尊敬的用户,您好!

网站不支持您所使用的浏览器版本(可能会出现网页变形等问题)。为了更好地展示页面效果,请您使用以下浏览器(点击图标会跳转到相关浏览器的官方网站下载页面)。

您的位置: 首页 >文化纵横>红色文化>详细内容

《为国而歌》:用音乐奏响时代篇章

作者:彭流萤 来源:《光明日报》( 2019年11月13日 15版) 发布时间:2019-11-13 11:45:10 浏览次数:573 【字体:

作者:彭流萤《光明日报》( 2019年11月13日 15版)

激昂雄壮的国歌是一个国家信仰和意志的凝聚,起来!前进!作为中华民族不屈的战歌,这是一个民族的魂!《为国而歌》是一部别具匠心的记录国歌诞生的电影,也是一部对人民音乐家聂耳的成长和创作经历进行介绍的传记电影。在波澜壮阔的民族抗战历史大背景下,从1928年瞒着家人偷偷参军的聂守信,到创作出民族战歌的聂耳,16岁到22岁的短暂青春,与音乐结缘,发挥了文艺对国民精神的重要引导力量。银幕之上,鲜活的历史被还原。热血青年想改变这个社会,先改变了自己。在影片传递的人文关怀之中,青年文艺工作者的大义与担当凸显了出来。

从一个热爱音乐的药铺小伙,到选择为劳苦大众进行创作的艺术专业人士,聂耳参加抗日义演音乐会,从上海明月歌剧社辞职,加入左翼戏剧家联盟,加入中国共产党,关心民众疾苦,与音乐相伴,为人民而歌的细节在影片中均有详尽的体现。而聂耳从在校园里用小提琴演奏舒伯特的小夜曲,再到上海联华歌舞排练场的惊醒,他警觉国家有难,应该扭转艺术走向。自觉肩负起这种国家责任的担当,对一个文艺工作者来说,就是最高级、最强劲的个人艺术生命力的绽放。高超的专业能力固然重要,但这不是一时之间的激情迸发就可以做到的,还需要在民族危亡的时刻,有节气有操守地担负起青年人对社会、对民族的责任。

文艺创作需要深入生活的观察和积累,尤其是正在成长中的具有强大可塑性的青年文艺创作。影片中,聂耳希望创作反映劳苦大众生活的伟大作品,创作出像《马赛曲》一样反映法国大革命精神的优秀作品,但他也依旧遇到了一个音符都写不出来的时刻。真实的情境也再一次说明:人民是文艺创作的源头活水。我们知道,文艺创作方法有一百条、一千条,但最根本、最关键、最牢靠的办法还是扎根人民、扎根生活。不管是脍炙人口的《卖报歌》,还是鲜活生动的《码头工人歌》,以及《饥寒交迫之歌》等,影片不仅展现了这些经典音乐作品的创作缘起和创作过程,也体现了一个青年的时代责任。作为文艺工作者,大家都希望成名成家,取得专业上的最高建树。可是,在特殊的时代,如何运用音乐的力量来鼓动劳动群众的情绪,来唤醒大众,这更是一个青年文艺工作者应该扣问自己的内心,时刻进行反思的。

音乐是开路的先锋,音乐的节奏激励着前方将士英勇向前的力量,音乐也让影片中的人物更丰满更生动。尽管影片篇幅有限,但片中所提供的史实性信息量却异常丰富。因此,也导致影片的人物较多,情节稍显散落。其中,部分人物的戏份虽然不多,但是对于聂耳的人生影响却极其重大。像赵琼仙、李国柱、吴澄等师友的就义,虚构的大牛、岩大喜兄弟等战友在战场上的牺牲,在铿锵有力的音符之下,这些可歌可泣的人物历历在目。所以,影片这部分的表现非常关键。这也让精彩的群像呈现于松山战役、“一·二八”事变发生时上海的巷战和各种空间中。画面精美,各种场面的拍摄都较为真实,既展现了战争的激烈和残酷,也基本准确地刻画了当时的民众风貌。通过精心的景别运用和人物情绪的抓取,巧妙的场景调度和剪辑技巧的结合,革命的浪漫主义情怀穿透血雨腥风的战场和岁月的硝烟,也伴随着音乐的律动再次复苏于荧幕之上。

作为早期的进步文艺工作者,聂耳用音乐吹响时代的号角!音乐唤醒这种信仰,带来鼓舞人心的力量。《为国而歌》,为人民而歌,作为青年文艺创作的典范,希望影片能影响更多的有志青年,充分发挥自己的专业素养,坚守精神家园,创作出更多无愧于时代的伟大作品。

(作者:彭流萤,系中国文联电影艺术中心副研究员,《电影艺术》责任编辑)

分享到:
关闭本页 【打印正文】
x

微信扫一扫:分享

Scan me!

微信里点“发现”,扫一下

二维码便可将本文分享至朋友圈。

×

用户登录

加载中...
刷新
刷新
返回文字点选验证
加载中...
刷新
切换至语音验证码
刷新
返回文字点选验证
加载中...
刷新
切换至语音验证码
刷新
返回文字点选验证
加载中...
刷新
切换至语音验证码
刷新
返回文字点选验证
加载中...
刷新
切换至语音验证码
刷新
返回文字点选验证
加载中...
刷新
切换至语音验证码
刷新
返回文字点选验证
加载中...
刷新
切换至语音验证码
刷新
返回文字点选验证
加载中...
刷新
切换至语音验证码
刷新
返回文字点选验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