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忆】中国远征军战士杨文凯讲述抗战经历‖孙先成
中国远征军战士杨文凯讲述抗战经历
孙先成
前不久,民革广元市委办公室主任谢梅芳、民革广元市直属二支部荣誉主委孙先成、民革广元老党员杨邦毅,在广元老城中新商城住房楼拜访了原广元市电影公司退休干部,中国远征军战士杨文凯,听他讲述“为抗战扛起枪”的故事。
当抗日战争进行到1941年,国家危险、人心惶惶,“生死已到最后关头”,国民政府号召知识青年到前线去参加抗日,在成都、重庆、昆明、汉中(那时西安已沦陷、贵阳危在旦夕)招收有知识的青年去学习军事技能,掌握较先进的军事机械,从国外向内地反攻,并且有大批的军用物质屯集在印度,需要人员去掌握运输。
在国民政府“一寸山河一滴血,十万青年十万军”的动员下,广大知识青年(在校学生和社会上的知识青年)投笔从戎。这些知识青年远征军中,大学文化程度占5%,高中生占50%,社会青年占45%。“大家从军去!”这是抗战时期知识青年最响亮的口号,也是广大知识青年践行“天下兴亡匹夫有责”、保家卫国的具体行动。
在抗战最艰难的岁月,广元在成都求学的知识青年同全国青年一样,“放下书本、背上枪炮、丢下职业、跨入军营”,积极当“新青年”、做“新战士”、报效“新国家”,报名加入远征军,出国抗战。于是就在1942年、1943年先后招了五批知识青年去印度。这时缅北、滇西战争很激烈,而且胜利在握,中印公路(又叫滇缅公路,最早叫史迪威公路)通车后,急待物资车辆运输。
中国远征军在缅甸战场行军途中
国家兴亡,匹夫有责,当时我就读于山西内迁的铭贤中学,时年17岁,高中一年级,学校老师大多是流亡内地的青年,他们的抗日情绪与热忱是非常高昂的,投笔从戎,报效国家的心很迫切。在先后报名申请,经过体检,五批中铭贤中学就有80余人。我是第四批,于1943年9月离开学校,在成都集中,未经训练即乘美国军用飞机经过驼峰,翻越喜马拉雅山3个小时后到达印度,经过洗澡、防疫注射、更换英国军装,上了汽车来到印度北部野人山区,营地就在森林区,有分到学辎重的、坦克的、炮兵和机械修理的。我们这部分人被分到学步兵。
我们营地附近是一所野战医院,住的病员有好几个国家的,大都是前线负伤的,其中不少中国士兵,缅北滇西战役中他们功不可没。这时中印公路已打通,每天都是源源不断的车辆和物资运往中国内地,残酷的激烈战争基本结束,我们每天除领取给养外,三五两两自己做饭,到医院听老兵摆战斗经历。住在大山里,周围数十里都无人烟,经常见到狼和野猪的踪影,还曾被猴群袭击、骚扰。
过了元旦,突然又把我们运回国,晚上抵昆明机场,我们就意识到这里的战争已结束,中印公路畅通无阻。
搭乘美军DC-3运输机的中国远征军士兵
回来再干什么?这时,我们才正式编入新六军(廖耀湘任军长),十四师教导营全部发了枪械,我的待遇是下士,在云南沾益县(今沾益区)开始进行步兵训练,生活很枯燥。1945年6月,又乘飞机来到湖南芷江,仍然是每天的步兵操练。这时战事已转守为攻,在东南亚、太平洋以及国内随时都有捷报传来。想到对日作战迟早会结束,是不可抗拒的,国民党要我们去打内战,当炮灰太不值了,寻找机会早点离开会幸运的。那时思想情绪就有些波动了,战争一旦停止,我们又干什么,训练又不紧张,随时都可以上街去玩。因为是学生兵,生活仍脱离不了散漫,思乡之情油然而生。机会终于来了,有一天在街上碰见先期参军的同校同学,他们是学坦克的,现在开汽车从印度运送物资,问及愿不愿意回重庆,我就借此机会脱离部队回到成都。晚上、街上爆竹与枪声齐鸣,人声沸腾,欢呼日本投降了。1945年8月,日本宣布无条件投降,仪式就在芷江举行。我回家后就联系学校,就读于成都华西协中二年级,直至毕业。
这段历史始终铭刻在记忆中。中国远征军的功绩在抗日战争中是不可忽略的,它的精神值得敬仰,它的作为值得称颂。
来源:四川省地方志工作办公室
作者:孙先成(民革广元直属二支部荣誉主委,中国散文学会会员,四川省电影家协会会员,广元市作家协会会员)
供稿:广元市利州区地方志编纂中心
用户登录
还没有账号?
立即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