尊敬的用户,您好!

网站不支持您所使用的浏览器版本(可能会出现网页变形等问题)。为了更好地展示页面效果,请您使用以下浏览器(点击图标会跳转到相关浏览器的官方网站下载页面)。

您的位置: 首页 >文化纵横>见闻故事>详细内容

【教育】成都百年名校寻访——成都市特殊教育学校

来源:成都方志 发布时间:2025-02-19 15:47:51 浏览次数:528 【字体:

成都百年名校寻访

——成都市特殊教育学校

在风雨飘摇的时代背景下

在爱与信任的双向奔赴中

一所诞生于1922年的学校

孕育着希望与梦想的种子

照亮了蜀地特殊教育的天空

这就是四川省历史最悠久、规模最大

师资力量最雄厚的综合性特殊教育学校

——成都市特殊教育学校

百年风华,初心未改

百年特校,一路繁花

以爱之名建校,百年育人求索

教育并非一蹴而就的,在收获知识的道路上,总会有波折和停滞。成都市特殊教育学校(以下简称“成都特校”)的诞生亦是如此。幸运的是,即使是在战火纷飞、动荡不安的年代,也总有一些人,满怀理想和壮志,以爱的名义,为了教育挺身而出。

1922年的秋天,美籍牧师夏时雨在成都市南打金街(今红星路四段)创办“社会服务团盲童学校”。这就是 成都特校的前身。1925年,学校更名为“中西慈善团盲哑学校”,迁至文庙西街江渎庙。

1927年,因多种原因,校址无法保持,后租得昭忠祠街华英小学旧址建新校舍。1939年,日机对成都狂轰滥炸,打乱学校正常的教学和生活秩序,加之经费困难,校务废弛,学校宣布停办。

而在1938年,最早由四川人独立开办的特殊教育学校的诞生了。1938年3月8日,罗蜀芳在马道街十九号常宅挂上“私立明声聋哑学校”的校牌。自此,一所脱离教会, 完全由中国人自己创办的聋哑学校在成都诞生,这也是最早由四川人独立开办的特殊教育学校。1941年7月,成都市政府拨何公巷(今石室巷)内原市烟毒检验所的半个大院、数十间平房作为学校校舍。

“私立明声聋哑学校”校长罗蜀芳(右三)与部分校董合影

1942年,停办3年的“中西慈善团盲哑学校”复校,由四川基督教协进会牵头承办,更名为“成都市私立盲哑小学”。经校董会磋商,聘请“私立明声聋哑学校校长”罗蜀芳兼任校长,学校更名为“成都市基督教盲哑学校”。

罗蜀芳将盲哑两校分开办学,两校盲生并入“成都市基督教盲哑学校”,哑生则并入“私立明声聋哑学校”。此时,盲校校址在成都东北角昭忠祠街,聋校校址在西南角何公巷,统一管理,分开教学。

抗战时期学校师生生产自救

1950年9月,“成都市基督教盲哑学校”与“私立明声聋哑学校校长”两校合一。1951年,学校由成都市人民政府接管,更名为“成都市盲哑小学”,设址于成都昭忠祠街88号,直属东城区文教局。

1968年,学校更名为“成都市朝阳盲聋哑学校”。1969年,学校在驻军部队的支持和帮助下,经成都市教委批准,迁至成都老西门西乡路中学后方。

1971年秋,学校更名为“成都市盲哑学校”,正式搬迁至西乡路(今金牛区一环路北一段182号),直属成都市教育行政部门。

20世纪70年代,聋生语文课堂《乌鸦喝水》。

1984年,学校更名为“成都市盲聋哑学校”。1992年9月,学校在原视障生初中按摩班的基础上增加三年, 开办职业高中班,结束了四川省残疾学生无高中教育的历史。

20世纪八九十年代的学校校园

2003年12月3日,正值“国际残疾人日”, 学校正式更名为“成都市特殊教育学校”。

注重教育质量,研发特色课程

历经百年风雨,见证岁月变迁,成都特校始终将教育质量放在重要位置,在发展过程中,结合残疾学生实际情况与发展需求,开发出生命教育课程、天府文化课程等特色课程。

20世纪90年代学校聋生语言训练课

生命教育课程立足于帮助残疾学生树立正确的生命意识和生命观,让残疾学生以积极的心态面对自身的残疾与人生的困难,提高残疾学生的生命质量。

2004年起,学校在视障学生康复课程中推行打破行政班级的走班制教学模式,每周一和周三下午进行走班制教学,康复教师在每学期初对学生进行能力评估,按照动态走班、按需走班、选课走班、分层走班的个别化培养策略开展教学。除课堂集中教学以外,在每年12月开展康复实践月活动,聚焦生活自理、定向行走、社会适应等方面技能,组织多形式的体验,帮助视障学生恢复或补偿功能,增强社会参与能力,提高生活质量。

2008年,通过大量研究和实践,学校将残疾学生未来适应社会所需要的能力素质细化为 “十项基本生活技能”,即自理技能、安全防护技能、行走技能(视障)/合作技能(听障)、表达沟通技能、学习技能、情绪处理技能、个人财务管理技能、人际关系处理技能、艺体技能、职业技能。

学校开展《特校毕业生职业生涯规划与探索》讲座

2009年,经过全体教师的充分调查论证和反复讨论,学校制定出各年级段残疾学生十项基本生活技能的考核内容。同年,学校立项国家级课题子课题《盲聋学生生命教育实践研究》。经过实践探索, 学校形成中小学残疾学生生命教育课自编教材提纲, 开发出10套残疾学生生活技能培训手册或读本,开发出校本教材《盲生康复教学指导用书》,正式出版校本教材《心灵之旅——盲校初中心理健康教育》《聋生沟通与交往》,开设生命与安全、沟通与交往、阅读等校本课程, 帮助学生补偿缺陷,挖掘潜能,提升自信。

2010年6月,各部门教师群策群力,制定出各年级段残疾学生十项基本生活技能考核细则,学校《盲聋学生十项基本生活技能目标达成实施方案》全部完成,2010年9月开始全面实施。

同时,学校在国家规定文化课程基础上增设十字绣、阳光戏剧、器乐、美工等13门选修课程,培养学生艺体特长、审美情趣、人文素养;围绕“练就生存技能”的办学思想,大力发展职业教育,开设蜀绣、动漫设计、烹饪、按摩等专业,并在小学段开设劳动技术课(如镶嵌画、串珠、十字绣等)、初中开设初等职业教育(如丝网花制作、彩陶制作、布艺制作、木刻版画等)为高中职业教育打下基础。 形成了残疾学生生命教育特色课程体系。

开展形式多样、丰富多彩的生命教育特色课程

天府文化课程致力于积极拓展课堂空间,开发适合残疾学生的趣味互动的课堂形式和实践操作的教学模式,让残疾学生更好地以地方文化、传统文化培根塑魂,厚植家国情怀。

利用得天独厚的地域优势,整合教学资源,2012年,学校与杜甫草堂博物馆结为教育联盟,借用博物馆丰富资源,对学生进行国学教育。与博物馆工作人员一起研究,将天府文化和学科知识巧妙整合进课堂。每学期,一、二、三年级视障学生都会前往杜甫草堂博物馆,触摸杜甫铜像,参观茅屋遗址,学习川派盆景制作、线装书装订、杜诗操、古代礼仪等知识。

学校盲生走进杜甫草堂博物馆

此外,“金沙文化走进成都特校”系列活动为四、五、六年级残疾学生开设远古家园、青铜器探秘、太阳神鸟、象牙故事、模拟考古等课程,为学生提供近距离接触金沙遗址博物馆的机会。

“金沙文化走进成都特校”活动

教学成果显著,输送特殊人才

学校有教无类,因材施教,在教育质量的不断提升下,结出丰硕的教育果实,培养出在各行各业闪闪发光的人才。

“全国自强模范”,原中国盲人按摩学会理事、成都市牛市口盲人按摩医院院长、牛市口盲人按摩培训学校校长唐柯;

原成都华西协和盲人按摩医院、成都市华西协和人民医院、四川华西协和整形美容院院长,原四川省美容协会副会长,现四川省作家协会会员、中国诗歌学会会员李芳洲;

原第十一届全国政协委员、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国家一级美术师、中国残奥爱心大使高晓笛;“全国自强模范”、“省部级劳模”,广西残疾人联合会副主席、盲协主席,中国残疾人美术家协会执委,全国著名盲人画家陶进;

“全国自强模范”,原四川省盲人协会副主席,绵阳市第七届、八届政协委员,现绵阳市何氏推拿中心总经理、绵阳市何氏职业培训学校校长何志绪;

“中国大学生自强之星标兵”陈玉娇;《中国诗词大会》第一位盲人选手吴幽等一批优秀校友。

每一个学生都应该被尊重

每一个梦想都值得被灌溉

百年岁月流金, 千树芳华绽彩

承载成都特殊教育的光荣与梦想

见证成都特殊教育的艰辛与辉煌

未来,成都市特殊教育学校

将继续深化特殊教育改革

努力提高教育教学质量

为全市特殊需求儿童少年

提供更加优质的教育服务

建设成为全国一流特教学校

优美的校园环境

来源:成都方志

文/图:成都市特殊教育学校

来源: 成都方志
终审:唐志昂
分享到:
关闭本页 【打印正文】
x

微信扫一扫:分享

Scan me!

微信里点“发现”,扫一下

二维码便可将本文分享至朋友圈。

×

用户登录

加载中...
刷新
刷新
返回文字点选验证
加载中...
刷新
切换至语音验证码
刷新
返回文字点选验证
加载中...
刷新
切换至语音验证码
刷新
返回文字点选验证
加载中...
刷新
切换至语音验证码
刷新
返回文字点选验证
加载中...
刷新
切换至语音验证码
刷新
返回文字点选验证
加载中...
刷新
切换至语音验证码
刷新
返回文字点选验证
加载中...
刷新
切换至语音验证码
刷新
返回文字点选验证
加载中...
刷新
切换至语音验证码
刷新
返回文字点选验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