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忆】余广琪 ‖ 六载办学 五育并举——纪念上海立达学园抗战内迁隆昌办学80周年(上)
六载办学 五育并举
——纪念上海立达学园抗战内迁隆昌办学80周年
余广琪
由五四运动先锋、毛泽东“驱张运动”挚友匡互生及陶载良、刘薰宇、丰子恺、朱光潜五人共同创办的上海立达学园,以‘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为教育宗旨,办学理念先进,得到孙中山、宋庆龄及大批教育界、文化界名人支持,被誉为“武有黄埔,文有立达”。但1932年1月28日和1937年8月13日,校园两次被日军炸毁,登报声明拒绝向敌伪政权登记,校长陶载良后来被登报通缉。经重庆国民政府批准迁川而校址难选,幸遇在上海江湾读书的隆昌人余自铭,秉承始迁祖及历代祖重读与乐善好施,可容1000人学习的祖传老宅并负责10年修葺粉刷,每年只收10元租金,引入立达学园内迁隆昌西南郊胡家坝水廓凉亭办学。陶即电请上海原有教师携眷来川,教师们不愿作亡国奴,立遵校长所嘱,带着本校能拿走的资料、设备,甚至农科多年培育的良种鸡、鸭、免、羊……几千里跋涉,一路艰辛来到隆昌,继续他们心中神圣的事业。从而隆昌对抗战教育的支持,对名校内迁办学的支持,可与宜宾李庄媲美。
六载办学 五育并举
校史概要记载:1941年2月,上海市私立立达学园四川分校在四川隆昌成立,借考场招收普高班学生开学,先设高级中学部与高级农艺科及园艺科。秋季招收普高秋季班学生。1942年秋季,乃撤去隆昌分校之名,改用上海原有校名,同时高级农艺科及园艺科暂停招生,添招初中部学生。此后由于教育部指办,还招收高级农产制造科,属中专性质,学生享受公费待遇,成绩优异者还能被学校吸收为工读生。1945年8月抗日战争胜利。翌年,隆昌立达结束课业,准备返沪复校。据1990年《松江三中前身立达学园建校六十五周年纪念册》按学期造册的学生名单,内迁隆昌合计招收标明川高(与之前的沪高,之后的松高相区别)9个年级,农科班2个,川初9个年级,共计入学学生1314人。
该纪念册附录(二)立达学园校董会名单,董事长:孔祥熙,校董:许世英、牛沛江、邵力子、吴稚晖、陶行知、杜月笙、陈筑山、陈瑜清、康泽、李静斋、李唐洲。并注:此校董会系隆昌时期成立。而据《隆昌文史资料选辑》多辑责任编辑,且与陶载良有师生情朋友谊的赵嘉祯先生《解放前隆昌教育界的一支异军——记四十年代在隆昌办学的上海市私立立达学园》(以下简称赵文)记载,高秉坊、卢作乎、俞君适也是校董。
1942年,以同等学力考入初一班的唐传英在辑入《隆昌文史资料选辑》的《隆昌立达学园杂记》(以下简称唐文)中说:校址在胡家坝余姓大院,乡人称为水阁凉亭。那一带的大院很多,如虎形屋基、蛇形屋基、上坝子、中坝子等,据说多为余姓所建。水阁凉亭大院很大,坐北向南三重堂。房屋的东面、东南面和南面都有花园,用围墙围住,有的地方有图画和对联。一座高三层的木结构亭子矗立在东南面花园中,在亭子顶楼能望见200米远处的隆昌河,自东而西蜿蜒流过。这与余氏族谱的记载和当地民众的口传相吻合。如站在大小洞坎放眼俯视,田土肥美山川秀丽的河坝中,点染着数座清朝中期的百年老宅,包括诗意的水廓凉亭,你会一下明白陶载良马上勘定隆昌的第三个原因:初二班的张宜辉说,每逢夏秋洞坎涨水之际,下午四五点钟有太阳时,在大天井可见彩虹。
立达学园行政委员会首任主席是匡互生,他逝世后陶载良继任主席。当陶把名片递给时任教育部长陈立夫,陈说不要称主席,还是称校长吧。隆昌立达学园教务主任叶砺夫;训育主任刘之根,后为陈历华;总务主任赵明铎;初中部主任周昌万(兼)。三个主任及多数教职工均为下江人,隆昌人少。叶砺夫、李唐州、李静斋、胡宇担教国文;方仁庸、徐月书教数学;陶载良、刘之根教英语;陈历华教物理;陶载良教化学;茅盾先生表弟陈瑜清教历史;周昌万教体育;赵明铎、马明笃、邱国荣教农科。李达、陶式唐、陶阴唐、陈金城、武庆熙、陈醒孑、喻铭勋、兼课的成渝路内隆段段长齐剑农等任教何科不详。职员有王群英、过卓如。学园常年约6个班,师生比大,与学生经常交流。仅有两对夫妇,其余都单身。
德育 学园领导和多数教师经历了上海“一二八”“八一三”等事变,带着国仇家恨,抛弃了上海的繁华生活,离乡背井千里迢迢来到隆昌办学。隆昌教师亲历大批川军奔赴抗日前线,全体川人成为抗日的坚强后盾,而凶穷极恶的日军轰炸了重庆、成都,还轰炸了隆昌等地,全校师生无比愤恨,爱国抗日教育扎实经常。
《松江教育志》第十五编《人物传略·陶载良》载:1944年夏,爱国将领冯玉祥偕夫人李德全亲临立达隆昌分校参观并发表讲演,并赠送给陶载良亲笔书写的“还我河山”的条幅和核桃一斤,说:“我们一定要收复失去的江山,团结得像核桃一样坚固。”赵文相似记载后还载有:立达师生组织宣传队外出讲演,协助募捐。学生自己也踊跃献金,教师都献出了半月以上工资,金额计达法币70万元。蓝廷浩主任记载冯玉祥将军还在隆昌大操坝亲自演讲,动员隆昌人民为抗日献金,现场献金踊跃,加上乡镇共献金3250万元,远超周边许多县市。校史记载学园献金约达50万元。将军手书的“还我河山”条幅被学园师生挂在校园里。这既是立达学园的骄傲,也是隆昌人民的骄傲。
立达学园多种方式进行校训教育,该园初中毕业考入重庆清华中学,再上北京大学的华积庆在辑入《隆昌文史资料选辑》的《“立己达人”我做人的准则》(以下简称华文)中回忆:开学时,陶校长把立达学会创始人叶圣陶、朱自清、朱光潜、丰子恺等诸位先生给学校的题辞张贴出来,一下就缩短我和学校的距离”,还特别提起学校请人在砖墙上补写校训,十几个学生围观没有发现问题,走来一个工友一眼看出两个己写成了已,这让校训反反复复铭刻在我的大脑中,成了我一生做人的准则。有的校友回忆起校庆唱校歌,更牢记校训“立己立人,达己达人。”
学园注重对学生进行政治教育,要求学生在全校集会时上台讲时事,养成自觉关心国家大事、读书读报的好习惯,并且在一些重要关头,能够走向社会,面向民众,勇敢地发表时政讲演,提高了民众的抗日爱国热情。学园从上海运来大量进步作家的作品,收藏于图书馆,吸引了众多学生的目光。“1944年,年仅15岁的蓝鸿文考入由沪迁川的上海立达学园读高中。在此期间,他通过阅读鲁迅、郭沫若、茅盾、巴金等作家的作品,受到进步思想影响。解放区作家艾青、田间的那些热情似火、充满号召力、战斗力的诗歌,更使他受到震撼”,后来成长为中国人民大学“荣誉教授”,新闻届泰斗人物。
智育 立达学园从上海来的教师,经过原校先进科学的教育教学的历练,理解专家学者为学园量身定制的先进教育教学理念、方法等,熟知自己任教学科的知识体系、教材的重点、难点,积累了丰富的调动学生积极性、主动性等经验。他们学历不凡、学识渊博、谈吐文雅、平等待人,他们亲近学生、严格要求、启发讨论、培养能力,特别是他们西装革履,又说普通话,言行举止常常显露出上海教师的风貌情调,让学生深感可亲可敬,其言传身教的效果不好都难!当然,对选聘的本地老师,学园领导也会适当培训,在教育教学中与上海老师共同搭班,逐步理解并熟悉学园的各方面要求,胜任教育教学工作。赵文载:教师是高水平的,且要求十分严格,促学生养成了读书风气。校长陶载良兼校医、还教英语、化学,且能顶任何一门课程,领导是内行,更保证了教学质量的提高。1941年春季、秋季招收的高中一、二班共44人参加高考,考上大学竟达20多人,升学率百分之五十以上,以致时任乐山武汉大学教务长的朱光潜于1945年将儿子朱陈送隆昌立达就读。这个全县首次开办的高中,刷新了隆昌历年外出成渝读高中升大学的记录,“立达学园”为国家和隆昌人民培养了不少优秀人材,许多人在全国、省市名声在外,更多人成为隆昌各行业骨干。隆昌市教育界颇负盛名的李有物老师系该校高中首届毕业生,文采书法俱佳,毕业时,由他代表众生手书毕业记念碑,立于校园水阁凉亭之侧,以感谢母校培育之恩。
体育 华文忆及:当时隆昌的学校体育课只有篮、排球,没有别的。但是立达学园则利用学校前面清亮的隆昌河开展游泳活动,还有垫上运动,高年级学生还开展骑马、射箭运动。学校是养不起马的,陶校长通过关系,无偿借用驻军马队的高骡大马为学生开展多样化的体育活动。
唐文回忆:学校还组织学生开展越野渡河接力赛,或组织野营、野餐、郊游等活动,远的有徒步到内江的。我参加过一次远足是到石燕桥参观义大煤矿。几乎每天下午课外活动时间,大天井的场地上都有排球赛,吸引了不少观众,那时打的是九人排球。
赵文记载:由周昌万训练出来的篮球校代表队,县内无敌手,曾外出与内江沱江中学、自贡蜀光中学比赛,都胜了对方。不难看出,隆昌立达学园丰富多彩的体育活动与当时的抗战爱国教育是紧密联系的,对学生了解社会、增强集体观念、增强体质等起到促进作用,乃至推动学生随时准备为国效力。
美育 唐文回忆:周末晚上,学校常有晚会,训导主任刘之根的小提琴,外号“三角扳”的高中某同学的金钱板,学生自排的抗日话剧《兄妹开荒》等都是常见的内容。有时也请来城里演员演出抗日话剧如《法西斯细菌》等。晚上演出,学校点上煤汽灯,周围民众都来观看,如此生动的爱国宣传动员,在学生和民众心中留下终生难以忘怀的记忆,给学生的健康成长注入了无限活力。学园为培养学生的绘画能力,要求每个学生设计一个立达豆油的商标。
华文忆及:陶校长重视学校环境的美化工作,经过改建后的地主庄园,里里外外都粉刷一新。墙上刷有标语口号,每间教室都贴着“肃静”两个大字,造成一种良好的学习环境。每周周会,教导主任、训导主任先是站在学生队伍两侧,司仪宣布周会开始,两人才迈着矫健的步伐向中央走去,庄严、肃穆。学校重视学生的仪表风度。女同学的校服是特制的西式衣裙服,还有帽子,穿起来显得精神、挺拔。女同学别开生面的校服,对封建势力来说,更是起着冲刺的作用。陶校长这些措施和做法,不搞形式主义,而是造成一种良好学校气氛,教育学生振奋、自强、自爱、自重。
劳动教育 赵嘉祯对立达学园颇具特色,撮其大要分述的第一点,就是劳动教育:学校主张教学和生产劳动相结合。陶载良倡导“大粪主义”,号召学生不怕挑大粪,坚持挑大粪。学校种植了番茄和花菜,是隆昌前所未有的蔬菜品种。喂养了安哥拉长毛兔、意大利来杭鸡、北京鸭子和白色大奶羊。建立校办工厂,设置发酵室造立达酱油。
唐文载:我们入学时就被通知每人要准备一把小锄头,经常要参加农业生产劳动。学校喂了良种的羊、兔、鸡、鸭,栽了良种的一些蔬菜,生产优质的立达酱油,这种结合工农业生产办学,注意给学生灌输劳动意识,在当时是很有进步意义的。
华文则强调,这些“着眼于改良品种”,使用科学的方法。联系到立达学园一以贯之的“旨趣在于通过劳动,用刻苦耐劳去培养一种意力,并能在劳动中领略创造的快慰,最终求‘工学合一’,实现改造农民,改造农村的愿望”,以及建国后党和国家数十年坚持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不得不承认立达学园劳动教育领先了数十年。
唐文还专记需要算账和体力的特殊劳动:从县城到学校要经过洞坎、虎形屋基、长山坡、告(叫)化岩等处,山路崎岖,通行骡马都有困难。但学校的米煤菜等都要到8里外的城里买。我曾当过采买(或称厨监,由学生轮流担任),随厨工到城里去买。
赵文还载:陶载良终日不闲,常常躬亲洒扫,带动学生搞校园的清洁卫生。而实验室、图书室、校医室、教务室、训育室以及校长办公室等的一切事务,都由半工半读的学生推动起来,学校减少了开支,学生有一定收入,还提高了办事效率。
(未完待续)
余广琪,全国优秀教师,主研的两项心理教育课题,分别获得四川省人民政府教学成果奖二、三等奖。在人民网发表关于教育的系列论文。主笔《四川省隆昌七中校志》。策划总编的《隆昌余氏三修族谱》,被国家图书馆、北京、上海、四川、广东、浙江等图书馆收藏。
来源:四川省地方志工作办公室
文/图:余广琪
用户登录
还没有账号?
立即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