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忆】尘封的往事‖邱金国
尘封的往事
邱金国
我的家位于四川古蔺县城水北门。清朝年间,这里就居住着我曾祖父和祖父他们,后来又发展至我父亲这一代。当时,他们靠在老屋后小院落开屠求生,以此填饱一大家人的肚皮。祖父那代是四房人,到父亲这代已发展至近20人。由于贫穷,他们当中大多为文盲或半文盲,像我父亲这样“有文化”的人,也就只上过“高小”。
古蔺水北门(图片来源:古蔺同乡会)
我家有兄弟5人,我排行“老幺”,20世纪60年代出生。在幼小的记忆里,父亲的一些堂妹堂弟大多成家搬迁了出去,只有两三位堂叔住在我家隔壁;父亲这房就只有幺叔家与我们住在一块,而幺叔一直在外工作。
我们家居住的房屋为老式木制结构,墙体为篾杆泥巴墙,据说是祖先们在清朝时购置的,已有100多年历史。由于年久失修,房屋到处千疮百孔,如若遇雨天满屋子都是雨水;若要与隔壁的堂姐堂弟们进行交谈,也用不着跑去他们家,只需对着那些倾斜的篾杆墙缝,就可瞥见对方,直接与之交流。
据父亲讲,原来我们家并不像后来这么拥挤。新中国成立后,由于政府要将街面拓宽,就用了近三分之一的房屋来修街道。我幺叔结婚后住在临街的那间屋子,祖母住中间,我父母则住最里间。虽说有3间房屋,但每间也只有几平米,而我家弟兄5人则全部蜗居于楼上。虽说有“楼”,但现在是很难再寻其踪影的。每天晚上去睡觉时,我们就会爬上一木梯,然后弯着腰上楼,稍有不慎,头就会撞着上面的瓦片,弄得一头灰尘。这倒也无妨,若用力过大,头上就会隆起一个大青包来,那情景犹如电影《地道战》里游击队员钻地道时的场景。
油画《地道战》
房屋低矮陈旧不打紧,我们最怕的是下大雨涨洪水,因古蔺城那条最大最长的“陈家沟”(也称老虎洞)就横贯于我家房屋底下。这陈家沟起源于高家山脉,全长约2公里,最宽处有3米左右,高也有近3米;若下暴雨,我家房屋就有被冲垮的危险,因沟面全是用木棒搭成,时间一久木棒就腐朽了,下面大沟里的水一下子溢进屋里,常常吓得一家老小不知所措。在涨洪水时,老虎洞里也会冲出以前土匪或大富人家埋藏的一些铜钱,引得无数人蹚着齐腰身的水进洞去淘铜钱。新中国成立初期,曾有土匪藏匿其中,欲趁机窜逃,被我人民解放军击毙。
记得有一年,我大约五六岁,傍晚时分,天上大雨下个不停。雷电鸣闪,我们全家人吓得不敢入睡,母亲拥抱着我和四哥,父亲却在不时察看险情并照料着年迈的祖母。当时大哥和二哥下乡当知青和学石匠不在家里,只有十三四岁的三哥帮着大人用盆舀着地上的积水,父母又忙着不停地用盆去接从屋瓦片上漏下的阳尘水。这时尽管雨大风大,街上还是有很多人在不停地到水北门巷子去看情况。父亲跑进跑出地察看着水势,以便作决定是否需要撤离。
天上的雨似乎越下越大,亳无一点怜悯之心,我们一家人的心“怦怦”乱跳不止,祖母与母亲用碗装上水立起几支竹筷,乞求老天爷保佑:快快停雨!
忽然,街上传来雕章夏二伯伯的大声呼喊:“大家注意喽,河水已淹上关茅厕了,只差四梯就上来了哦!”这夏二伯伯是个热心人,深得街坊邻里爱戴。听到夏二伯伯这一喊叫,我们一家人的心如弦一样紧绷着;因河水一旦越过那十几级石梯,就意味着洪水要淹上街了,而我家屋下的大沟一旦“封洞”,我们家就将有被洪水吞噬的危险。
时间在一分一秒地转动,我们全家人预感大灾将降临。不多时,又听见夏二伯伯扯起喉咙大喊:“大水马上淹完梯梯了,大家赶快撤离!”听到夏二伯伯这一声严重警告,这时,我们才真正感觉到危险了。父母连忙给我们戴上草帽,牵着我们兄弟3人,照顾着祖母,一家人急忙冲过街面,跑到对面早已敞开着门、等待我们去躲避的邻居梅叔叔家。我们与梅叔叔家两个小弟弟一起在床上坐着,困了就拥挤在一块入睡。此时,我们心里才有了一丝安全感。直至雨停了,天开始放亮,危险讯号完全解除,我们全家人才举家返回。
第二天,大雨过后,父亲就赶忙找乡下亲戚买上一些木材,请他的木匠朋友帮忙将垮塌地面修补好。这样,我们全家人才有了暂时的安全感。
这种下大雨我家房屋地面垮塌及外出躲避洪水的经历,在我童年记忆尤深。我虽没经历过房屋被大水冲垮的时候,最多也只看见垮了个大洞,床铺险些掉下大沟;还有就是那沟中大水“哗啦”作响尔后溢进屋中,以及“封洞”时的可怕场面。但在以前,我们家却曾发生过地面垮塌,一长辈为了捡一脚盆险些被大水冲走的事实。在20世纪50年代,父亲和大哥栽植了两棵桑树和一棵无花果树于后院坝,后来树根盘根错节地顺着沟面交织在一起,将整个院坝死死地“捆绑”住,树根最粗的地方直径约有30多公分。这样,即使大沟封洞,也不至于整个院坝全部垮塌。
过去我们兄弟几人靠拥挤在“楼上”那两张床上成长,晚上学习时也是点着煤油灯进行。冬天里还算舒服,可一到夏天那味道就简直叫人难受。房屋低矮,热气从瓦片上传来;蚊叮虫咬,时不时掉下一些阳尘于身上;下大雨时,又得端上所有盛水盆子去接屋上掉下的雨水……这些,已成为一段尘封的往事。
如今,我们早已搬出那低矮陈旧的老屋,我们兄弟几人也住进了新楼房,各自有了自己安全舒适的新家。从水北门破旧老屋,也走出了我们邱家一些栋梁之才。20世纪80年代初,四哥伟国通过刻苦努力,从水北门破旧老屋破茧而出,以全县应届文科第一名好成绩考上四川财经学院(现西南财经大学),现为中共四川省委党校副教授、经济学专家;幺叔家的堂妹晓鸥也考上大学,现为泸州市某学校优秀教师;二哥家的侄儿雪松华东师范大学博士毕业,现为西南大学教授、硕士生导师、重庆市首批英才和青年拔尖人才;我儿子邱鹭在某重点大学攻读博士学位,多次获得学校科研奖项、国家博士奖学金,即将入职某高校;另还有一些侄儿分别于省直单位、县金融部门和乡镇部门工作……
古蔺风光(图片来源:多彩古蔺)
现在,我们家不再因房屋衰老破烂而担心遭遇洪水,我们的下一代也没有了我们儿时那些可怕的经历。新中国成立以来,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我们共同见证了祖国的沧桑巨变和繁荣昌盛,我们家也同祖国母亲一起走过许多风风雨雨,从而迈向更加辉煌灿烂的明天!
作者简介
邱金国,中共党员,四川省古蔺县人,泸州市作家协会理事,古蔺县作家协会副主席,泸州市人民监督员,供职于古蔺县老区建设促进会。作品散见《人民日报》《中华老年报》《乡镇论坛》《社区》《四川日报》《四川农村日报》《四川文艺》《华西都市报》《晚霞报》《四川统一战线》《巴蜀史志》《文史专刊》《金城》《泸州日报》《泸州文艺》《泸州作家》《泸州文史》《泸州警察》等报刊。作品入编《中华格言》《泸州文学作品选》。
来源:四川省地方志工作办公室
作者:邱金国
配图:方志四川
用户登录
还没有账号?
立即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