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从“鑫田粮艺”开出的老挝占巴花
2018年9月,老挝男孩康波和同学们第一次到中国四川绵阳,当时正逢中国国庆节。他参加了绵阳市文联、绵阳市民间文艺家协会组织的庆祝活动,第一次看到“鑫田粮艺”潘德贵老师的粮食画。因为语言还不通,他只了解到植物的种子、粮食可以作画,觉得特别感兴趣。
受潘老师邀请,2019年冬,他和一些老挝学生在绵阳市涪城区丰谷镇,再次见到了潘德贵老师。潘老师十分热情,带着他们参观了他的粮艺工作室和“农事博物馆”,请他们在冬日暖阳下品茶、聊天、吃水果。孩子们提出的所有问题,潘老师都一一详细作答。那天,康波弄明白了粮食画的制作材料、工艺流程,看到了和中国城市生活完全不同的中国农耕文明。让他觉得最神奇的是,大大小小的各色种子、粮食,在潘老师手下,居然能变成一幅幅美不胜收的画:景色、建筑、人物、文字、飞禽走兽……简直应有尽有。
2019年冬天老挝留学生在潘老师工作坊参观
他的印象真的太深刻了。水车、石磨、木刻、松籽、玉米……那里的一切都让他想起老挝,甚至连站在小镇边的古渡口。看到暮色中绵延东去的涪江时,他恍然觉得,那是家乡一江连六国的湄公河。于是,他决定拜潘老师为师。
摘银合欢种子
老挝地广人稀,森林覆盖率高达60%,植被丰富,各类种子取之不尽,完全可用来制作粮食画,要么放在家里做装饰品,要么卖给别人。他的家乡琅勃拉邦,在湄公河和南康江的滋养下,曾是老挝两三百年的古皇都和古佛都,历史悠久,文化深厚,至今还有一条法国街散发着别样的欧洲风情。琅勃拉邦不仅有东西文明和谐融合的文化风貌,还有天然璞玉一般美丽动人的自然风光。民风淳朴、人民善良、生活慵懒、自在舒适。
早在1995年12月,琅勃拉邦便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世界“自然与文化”双遗产城市。举世闻名的琅勃拉邦夜市,一到夜晚就热闹非凡,地摊、商铺一溜溜排过去,世界各地的游客接踵比肩,挑选各种老挝特产。旅游业是老挝重要的财政收入来源,但老挝的旅游产品并不丰富,不是资源缺乏,而是有待开发、转化。如果用种子、粮食作画,不但材料易得、成本低廉、制作方便,而且作品美观又原生态,一定会受游客喜爱。既然暂时无法回中国继续学业,正好可尝试做做粮食画,等疫情过去,游客增多,就拿去夜市卖。康波相信,全老挝肯定没有人做粮食画,他是第一人,将来市场前景绝对可观。
粮食画做了快递公司招牌
他一边取出收捡好的银合欢种子,一边想:既然是老挝的特色产品,当然要能代表老挝。有了,做一幅占巴花!占巴花是老挝国花,朴素、美丽,芬芳、温柔,寄托着老挝人民的爱与希望,也代表着纯洁、真诚和祝福。
康波拿出画笔、胶水、纸张,把它们一一放到收拾干净的小书桌上。展开纸,俯下身,他开始一笔一划细细地描摹。哗啦哗啦的雨声似乎渐渐远了。画好占巴花,然后循着线条、画面,全神贯注,用种子一颗一颗地拼填、上胶、固定。三个多小时过去了,一朵咖啡色的占巴花开在了素洁的白纸上。
银合欢种子做的占巴花
可是,占巴花有粉色、白色、红色、黄色,哪里会有咖啡色呢?潘老师的粮食画都是用数千种种子自然搭色,但是他刚开始,只准备了银合欢,没有别的种子。聪明的康波眉头一皱,看了看外面,雨停了。出去,买—颜—料!颜料买回来了,配色不熟练,有些费劲,好在还是大致调好,涂抹完整,大功告成。
粮食画《占巴花》
“老师,这是我做的粮食画!”“康波,你太棒了!太聪明了!”惊喜让康波瞬间从洪水泛滥的忧虑中抽身,他立刻把快乐分享给潘德贵老师。潘老师大赞,说康波的粮食画很有创意。
曾去世界各国做过文化交流的潘老师,对老挝也大致了解。他说:“老挝还真适合发展粮食画做旅游产品。等孩子们从老挝回中国后,可以继续来找我。”
尊崇自然的中国粮食画和老挝的文化精神,确有殊途同归之妙。但粮食画作为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它蕴含的智慧、理念和技艺,毕竟不是一天两天就能学成。康波曾把潘老师的粮食画做为礼物送给老挝朋友、中国同胞,他们都很喜欢。老挝学生在老挝就地取材,制作出老挝题材的粮食画,这还真是头一回。
得到潘老师的鼓励和支持,康波很开心,他说,他一定要继续努力,争取做得越来越好。他告诉潘老师,他已经找了大量的绘画素材,他的粮食画也要像潘老师一样,做出文化、做出美感、做出效益。他说,他的粮食画做上路时,还要请大人物们都去看看。
疫情阻隔,爱却弥坚。从“鑫田粮艺”开出的第一朵占巴花,就像澜沧江和湄公河,是生命的连接、文明的交融、情谊的承传。愿粮食画能助康波实现梦想,能带给老挝人民因地制宜、追求幸福生活的新方式、新理念。
本文作者:何琴英
高校教师,副教授,曾被公派到老挝国立大学语言学院中文系任教。
供稿:绵阳市委党史研究室(绵阳市地方志编纂中心)
用户登录
还没有账号?
立即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