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脱贫奔康】李兰春 ‖ 绿色宅配 幸福到家
绿色宅配 幸福到家
李兰春
2020年6月,射洪市文联组织了两次大型脱贫攻坚采风活动。6月19号,我随同曹家万、覃百壁、张斌、李德福前往射洪市天仙镇太平村写生、采风。太平村离射洪市40多公里,天不见亮,我们就出发。
坐在车里,整个涪江尽收眼底。群山环抱,白鸟低徊,红霞倒影水中,美轮美奂。
走过金华镇,途径唐朝大诗人陈子昂故乡武东,仿佛看见他站在山顶对天吟诵“圣人不利己,忧济在元元。”这忧国忧民的诗篇,被习近平总书记反复引用,国家安危和人民福祉总是牵挂着总书记的心。
走过武东,很快来到天仙镇太平村。远远望去,一栋栋楼房散落在群山环抱里,炊烟袅袅,漫山遍野,满目苍翠。星罗棋布的田野,绿油油的玉米杆像一排排训练有素的士兵,昂首站立,泫然欲滴的红须吸引着我的视觉神经,而一包包饱满的玉米呼之欲出,彻底打开了我的味蕾。
我忍不住让画家老张停车,前往路边的一户人家找水喝。我们下车,走了几步,只见宽敞的楼房前,一个水泥大坝,大坝上放了一排排簸箕,簸箕里晒了很多用抱儿菜做的干咸菜和干豇豆、干毛毛豆。哇,这些都是我们城里人最稀奇的食物。
院子里一位60来岁的婆婆热情接待我们,端茶递水,不亦乐乎。
我看大姐精神面貌如此之好,仿佛过的是神仙般的日子,应该不是贫困户吧?
这时走来一个40多岁的男人,却着实把我吓了一跳,他的手,好吓人哟,每根指头肿胀变形,惨不忍睹。
关切之心战胜了恐惧,我问大姐:“大姐,这是您儿子吗?他的手怎么回事?”
大姐道:“他是我的女婿,名叫王大青,这几年得了严重的痛风,手脚残疾,尤其是一双手,使不上一丁点力,哎。”
“那咋办?他还这么年轻。”
大姐眼泪花花地说:“妹子,要不是国家实施精准扶贫,他哪里看得起病?村上给他办了低保,看病吃药有保障,只是这个病,难医哟。”
王大春神情落寞地站在岳母旁边。
“大春,您的孩子多大了?”
大春一说起孩子,马上晴转阴:“我女儿快20岁了,在成都中医药大学读书,成绩好得很。”
他仿佛看到了女儿救死扶伤的场景,一脸向往,满眼希望。
“你这个样子,女儿的学费咋办?”
“国家给我们发放了教育扶贫基金,加之我老婆在厦门打工,补贴一些。”
“村上为我们引进了‘绿色宅配’,我们的生活越来越有盼头了。”大姐快人快语。
“什么叫‘绿色宅配’?”我还是第一次听说这个新名词。
“你们一路走来,一定看到很多甜玉米吧?”
“看到啦,大片大片的玉米地,像美丽的风景画。”
“这些玉米不再是单纯的粮食,还是有机蔬菜,村上统一收起来,扶贫干部帮我们联系到城里,落实到户。城里的朋友们吃了我们这里出产的干咸菜、蔬菜、水果,还有土鸡、土鸭和土鸡蛋,都说这才是放心的绿色食物,都抢着和我们对接,长期宅配到家。”
“太好了,你们村干部和扶贫干部真会想办法,长期向城里人家定点供应绿色食品,实现了双赢互惠,皆大欢喜呀。”
“就是,村办公室成了我们的中间站,村干部成了我们的中间人。”
“扶贫干部成了你们的联络员和推销员。”
“嗯嗯,扶贫干部可好了,疫情期间,都在帮我们联系,让我们足不出户,将东西卖出去。”
“疫情无情人有情。”
尽管王大青身染重病,很是痛苦,但他和他的家人却没有一点悲伤,因为他们感受到了国家对他们的扶持,感受到了村干部、扶贫干部的暖心举措,他们能够勇敢地面对生活带给自己的不幸,他们相信国家相信党,日子绝对会越来越好。
告别王大青娘俩,我们漫步田间地头,看见一个60来岁的男人,瘦瘦的,青筋暴涨,一个人在放牛。
“老大爷,贵姓?你的牛养得不错哟,膘肥体壮,能够卖个好价钱。”
“你们好,我叫何祥均,养牛这点活,小意思。我还种了18亩地呐。”
“太牛了!不过,你把牛养得这么好,还是要把自己养好点哟,让你那口子多给你炖点滋补汤嘛。”
“她呀,一年有多半时间在射洪医院照顾脑瘫儿。”
“脑瘫儿?怎么回事?”
“4年前,我媳妇难产,孙子在肚子里呛了羊水,出生后很长时间都住在保温箱里,医生说很难救治,让我们有心里准备。我们再三恳求医生,一定要帮我们救救孩子。”
“可怜的宝宝。”
“孩子半岁都不会笑,他妈伤心走了。”
“他爸呢?伤心死了吧,老婆走了,孩子脑瘫。”
“我儿子是个技术工,2008年汶川地震,他是志愿者,为灾民不眠不休搭建帐篷,还受到了温家宝总理接见。如今在外打工,挣的钱都寄回来,苦了他了。”何翔均说起自己的儿子,眉飞色舞,一股强烈的自豪感仿佛要从胸腔里蹦出来。
“有这么优秀的儿子,相信你们一点都不贫穷,至少精神富足。”我由衷羡慕,能得到温家宝总理接见,那是多么荣耀啊。
“要不是我孙子这个样子,我们也确实不算贫困。哎,谁想当贫困户嘛。”
“‘天有不测风云,人有旦夕祸福’,好在如今我们赶上了精准扶贫的好时代,有习近平总书记这样始终牵挂着困难群众的好家长,不管多大的风云,多艰难的日子,都有希望,都有盼头,对吧?”
“就是,就是,习近平总书记知道我们老百姓需要什么。”
“我虽在城里工作,但我的一个表弟华志就在你们隔壁村,从小残疾,腿瘸,个子小,快50岁了,一直未婚,父母走时,留给他两间土墙房子,摇摇欲坠。如今国家为他修建了新房,村上为他申请了低保,最近还有人上门给他说媒,他天天念叨,还是精准扶贫好。”
“精准扶贫真的好,你看,如今我孙子也快4岁了,射洪市残联帮扶我们,经常免费给孩子治病,还有驻村扶贫干部,帮我们量身定制扶贫计划。”
“量身定制?”
“扶贫干部建议我们养牛,他们为我们家申请了1万元扶贫基金,帮我们买了几头牛,我们只管好好养,养好了,交给村委会,再由扶贫干部帮我们对接给城里人家。”
“‘绿色宅配’”。
“对对对,就是‘绿色宅配’。”
告别何翔均,我们继续往前走,各家各户门前种满了豇豆、茄子、西红柿,院子边上一簇簇红苕花,依恋着丛丛翠竹,顾盼生姿。
我们一边参观,一边朝村委会走去。想象中出售各种蔬菜、水果、家禽的中间站,一定杂乱无章。走进去,发现院落干净整洁,绿树红花,办公室、储存室和农家书屋窗明几净,井井有条。
村支书刘强在复兴镇开会,副书记赵银祥热情接待我们,为我们一一介绍太平村这几年来,在国家精准扶贫政策下发生的巨大变化。
我拿出采访本,认真记录:“太平村地处射洪偏远地区,交通不便,贫困人口居多。全村412户,48户贫困,134人处在贫困线上。国家实施精准扶贫以来,村委会和扶贫干部因势利导,利用山区特有的土壤条件,大量种植青花椒、甜玉米、麦冬等龙头产品,养殖发展到各户,确保养殖质量,帮助村民与城里人对接‘绿色宅配’, 修建楼房,维修大型水库,扩宽公路,家家户户通自来水,终于在2019年摘掉了贫困帽,实现了全部脱贫。”
走出太平村,已是正午,赵书记恳切地邀请我们到复兴镇吃午饭。看着他骑着摩托车在前面为我们带路,不由万分感动。他也是血肉之躯,火辣辣的太阳并不会特别优待他,一样晒焦他的皮肤,但他却这般怡然自得,因为他已经融入这一方热土,在脱贫攻坚的路上越走越幸福。
作者简介
李兰春,笔名天一山人,四川射洪人,四川散文学会会员,射洪陈子昂研究会会员。作品散见《现代艺术》《华西都市报》《川中文学》《文化遂宁》《射洪文艺》等报刊及网络平台。
方志四川 篆刻:殷智
来源:四川省地方志工作办公室
供稿:李春兰(四川射洪)
配图:方志四川
用户登录
还没有账号?
立即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