众演唱救亡歌曲的“小教员”。



 王莘旧照(图片来源:光明日报)

1938年,王莘到达革命圣地延安,考取了鲁迅艺术学院音乐系。在冼星海、吕骥、向隅等名师的悉心指导下,开始专业、系统的学习。延安紧张充实的学习生活和参与《黄河大合唱》筹备与首演的经历,为王莘日后从事专业音乐创作积累了丰富的理论知识、实践经验和情感储备。



延安鲁迅艺术学院老照片(图片来源:“北京画院”微信公众号)

毕业前,冼星海赠给王莘一支颇有纪念意义的法国自动铅笔,他说:“我用这支笔写下了《黄河大合唱》,你拿着它,希望你也能用这支笔写出些催人奋进的音乐作品来。”

1939年6月,毕业后的王莘奔波于晋察冀抗日根据地,执教于华北联大音乐系,创作出反映根据地人民心声的《选村长》《打击顽固分子》等革命歌曲。1943年春,时任“华北群众剧社”音乐队长、副社长的王莘,相继创作出《战斗生产》《永远跟着共产党》等歌曲,产生了强大的号召力,在鼓舞军民士气的同时,也敲响了侵略者和反动派走向灭亡的丧钟。



操练中的晋察冀边区民兵自卫队(沙飞 摄,图片来自网络)

 当这段歌谱跃然纸上,音乐家流下了激动的泪水

1949年1月15日,解放军攻占天津。第二天,王莘便带领“华北群众剧社”全体成员进驻天津。在开国大典前的一次工作会上有人提议,应该每人创作一首新歌曲,为开国大典献礼。这个倡议得到参会人员的一致赞同。王莘更觉得责任重大,为了带头写出一首歌颂祖国的好歌曲,常常苦思冥想,夜不能眠。



1949年1月15日,天津解放,人民解放军参战部队在海河金汤桥上胜利会师(图片来源:中国网)

但是,以歌曲这样的微小体裁承载如此宏大的主题创作,其难度犹如方寸之间雕刻万千气象。对于一路追随革命,见证了从民主革命、抗日战争、解放战争到新中国诞生的王莘而言,想抒发的东西太多,这就难上加难。直到10月1日,王莘作为天津音乐界代表参加开国大典游行,看着一个个游行方队喊着口号走过天安门城楼时,不禁激动得热泪盈眶,热血沸腾。他多么希望能写出一首歌,歌唱伟大的祖国,歌唱勤劳勇敢的人民,歌唱领导人民翻身得解放的中国共产党,歌唱年轻而蒸蒸日上的人民共和国……想到这里,突然有一个十分具体的场景出现在他的脑海里:如果游行方队能够齐声唱着这样一首歌,迈着整齐的步伐走过雄伟壮丽的天安门广场,该有多好!

有了这个目标,王莘投入紧张的创作,不到三天便能写出一首新歌。从开国大典到1950年夏天,他已写出一百余首歌曲。其中,六首分别发表在《天津日报》和《天津歌声》等报刊上,但始终没有传唱开来。



开国大典(油画) 董希文 作,靳尚谊 赵域 闫振铎 叶武林 复制(图片来源:“人民日报文艺”微信公众号)

1950年9月,正值国庆一周年前夕,身为团长的王莘为天津音乐工作团采购西洋乐器,到北京出差。在西四牌楼附近的一个当铺,发现了国民党军乐团遗留的旧乐器,他花光了身上所有的钱,买下几件急需的乐器。两把长号背在肩上,小号、长笛和双簧管都挂在脖子上,左右手提着圆号“狼狈”地向火车站走去。

九月的北京,阳光灿烂、红旗招展、花团锦簇、锣鼓喧天。为国庆排练的少先队员敲着鼓,吹着号,唱着《中国少年儿童队队歌》,迈着整齐的步伐练习队列,准备接受检阅。看到这一幕,作曲家不禁回忆起开国大典时的情景。

那个想了很久却迟迟未来的曲调就那样自然地流淌出来:“五星红旗迎风飘扬,胜利歌声多么响亮”,随着旋律的行进,又引申出两句“歌唱我们亲爱的祖国,从今走向繁荣富强……”

一上火车,王莘急忙拿出笔,没找到纸,便在烟盒背面飞快记录起来。窗外的景色不停变换,他灵感如泉涌,写下了“越过高山,越过平原,跨过奔腾的黄河长江……”一股创作的热流推着他反复朗读“英雄的人民站起来了,我们团结友爱坚强如钢”。

当这段歌谱跃然纸上,音乐家流下了激动的泪水。

1950年9月,在收到活动铅笔的第11个年头,《歌唱祖国》诞生。32岁的王莘终于用老师赠予的那支写下《黄河大合唱》的活动铅笔,创作出了这首不朽的颂歌。



王莘(图片来源:北方网)

毛泽东主席见到王莘时,高兴地夸奖《歌唱祖国》写得“好、好、好”,还将刚出版的《毛泽东选集》赠予王莘,并为他签字留念

王莘抵达天津后,歌曲第二、三段唱词的主题已了然于胸:第二段要写出中国人民经受的苦难,第三段要赞美伟大的党和毛主席。他反复视唱和修改,很快便将《歌唱祖国》的手稿送到了天津日报社,希望能够赶在国庆期间发表。当时的报纸版面有限,遇上重大节庆,版面则更加拥挤。王莘的愿望没能实现,不久,他就收到了铅印的退稿信。



王莘手稿(图片来源:中国青年网)

虽然遭受了打击,但王莘对这首下了功夫、承载着无限深情的歌曲没有丝毫怀疑。他一边将《歌唱祖国》的总谱刻板印刷,寄送给同行、好友征求意见,一边组织天津音工团的团员们演唱,并在天津耀华中学礼堂亲自指挥公演。公演成功后,王莘又到南开大学,天津纺织厂、炼钢厂和铁路机务段等地,边教唱,边征求意见,群众反响十分强烈。没过多久,这首热情激昂、优美欢快的歌曲就在天津的工厂和学校传唱开来,还在《大众歌选》第三集位列首篇发表。

1951年春,王莘自制的歌片传到了北京工人合唱团;夏天,北京电台播放了工人合唱团的演唱录音后,歌曲便在北京的工厂、学校和社区传唱开来;中国音协首任主席吕骥在北京大学的一次集会中也听到了这首歌,同样给予了很高的评价,问询中发现,学生们只知道歌曲是从天津大学和南开大学抄来的,并不知作者是谁;秋天,诗人艾青得到这首歌曲,他反复吟诵歌词,对作品给予了极高评价,在做了两处修改(一处是将原词“五千年文化辉煌灿烂”改为“独立自主是我们的理想”,另一处将“我们战胜了一切苦难,我们把敌人赶出了边疆”改成“我们战胜了多少苦难,才得到今天的解放”)后,将其刊发在自己担任副主编的《人民文学》杂志上。

青年时期的艾青(图片来自网络)

1951年国庆节前夕,王莘接到老朋友孙慎从北京打来的电话,请他协助查找《歌唱祖国》的创作者和歌谱,并反复叮嘱“中央文化部急要!”王莘在电话里笑着回答:“词曲作者正是我。”

1951年9月15日的《人民日报》用近半个版向全国读者推荐了《歌唱祖国》(包含歌谱和孙慎撰写的唱法指导),并附上《中央人民政府文化部关于国庆节唱歌的通知》全文,通知要求全国范围学唱《歌唱祖国》和《全世界人民心一条》,并由各地文教机关负责组织、推广和传授,以求“全国人民普遍学会这两首歌曲,在国庆节整齐地热烈地唱出来”。



1951年9月15日的《人民日报》向全国读者推荐了《歌唱祖国》(图片来源:中国青年网)

1951年10月29日,在中南海怀仁堂召开的全国政协一届三次会议上,毛泽东主席见到王莘时,高兴地夸奖《歌唱祖国》写得“好、好、好”,还将刚出版的《毛泽东选集》赠予王莘,并为他签字留念。此后,《歌唱祖国》风靡全国,成为中国当代音乐创作中最具影响力的群众歌曲之一。



1951年全国政协会议上,毛泽东主席为王莘签名(图片来源:中国青年网)

如今,距离《歌唱祖国》创作完成的1950年,已经过去69年。回望共和国近70年国旗飘扬的重要时刻,总有它的旋律回荡耳边:它是海外游子的乡情乡音、它是赛场看台上的万人呐喊、它是浩瀚太空里的中国之声……它更化身为见证中华民族千秋功业的光耀之音,深深地烙在几代人的家国记忆里。

    (作者:陈乾,中国艺术研究院助理研究员)


来源: 光明日报
终审:罗一洋
分享到:
关闭本页 【打印正文】
x

微信扫一扫:分享

Scan me!

微信里点“发现”,扫一下

二维码便可将本文分享至朋友圈。

×

用户登录

加载中...
刷新
刷新
返回文字点选验证
加载中...
刷新
切换至语音验证码
刷新
返回文字点选验证
加载中...
刷新
切换至语音验证码
刷新
返回文字点选验证
加载中...
刷新
切换至语音验证码
刷新
返回文字点选验证
加载中...
刷新
切换至语音验证码
刷新
返回文字点选验证
加载中...
刷新
切换至语音验证码
刷新
返回文字点选验证
加载中...
刷新
切换至语音验证码
刷新
返回文字点选验证
加载中...
刷新
切换至语音验证码
刷新
返回文字点选验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