尊敬的用户,您好!

网站不支持您所使用的浏览器版本(可能会出现网页变形等问题)。为了更好地展示页面效果,请您使用以下浏览器(点击图标会跳转到相关浏览器的官方网站下载页面)。

您的位置: 首页 >文化纵横>民族文化>详细内容

【民间传说】蓬安县龙眼村和石鸭村那些神奇的传说故事‖邓四平

作者:邓四平 来源:四川省地方志工作办公室 发布时间:2023-11-07 14:25:02 浏览次数:735 【字体:

蓬安县龙眼村和石鸭村

那些神奇的传说故事

邓四平

蓬安有个巨龙镇,巨龙镇原来叫做盘龙镇,因邻县南部县也有一个盘龙镇,因此就将盘龙镇改成了巨龙镇。巨龙镇里有个龙眼村,还有一个石鸭村,村里有很多奇山异水名胜古迹,亦有很多神奇的传说故事流传至今。

蓬安县巨龙镇龙眼村全景

蓬安县巨龙镇龙眼村

一、四庙堂

龙眼村里有一个非常出名的寺庙,叫做四庙堂。据当地一位80多岁刘姓老人介绍,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四庙堂非常大,依山而建,占地数十亩,中间是正殿,左右有厢房,正殿里供奉有佛祖、观世音菩萨、大势至菩萨、金刚、十八罗汉等等众多神像。整个寺庙雕梁画栋,飞檐斗拱,俨然修建在山中的凌霄宝殿一般气势恢宏,一年四季香火鼎盛,四面八方的善男信女纷纷前来烧香拜佛。尤其是到了每年农历二月十九、六月十九、九月十九观音菩萨生日,到四庙堂来烧香拜观音的善男信女更是接踵而至,人山人海,盛况空前。

1949年,国民党军队兵败如山倒,但盘踞在巨龙镇境内的国民党伪政府官员和一些地方反动分子不甘心失败,便纠集在一起,垂死挣扎负隅顽抗。当地一股扇子匪数十人占据了四庙堂,说四庙堂里的菩萨非常灵验,拜了寺庙里的菩萨,喝了扇子匪头子化的符水,念了咒语,便可刀枪不入。有一天,数十个扇子匪纠集在四庙堂大殿前的院坝里图谋攻打巨龙乡公所。匪徒们先要在庙前祭旗,说只要喝了符水,念了咒语,放在地上的旗帜都可以当场像人一样站立起来,出发前,先要杀一个人祭旗。要去抓当地一个名叫卿开才的进步群众来杀了祭旗。其中村里一个姓陈的国民党的保长知道了这个消息,就悄悄地告诉了卿开才,卿开才闻讯后连夜跑了,让扇子匪扑了个空。

后来,修巨龙乡公所缺木料,寺庙被拆毁。寺庙的石头、木料全被抬到镇上去修乡公所了,寺庙几乎成了一片废墟。2001年左右,当地群众自发捐资在原址上重修了四庙堂,但规模远远不及原来的四庙堂。

蓬安县巨龙镇四庙堂

二、石鸭子

巨龙镇境内有一个石鸭村,村里有一块巨大的山石,山石高约10米、厚约3米,从一片空地里突兀而出,斜伸向空中,山石下有一个天然的岩腔,岩腔里修了一个小庙,供奉有观音菩萨等神像。

当地一位陈姓老人介绍,这块巨石看上去就像是一个鸭子的脑壳,巨石左右还有两块四四方方的石头,俨然鸭子的脚板,看上去栩栩如生,大家就把这块长相奇特的山石叫石鸭子,将石头周围的村子叫做石鸭村。

传说,露出地面的山石是石鸭子的脑壳,石鸭子的身子其实埋到土里的。石鸭子的屁股其实在小山的那一边,距这个地方约150米,有一户名叫孙有普的人家,他家没有养鸭子,但是,说来非常奇怪的事情是,孙有普每天早上起来时,在屋里居然能捡到一两个鸭蛋。传说,这个鸭蛋其实就是石鸭子下的蛋。

老人说,从石鸭子村往正源方向1公里处还有一方石头,人站在石头上,石头自己会晃动,但无论怎么晃动,石头都不会倒下。顺蓬营公路经过的石佛寺旁的山中有个仙人洞,据说此洞通往顺庆府,过去,寺里的僧人赶南充都走这条捷径。在当地老一辈人中还流传着和尚去赶南充买豆腐的顺口溜:“一斤半的二斤半,三个八两五斤半。”

这些历史遗迹的传说故事,其实都是非常值得搜集整理的,再不搜集整理,终将湮没在历史的尘埃中。

蓬安县巨龙镇石石鸭村鸭子

三、双鹅抱蛋

在巨龙镇龙眼村里,还有两方奇特的山石,人称“双鹅抱蛋”。为什么叫做双鹅抱蛋?村里一位70多岁陈姓老人介绍,这两方石头位于村公路的悬崖边,左边的石头是一只母鹅,右边的石头是一只公鹅。有一年,母鹅下了一个大石蛋,圆圆的,石蛋滚到半山腰的土里,至今还在。双鹅就一直守在这里孵蛋。传说,距双鹅抱蛋前几百米远的小河边,还有一块癞蛤蟆石。双鹅就想去吃癞蛤蟆,但是,中间还有一块老鹰石,老鹰不许双鹅去吃癞蛤蟆,便将双鹅拦住。

所以,现在这里还可以看见双鹅抱蛋、老鹰石、癞蛤蟆石这些奇特景观,和谐共生,栩栩如生。

陈姓老人介绍,传说这个癞蛤蟆石头不简单,能屙银子。住在癞蛤蟆石头旁边有一户姓卿的人家每天都能捡到一两坨白花花的银子,因此很快就发了大财。有一次,他为了在村里人面前炫耀他家的富裕,就装了两大簸箕的银子,摆在地坝里,放在红花大太阳下面晒。有人过路看到了,问他为什么要将银子放在太阳下面晒,他无比得意地说道:“我家里有只癞蛤蟆,每天都要屙银子,我每天都能捡到一两坨大银锭,银子太多了,我怕银子生虫,只好拿出来晒晒太阳。”这个过路的人看不惯这个姓卿的人的显摆,便对姓卿的人说:“我可以告诉你一个秘密,你只要将癞蛤蟆石头的屁股拿錾子再打大点,它每天就会给你屙更多的银子。”姓卿的人信以为真,果真拿起锤子、錾子将癞蛤蟆石头的屁股打了一个很大很大的洞,谁知从那以后,癞蛤蟆石头再也没有屙银子了。姓卿的人大呼上当,气得差点上吊自杀。

蓬安县巨龙镇龙眼村癞蛤蟆石

陈姓老人介绍,他小时候常常和村里的小伙伴们爬到双鹅抱蛋石头上边去玩耍,站在双鹅抱蛋石头上,可看到很远很远的地方,也可以非常清楚地看到山下小河边的癞蛤蟆石和老鹰石。双鹅抱蛋上边至今还留有当年他们用镰刀、锤子、錾子打的石窝,便于攀爬到石头上面去玩耍。

蓬安县巨龙镇龙眼村双鹅抱蛋

四、鹅项颈

在巨龙镇境内,还有一个非常奇特的地方,名叫鹅项颈,这个地方的地形长得就像一只鹅的颈项一样,细细的,长长的,有风水先生说,这种地形叫金线吊葫芦。鹅项颈的左右皆是悬崖峭壁,据说有一条乌龙从鹅项颈下面的峡谷中穿过,叫“乌龙过峡”。龙的身子在山的左边,龙头和龙的眼睛在山的右边。山左边的村庄叫做鹅项颈村,山的右边叫做龙眼村。

五、犀牛望月

在龙眼村里,还有两块非常奇特的山石,人称犀牛望月。

传说,清朝康熙年间湖广填四川时,村里的邵姓人家和卿姓人家都插占落户在龙眼村。邵姓人家人丁兴旺,势力强大,卿姓人家势力远不及邵姓人家,两家因此不和。有一天,一个风水先生路过村里,就给卿姓人家指点迷津,说邵姓人家之所以兴旺发达,就是因为村里有个犀牛望月在暗中保佑邵姓人家。你们只要去哄邵姓人家,说将村里的邵家大石桥往下移几十米重修,邵姓人家今后就会更加兴旺发达。邵姓人家信以为真,就将邵家大石桥往下移了几十米重修。谁知,这一重修,就修糟了,邵姓人家从此衰败下去。

风水先生暗地里告诉卿姓人家说,原来,这个邵家大石桥往下一移,就好比给保佑邵姓人家的犀牛的颈项上安上了一个衬筒,整得犀牛吃不成草,喝不到水,最后必定落个饿死下课。土地菩萨看到这个情形,很是同情犀牛的不幸遭遇,于是在一天晚上,就来将犀牛牵走,牵到龙眼村时,犀牛又累又渴,土地菩萨就问村里一个姓邵的农夫:你们下面的田里有没有水?我要点水喂牛!那个农民说,现在大天干,我们都干得这么恼火,哪里还有啥子水拿去喂牛哟!土地菩萨只好又牵着犀牛继续走,走到龙眼村这里刚好有一口池塘,犀牛就跑到池塘去喝水。喝完水,土地菩萨又牵着犀牛继续走,犀牛也就在池塘旁的一块大石头上留下了牛脚印。前些年修马路和改田改土,这些牛脚印被掩盖到田土下面了。非常不幸的是,土地菩萨牵着犀牛一路走一路走,走到蓬安县长梁乡谢家沟时,突然天亮了,犀牛走不动了,就化成了一块石头,人称神仙牵神牛,并将这块困在田中间的石头叫做“困牛石”。

位于谢家沟田里的犀牛石,以及龙眼村邵家坟后面山顶上圆圆的月亮石,至今犹存。

蓬安县巨龙镇龙眼村癞蛤蟆石

六、七姊妹石

在龙眼村邵家大石桥旁不远处一座大山下面的一块空地里,有七方长、宽、高达数丈的巨石,人称“七姊妹石”。

据村里一位70多岁李姓老人介绍,传说,有一年,天上的七仙女路过龙眼村,见这里山清水秀,风光优美,河水清澈,波光粼粼,于是便跳进河里洗澡。谁知流连忘返,天亮了,错过了飞回天上的时间,于是便化成了七方山石,困在了山里。

蓬安县巨龙镇龙眼村七姊妹石

困牛石

邵家大石桥

七、龙眼睛

李姓老人介绍,在龙眼村里,还有两方奇石,人称“龙眼睛。”

传说,唐太宗李世民当皇帝时,有一天,风水大师袁天罡、李淳风夜观天象,发现四川广元、阆中一带有天子之气直冲云霄,于是便奉旨入川寻找龙脉,准备破坏掉影响大唐江山社稷的龙脉。李淳风、袁天罡两人一前一后一路寻找龙脉。李淳风先一步走到阆中,发现了龙脉,便在龙穴处埋下一枚铜钱作为标记。后一步走到阆中的袁天罡也发现了龙脉,便在龙穴处插上一根金针作为标记。后来,朝廷派人前来毁龙脉,挖开龙穴,发现了李淳风作标记的铜钱,接着继续挖,又发现袁天罡的金针,金针刚好插在铜钱孔的正中。于是便用锯子锯开山崖,山崖中露出一根碗口粗红艳艳的藤蔓,藤蔓被锯断,流出汩汩鲜血,淌了数月依旧不停,人们将龙脉被锯的地方称作“锯龙崖”。

龙脉被锯后,龙气一路蔓延,龙身留在了阆中保宁,龙尾留在了四川广元,龙头则来到了四川蓬安巨龙镇境内,为此,有人写过一首诗记载此事,诗云:“保宁下来一条龙,到了蓬州永无踪。”传说,龙头在蓬安,现在龙眼村的山上就可看到龙眼睛奇石。本来有两个龙眼睛奇石,几十年前村里改田改土,有人为多增加田土,就将山巅左边的龙眼睛奇石给推到山下去了,现在只剩下右边这一方龙眼睛奇石。因为龙眼睛在这里,所以村子被称作龙眼村。

蓬安县巨龙镇龙眼村龙眼石

八、浸水井

在龙眼村里,有一口水井也很是奇特。在一块大田中间,汩汩地往外冒出一股泉水,村里人将这股泉水叫做浸水。龙眼村附近有一个村子的人缺水吃,就找到这块大田的主人,请求在这块大田里打一口水井,让大家好有水吃。大田的主人非常爽快地答应了邻村村民的请求,大家一起动手,就在水田中间打了一口水井。说来也真是奇特,这个水井比大田高出一米左右,井水与井沿齐平,也比大田高出一米左右。夏天时,井水冰凉,喝这个水就像是喝的冰糕水一样凉爽。冬天时,水井不断往外冒白烟,井水热乎乎的,好像烧了几把火一样,宛如温泉。水井一年四季都不干不涸。2008年5·12汶川特大地震时,周围的山摇晃得厉害,这个水井里的水也曾浑浊了几天,几天后井水又清亮如初。浸水田里打出来的稻米颗粒饱满,煮的饭非常糯软、清香,在灶屋里煮饭,饭快要熟了时,一揭开锅盖,人在隔壁的屋子里都能闻到扑鼻的香气。

有人一直猜测这个大田中间的这股泉水究竟是从哪里来的?

有人说,这个水井下面有个泉眼,泉眼直通几十里路外的嘉陵江,只要嘉陵江不干,这个大田里的井水就不得干,大家就不愁莫得水吃。

蓬安县巨龙镇龙眼村浸水井的大田

蓬安县巨龙镇龙眼村讲述传说故事的热心村民

2023年10月21日于蓬安

特别提示

转载请注明:“来源:方志四川”

来源:四川省地方志工作办公室

文/图:邓四平(1974年生,蓬安海田人。中国散文家协会会员。1989年至今,在《中国教师报》《中国旅游报》《青年作家》《四川日报》等报刊发表文学作品400余篇,新闻稿件上万篇,计数百万字,创作的文学作品多次获国家、省、市各级文学奖,众多散文被选入各种文学选本和中小学生语文单元考试测验试卷。其中《醉忆故乡醪糟香》等散文作品被选进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编著的现代文经典阅读教材)

来源: 四川省地方志工作办公室
终审:唐志昂
分享到:
关闭本页 【打印正文】
x

微信扫一扫:分享

Scan me!

微信里点“发现”,扫一下

二维码便可将本文分享至朋友圈。

×

用户登录

加载中...
刷新
刷新
返回文字点选验证
加载中...
刷新
切换至语音验证码
刷新
返回文字点选验证
加载中...
刷新
切换至语音验证码
刷新
返回文字点选验证
加载中...
刷新
切换至语音验证码
刷新
返回文字点选验证
加载中...
刷新
切换至语音验证码
刷新
返回文字点选验证
加载中...
刷新
切换至语音验证码
刷新
返回文字点选验证
加载中...
刷新
切换至语音验证码
刷新
返回文字点选验证
加载中...
刷新
切换至语音验证码
刷新
返回文字点选验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