尊敬的用户,您好!

网站不支持您所使用的浏览器版本(可能会出现网页变形等问题)。为了更好地展示页面效果,请您使用以下浏览器(点击图标会跳转到相关浏览器的官方网站下载页面)。

您的位置: 首页 >文化纵横>民族文化>详细内容

【民间文化】川北民间吹鼓手‖黄再林

作者:黄再林 来源:四川省地方志工作办公室 发布时间:2022-08-07 20:57:04 浏览次数:428 【字体:

川北民间吹鼓手

黄再林

渊源自古,人们婚丧嫁娶的礼仪,犹如一幅鲜活生动的民情画卷,那古老而又规范的流风遗俗,虽历经时代更迭和风俗流变,依然在绚烂的民俗文化中绽放着独特的异彩。

常言道,十里不同风,百里不同俗。多少年来,在辽阔的川蜀大地,源于自然环境影响,即便是跨州过县,民间操办红白喜事的礼俗也存在着传承性和地域性差异。虽然各地演示的程序和情景不尽相似,甚至自成体系,但唯有这个“喜”字,成了老百姓约定俗成的佳话。

曾经,在川北民间就流传过这样的说辞:婚事乃人生之大事,该喜该贺,抑或是白事,也要权当红事办,热闹气氛不能少。正因如此,但凡民间婚嫁、祭祀礼节,必须延请民间吹鼓手参与。尤其是山乡农村,哪怕是清贫人家,也要按此风俗办理。远的不说,当年川北城乡为数不多的唢呐艺人、鼓乐手十分走俏,遇上民间俗称的黄道吉日,东家请、西家约,有时还张罗不开哩。

回眸20世纪五六十年代,可以说,此种民俗在民间艺术的渗透与融合中,已演变为人们崇尚个性、追求浪漫的文化现象。以南充城郊农家为例,但凡逢年过节操办喜事,谁家哪户都想图个热闹,不惜花费人力财力,讲排场、争面子,甚至相互攀比。由此而来,大喜期间,喜乐程序一个也不少。从之前热热闹闹的鼓乐声、鞭炮声,一路吹打送嫁妆、跟花轿、抢财喜,直到过礼迎娶、拜堂成亲等一系列庆典礼仪,全都是一伙吹鼓手跑前跑后,临场助兴,少则也要闹上十来天。再说操办丧事的俗规,倘若祭奠长辈,铺排场面更不亚于红事。无论吊丧、送丧,都不离锣鼓吹打。更有甚者,请来戏班,打玩友、唱孝歌,亲朋好友陪同艺人通宵达旦。

其实,吹鼓手、民间吹班只是人们口耳相传的称呼。准确诠释,应该是唢呐艺人与鼓乐手的合称。俗话说,麻雀虽小,肝胆俱全。小小的民间吹班也有领班(会首),其职责是对外联络、对内协调和安排曲目。成员少则六人,多达十余人。他们由社会业余器乐爱好者组成,也有民间艺人参与。长期以来,民间吹班对人员的组合、乐器的配搭、曲牌的使用颇有独到之处。包括他们“走期”和“装具”亦充满着浓郁的地域特色。例如:川北乡村的民间艺人都习惯用背篼或褡裢装载乐器,仿若农村“五匠”打扮。据说,这样着装既经济实惠,行路方便,同时还能产生广告效应。

唢呐,川人俗称“喇叭”“撒喇子”,系历史久远的民族民间吹奏乐器。源于它音量宏大有力、音色高亢明亮的特点,深受群众喜爱。特别是它与锣鼓同时运用,最能营造热烈欢乐的气氛。相传,在川北民间曾有“十处打锣,九处有唢呐”的俗语。尤其是年节喜庆、玩龙舞狮,以及人们祝寿贺岁、朝山拜佛,民间吹鼓手都会派上用场。不难发现,民间吹班在承袭传统中也有一番不成文的讲究,其表现形态可分为“坐吹”和“走吹”两种。所谓“坐吹”,是指在一个相对固定的场地,诸如婚嫁、贺寿、哀悼之类的仪式中进行演奏。“走吹”,则是在迎亲、接客、朝山、送葬之类的礼仪中所作的行进演奏形式。

不同的风俗、不同的形态,对吹鼓手的位置摆放亦有一定规矩。譬如“坐吹”,凡逢红事,通常将吹班置于院坝或其它显眼处;若操办白事,吹班则被安置在沿边或不引人注目的角落。又譬如“走吹”中的接亲礼俗,吹鼓手必须走在队伍之前,以表“喜迎”的意愿;而白事中的吹鼓手只能跟随队伍尾后,表示“哀送”的意念。若遵循川北民间乐手的沿袭习俗,还归纳有“三吹三不吹”的规矩。但凡正式场合、正式仪式、迎宾送客必吹;若逢婚嫁礼俗中的神龛前、新婚喜事的洞房中,以及奔丧送葬的返回路上,则忌讳鼓乐吹打。

提及民间唢呐,年长的艺人常有“胡琴三担来,唢呐子一早晨”的说法。听者似乎简易,但操习便知深浅。可以说,民间唢呐跟其它民族乐器一样,并非一朝一夕能见功夫。况且,民间唢呐曲牌数以百计,即使是流传甚广且常用的曲牌,也足够吹奏者操练三年五载。据考,当年的民间唢呐艺人一般为祖传,普遍不识简谱。但凡传艺教徒、记写唱调、背诵曲牌,只能用古老的“工尺谱”。不过,后来的小学徒头脑灵光,与时俱进,很快就摆脱了这种记谱模式。

毋庸讳言,源于民间吹班多为游散性团队,甚至是短暂的合伙组织,因此吹打水平参差不齐。譬如在“跟花轿”“过酒席”的礼俗中,常有两名唢呐艺人同时吹奏的《唢呐迎亲》《起身调》《娘送女》以及《哥送妹》《梳妆台》《万年红》等曲牌,一听那口风与技巧,便知是祖传的老手。用他们的行话说,能驾驭如此众多曲牌的艺人,无不擅长师传的绝技———换气功夫。据说,有的行家技巧不凡,一气可吹上一座坡。再说办丧事的仪式中,民间唢呐可谓是独擅胜场,但凡鼓锣一响,三吹曲牌《庚娘曲》《殃殃调》《哭灵曲》必不可少。相比之下,那敲打背鼓、镲子、铛铛锣的几位伙计,大多数属操练过三五天的半罐水,只图锣鼓敲得响,一路跟着唢呐节奏走,并无多大技巧可言。

也许是川北民间唢呐独特的艺术色彩,源于承袭中的传统曲牌较为古老,历经岁月洗礼,年轻的唢呐学徒们顺应新潮,在维系原有曲牌的基础上,吐故纳新,借鉴和融合了地方川剧的唢呐曲牌调式,采用新老并成的吹奏技艺,逐渐增添了《哭皇天》《闹山河》等曲牌。即便如此,依然保留了川北民间唢呐最常用、最流行的《蚂蚁上树》《雁鹅闪翅》《懒牛上坡》等数十支曲牌。

时代在变革。如今,操办红白喜事的人家各有所好:礼车游城、旅行结婚、集体婚礼、植树吊唁、鲜花祭奠等等。不过,在偏远山村的农家人,依旧眷恋着传统的习俗,甚至把“抬花轿、送新娘”礼仪视为一项古为今用的娱乐活动,别具一格地搬进了城郊,吹吹打打、披红挂彩,让群众一睹民俗文化之风采。

来源:四川省地方志工作办公室

文/图:黄再林

供稿:南充市地方志办公室

来源: 四川省地方志工作办公室
终审:唐志昂
分享到:
关闭本页 【打印正文】
x

微信扫一扫:分享

Scan me!

微信里点“发现”,扫一下

二维码便可将本文分享至朋友圈。

×

用户登录

加载中...
刷新
刷新
返回文字点选验证
加载中...
刷新
切换至语音验证码
刷新
返回文字点选验证
加载中...
刷新
切换至语音验证码
刷新
返回文字点选验证
加载中...
刷新
切换至语音验证码
刷新
返回文字点选验证
加载中...
刷新
切换至语音验证码
刷新
返回文字点选验证
加载中...
刷新
切换至语音验证码
刷新
返回文字点选验证
加载中...
刷新
切换至语音验证码
刷新
返回文字点选验证
加载中...
刷新
切换至语音验证码
刷新
返回文字点选验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