尊敬的用户,您好!

网站不支持您所使用的浏览器版本(可能会出现网页变形等问题)。为了更好地展示页面效果,请您使用以下浏览器(点击图标会跳转到相关浏览器的官方网站下载页面)。

2025-05-28 18:00:05

【 庆祝建党百年征文】​钱基辉 蒋先平‖特殊礼物

作者:​钱基辉 来源:四川省地方志工作办公室 发布时间:2021-12-03 11:12:31 浏览次数: 【字体:

0881141cf7474ada94a18748add5157c.png

特殊礼物

钱基辉 蒋先平

百年岁月,书写辉煌。

100年前,中国共产党像一颗种子,播撒在中华大地广袤的土地上,阳光和雨露,滋润着万物茂盛繁衍、茁壮成长。

在漫漫的历史长河中,回顾党的光辉历程,充满荆棘和坷坎,一路走来,驱赶黑暗,曙光在前。全国人民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用歌声“没有中国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展现出新时代云岭的画卷。

用什么礼物,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华诞?川中丘陵的大英县,以特殊的礼物,《扬红色文化,铸民族之魂》——倾力打造象山书院党史教育基地陈列馆。这项工作从规划、设计、布局、实施,已有9个多月,现正如火如荼进行着,将于2021年6月底完成,确保在“七、一”建党节对外开放。

象山书院 育才摇篮

象山镇位于大英县西北部,距县城18公里,特殊的地理位置,造就它的独特文化,有鸡鸣三市之称。西与德阳市中江县、北与绵阳市三台县及遂宁市射洪和大英县相邻。在历史上,象山一直是3市4县交界重要物资集散地,商贸繁荣。象山的得名,同象山的历史息息相关,花鼓、火龙、望山川、高脚狮子……这些珍贵文物,象山人顺手可得,蕴藏着象山的古老与神奇。象山书院,早在清咸丰年间就建成,象山之名正源于此。

象山书院坐落在象山镇金象山半山腰,占地2800余平方米,建筑面积达1600余平方米,这在当时蓬溪县域(今大英县),可谓宏伟建筑。书院背靠环形山势,树木葱茏,花草飘香,风景宜人。据《象山书院碑记》记载:乡贤钟瑞廷有感于当地教育场地缺乏,“岂时地为之限与?抑肆习无所,无以成其德而达其才与?”遂于清咸丰辛亥年初(1851)集资修建,立于金象山,坐东南而向西北,建筑布局风格为川西四合院。

于山林僻静之处的象山书院,虽历经风雨,漫无洗礼,依然屹立,但受沧桑浸湿,旧陋不堪。后来,几经修缮,砖瓦间略带了几缕现代气息,古香古色,遮掩院落,幽静雅致,是读书的天堂。象山书院是象山农校的前身,由北大毕业后回象山并参加中国共产党的党员谭卫根、杨蕴朴等人创建,主要培养农业科技人才。百余年来,象山书院培育了大量人才,是当地名副其实的育英之地。抗日战争时期,有一批东北流亡学生在象山书院学习。象山农校先由私立后改为公办,学制3年后更为5年一贯制。设在书院的象山农校,历时18年,共招生1534人,毕业877人,绝大多数为农业科技工作者。

开国少将李汎山,1930年担任石板滩完全小学校长,与共产党员王玖章、吴亦(女,又名曾受眉),建立了大英县境域第一个中共石板滩地下党支部,李汎山任书记,从事党的秘密工作。在那个时局动荡不安的年代,涌现出许多革命志士反抗军阀混战,积极投入地下党的工作。面对血与火的腥风血雨,李汎山等革命先辈们,不仅没被吓倒和屈服,还在人民群众的支持下,展开殊死搏斗,最终迎来曙光。

那是一个万赖俱寂的夜晚,秋雨连绵,寒风刺骨,李汎山领导的石板滩党支部在象山书院里,向学生们宣传马克思列宁主义和共产主义思想,对学生进行革命教育,组建党的外围组织——学生会。李汎山在学生中发展壮大党的组织,吸收进步学生陈曦之、曹进中、黄世治和木工秦大山4人入党。山雨欲来风满楼,革命声音以雷霆之势,在象山及邻近四乡八里,迅速传遍开来。自然引起地方军阀们的不满,敌人进行血腥镇压。在阴云密布、黑色恐吓的关键时刻,1930年10月,党组织暴露,李汎山等人奉中共三台特委指示,暗地转移到南充中心县委从事地下工作。从此,石板滩党支部解散,但在象山播下了红色火种。

赤胆忠心 勇往直前

李汎山(原名吕凯、吕焕章,参加革命后又名李泛山),1910年3月出生于四川蓬溪文井一个农村家庭。1929年4月,加入中国共产党,卒于1992年4月30日。

李汎山7岁时,开始在蓬溪文井吕家庵私塾读书,13岁在他大哥吕由义帮助下,去南充金宝乡七宝寺读高小,16岁毕业报考南充中学农蚕部蚕丝速成班学习养蚕制丝,18岁考入四川成都外国语专科学校读书时,由吴向阳、陈创新介绍加入中国共产党。1931年5月,李汎山任中共四川南部县委宣传部长。

一人革命,红色家庭。为在南充的党组织找个联络点,在一个风雨交加的夜晚,热血沸腾的李汎山顾不上这些,忙乱中拿了一个斗笠,踏着泥泞小道直奔大哥家,到达时已是深更半夜,有气无力地敲响大哥的门。大哥吕由义把门推开,一看像个水秧鸡的兄弟,顿时就懵了,你这是干嘛?“大哥,情况紧急,我是冒着生命危险来找你的。” 李汎山说。 “好兄弟,进屋吧。”吕由义说。两兄弟在茫茫的夜色中,无拘无束地长谈……

    “正义之举,感动天地,只有今生弟兄,一定帮助你度过难关。”吕由义说。雨过天晴,晨曦初露,李汎山大哥吕由义,把父亲吕光裕和五弟吕健及妻子王素芬接到南充,在西门外开了一个小饭店作掩护。吕健是新民主主义青年团员,从事机要交通工作,后在一次派送重要文件中被捕,1932年春被杀害于广安。此时饭店被迫停业,父亲及儿媳转移及时,幸免遭秧。1950年7月8日,吕健经中共中央西南局组织部追授为革命烈士。

1930年10月以后,李汎山到阆南地区从事党的秘密工作。工农红军时期,他在红四方面军任职,从事后勤供给工作,参加了川陕苏区反“围剿”和长征。

    天有不测风云,人有旦夕祸福。在红四方面军和红一方面军会师前,李汎山出任军需供给处长,到1935年至1937年1月期间,途中3次被俘3次脱险,顺利迈进八路军时期,仍然从事后勤保障工作。一路走来,布满荆棘,拨开乌云,见到阳光。年轮滚滚,时光回眸。1945年进入解放战争,至1949年9月,李汎山从冀察军区司令部参谋长至第二野战军供给部部长。

新中国成立后,李汎山先后任西南军区后勤部财务部部长,南京军事学院后勤教授会主任、后勤学院教育长、副院长,中国人民解放军后勤军政干部学校校长,获得过教学成果二等奖。1955年授予少将军街。

铭记历史 传承基因

历史是一面镜子,大英境域的象山书院,经历了厚重曲折的历史岁月、血与火的战争洗礼,革命进程中既有灿烂辉煌,也有踟蹰不前,留下许多历史瞬间,往事堪回首,记忆永长存。

在当时的逆境里,中共南方局地下党要团结一切力量,与民盟合作,风雨同舟,肝胆相照。中国民主同盟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连成抗日民族统一战线,主张“团结、民主、抗日”的政团,同仇敌忾。1935年,三台、蓬溪联立象山小学(象山书院)开始附设“普通农作科”,为农业职教之始。1938年,中共党员杨蕴朴、谭卫根、蒋瑞琪等人共同改“普通农作科”为私立象山初级农业职业学校(简称象山农校),由谭卫根任董事长兼教导主任,还编写象山农校校歌,以农为掩护,成为象山同民盟合作的秘密聚点,发展谭位中、李嘉仲、李伯达、王叙五、谭荣茂、冯心一、王子度、梁华璁等人为同盟会员,开展民盟活动。

1941年,尹体乾被选为蓬莱镇长,1949年12月4日,任中国人民解放军川北军区第六纵队司令员。随之建立了川中游击纵队,司令部设在象山乡初级中学书院内,各县武工队编为支队。1949年11月8日,象山乡小学(今象山中学)操场内,数百热血志士,热血涌动,荡气回肠,晴空万里,整装待发,个个精神抖擞、斗志昂扬地站在操场台下,中共川北工委在这里举行川中游击纵队司令部成立大会,王子度任纵队司令员,梁华璁任政委,统一指挥三台、射洪、中江、遂宁、蓬溪5县游击队。司令部下设秘书政工处、财粮处和警卫队,下辖8个支队,统一番号,以五星红旗为队旗。建队时700余人枪,后迅速发展到2000余人枪。由于大英地下党受到蓬溪旷继勋建立苏维埃政权的影响,在境域内象山、蓬莱、回马等地开展武装斗争,取得胜利。2010年,四川省政府认定蓬溪县和大英县为革命老区。

大英县以建党100周年为契机,结合红色文化传承,决定将象山书院作为党史教育基地进行打造,与蓬溪旷继勋纪念馆配套一条红色旅游线路。象山书院有红色长廊300多米,陈列室10个,展陈的主旨是:扬红色文化,铸民族之魂。在漫漫的历史长河中,那些为国家抛头颅洒热血的英雄,值得我们铭记在心,留下这段历史,就留下了宝贵的精神财富,让孙子后代牢记先辈,镌刻丰碑,使红色文化光耀千秋。

象山书院党史教育基地建设,由大英县委组织部负总责,县党史和地方志研究中心牵头,抽调6名有党史和编写经验的同志,组成专班,深入挖掘、搜集、编纂陈列大纲,会同设计公司,进行专题讨论,现场修改,实地规划。以“尊重历史,图文并茂,直观易懂”为基调,条块分明,结构严谨。整个布展以遵循历史、弘扬爱国主义精神的原则,重点展示象山书院开国少将李汎山在大英境内建立第一个党支部——石板滩党支部诞生地、中国共产党和民盟合作秘密集聚点、川中游击纵队司令部所在地等发生的大事件,突出展陈大事件中涉及的李汎山、谭卫根、谭位中、王子度等主要人物生平和主要事迹。

时光再现,鉴古知今;穿越时空,光耀大地。象山书院红色文化党史教育陈列大纲,分为5大部分,20个小单元,有2万多文史资料,图片180余幅,实物100余件,展板80多块。县上编写专班组完成陈列大纲后,层层送审,几番修改陈列大纲稿,包括文字和图片,一并上报县委县政府领导及有关部门和象山中学领导讨论审核,再上报省市党史部门及专家审定通过,现正在抓紧布展实施。

文以记史 史以明理

纵观象山书院红色文化党史教育基地展陈厅,一篇篇文献、一张张图片、一个个实物都是历史的再现和缩影,具有强劲的吸引力和感染力。我们寻着历史的足迹,追溯无数革命先驱的英雄气概,是他们成就了新中国的诞生。以象山书院红色种子为发源地,在大英生根发芽,迸发出无穷生机与活力。

历史岁月,宛如一首歌。几千年的中华文化,灿烂多彩。如今,我们伟大的祖国,一曲动人的音符,唱响新时代的主旋律。“铭记光辉历史,传承红色基因”,让革命先辈光耀千秋,永远激励我们前进。奋斗百年路,开启新征程。我们更加坚定,不忘初心,牢记使命,振奋精神,砥砺前行。红色精神,代代传承。鞍马犹未歇,战鼓又催征。我们沿着党指引的星光大道,为建设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贡献力量。


作者简介

钱基辉,中共党员,四川省大英县党史和地方志研究中心主任。

蒋先平,中共党员,遂宁市作家协会、大英县作家协会会员,供职于四川省大英县退役军人事务局。

来源: 四川省地方志工作办公室
终审:谢灵慧
分享到:
关闭本页 【打印正文】
x

微信扫一扫:分享

Scan me!

微信里点“发现”,扫一下

二维码便可将本文分享至朋友圈。

×

用户登录

加载中...
刷新
刷新
返回文字点选验证
加载中...
刷新
切换至语音验证码
刷新
返回文字点选验证
加载中...
刷新
切换至语音验证码
刷新
返回文字点选验证
加载中...
刷新
切换至语音验证码
刷新
返回文字点选验证
加载中...
刷新
切换至语音验证码
刷新
返回文字点选验证
加载中...
刷新
切换至语音验证码
刷新
返回文字点选验证
加载中...
刷新
切换至语音验证码
刷新
返回文字点选验证
加载中...
刷新
切换至语音验证码
刷新
返回文字点选验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