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文化纵横>红色文化>详细内容

红星路,见证中国新诗的黄金时代

作者:肖姗姗 成博 来源:20210415四川日报 发布时间:2021-04-15 09:48:45 浏览次数: 【字体:

《星星》诗刊创刊号。

《草堂》诗刊创刊号。

新中国成立后,承载着五四新文化运动精神追求的新诗一路高歌猛进新中国诗歌史上创刊最早的《星星》诗刊,就是在一个全民文化热情高涨的年代在红星路诞生

成都红星路,是中国新诗的高地。从《星星》诗刊创刊的1957年算起,舒婷、北岛、傅天琳、杨牧、顾城、李钢、杨炼、叶延滨、江河、叶文福等诗人的作品都是从这里走向全国;石天华、白航、流沙河、高樱、张新泉、梁平、龚学敏等诗人都在这里生活和工作过。

而在新诗走向大众、走向繁荣的过程中,四川以成都红星路为支点,巴蜀诗人在这里汇聚;非非主义、整体主义、莽汉主义,中国新诗发展中的重要流派都在这里发扬光大;《星星》《草堂》,中国诗坛的两本主流诗刊在这里相映生辉;中国诗歌节、成都国际诗歌周、草堂诗歌奖,吸引八方宾朋在这里坐而论道……巴蜀诗人,无疑是中国新诗中一支无法忽视的力量,而红星路,恰是此起彼伏的诗潮中,一座永远闪光的灯塔。□四川日报全媒体记者肖姗姗成博

《星星》之火 照亮中国当代诗坛

新中国成立后,承载着五四新文化运动精神追求的新诗一路高歌猛进,更多的人开始读诗、写诗。1957年,新中国诗歌史上创刊最早的《星星》诗刊,就是在那样一个全民文化热情高涨的年代,在红星路诞生。

《星星》诗刊由四川省作家协会主管主办,自创刊以来,一直在红星路编辑发行,始终保持前沿、开放的姿态,以推介中国新诗最新成果、展现诗歌文本演变为己任,见证了诗坛的繁荣和诗歌新人的崛起。

对于热爱新诗、关注中国新诗发展的读者来说,红星路因为《星星》诗刊的存在而有了精神圣地的意义。1986年,《星星》诗刊发起的“我最喜爱的10位当代中青年诗人”活动,舒婷、北岛、傅天琳、杨牧、顾城、李钢、杨炼、叶延滨、江河、叶文福10位最终当选。

当年12月,为庆祝《星星》诗刊创刊30周年,成都举办了为期一周的“中国·星星诗歌节”,10位当选青年诗人除杨牧、杨炼、江河三人因故未到四川,其余7人都应邀到来,在成都掀起一股前所未有的诗歌热潮。

经过多年发展,如今的《星星》诗刊已形成一月三刊的规模:每月上旬出《星星·诗歌原创》,中旬出《星星·诗歌理论》,下旬出《星星·散文诗》,在诗歌细分门类和诗歌创作流程方面有了全面和细致的关注。

结庐《草堂》 不辜负城市与时代

“有温度有质感的大唐风骨,有颜面有尊严的当代诗歌”,在《星星》诗刊诞生59年后的2016年,又一本重量级诗刊——《草堂》诗刊在与红星路相连的如是庵街创刊。一座城市、一条大街、两本全国主流诗刊,诗歌在成都的繁盛全国罕见。

这本名字取自“杜甫草堂”的诗刊,先天就带着“向伟大的诗人杜甫遥相致敬”的意味,《草堂》诗刊不仅为关注现实生活和扫描底层生态的诗歌开辟空间,还为传统诗词写作、诗歌鉴赏以及实验诗歌提供版面。正如四川省作协副主席、成都市文联主席、《草堂》诗刊主编梁平在创刊号“卷首语”中所写:“这是2016年的春天,中国的诗歌已经繁花似锦,成都又为中国诗坛绽放了一朵芙蓉。我们唯一要做的是,希望她的颜值不辜负这座城市,不辜负这个时代。”

《草堂》诗刊是如何在较短的时间内在中国诗坛形成口碑的?当下诗歌整体的繁荣固然是一个重要原因,但更重要的是《草堂》的理想。《草堂》诗刊突破地域性,打造成一个行走的诗歌符号,走出四川,走向全国甚至海外,这个东西和杜甫的千诗碑相得益彰。

除了给当代最活跃、最知名的诗人群体打上红星路的烙印,四川还以《星星》诗刊和《草堂》诗刊为依托,保持着全年高密度的诗歌活动,从红星路出发,把诗歌的种子播撒在巴蜀大地上:成都国际诗歌周、草堂诗歌奖、西昌邛海“丝绸之路”国际诗歌周、遂宁国际诗歌周、中国都江堰田园诗歌节、阿来诗歌节、剑门蜀道诗歌节、罗江诗歌节……从初春到隆冬,诗歌的温暖与感动在红星路上蔓延,在巴山蜀水间流淌。

来源: 20210415四川日报
终审:张亚
分享到:
关闭本页 【打印正文】
×

用户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