尊敬的用户,您好!

网站不支持您所使用的浏览器版本(可能会出现网页变形等问题)。为了更好地展示页面效果,请您使用以下浏览器(点击图标会跳转到相关浏览器的官方网站下载页面)。

您的位置: 首页 >文化纵横>民族文化>详细内容

【民族文化】毕摩:大凉山的神秘‖郭宪伟

作者:郭宪伟 来源:四川省地方志工作办公室 发布时间:2024-05-27 13:06:38 浏览次数:517 【字体:

毕摩:大凉山的神秘

郭宪伟

2022年11月,笔者应四川省艺术研究院邀请,前往凉山进行彝族舞蹈采风。冕宁、西昌采风任务结束后,紧接着前往美姑县。

美姑县在凉山彝族自治州东部,距西昌170公里,地处大凉山腹地,据说因此地美女多而名称“美姑”。

西昌虽为凉山州州府,是一座傍山倚湖的美丽城市,然与冕宁一样,除了火把广场外,并无明显的民族元素、民族风情。当地文化部门的同行告诉我,美姑县是保留彝族元素最多的县,尤其“毕摩”是彝族文化的代表。这里的彝族占该县总人口的98%,这在川滇黔彝区是绝无仅有的了。

于是对美姑之行便充满期待。

这天,车在横断山脉巨大的褶皱里忽上忽下云里雾里蜿蜒4个多小时后,终于到达美姑县城。

晨雾中美丽的美姑县城(李焰川 摄,图源:四川方志图库)

县城在大山的山坳里,海拔2000多米,面积不大。城市沿坡而建,规划局促,街道老旧,房舍新旧错杂,现代化城市的风貌在这里表现不甚明显。也难怪,这里曾是国家级贫困县,2020年11月才退出贫困县序列。虽如此,然城中不时闪现的着彝族服装的人和彝族建筑符号,令我眼前一亮:终于看到了一抹彝族色彩了。尤其是在县文化馆参观了彝族文化的展览后,更觉来此采风应是不虚。

果然,第二天,县文化馆彝族一民俗专家带我们去山里寻访最神秘的“毕摩”。

出县城至山腰,专家示意停车,随即上来一个身披“察耳瓦”(羊披毡),里穿“依诺”服饰(俗称“大裤脚”),黑布裹就的包头右上端伸出一长锥形的髻,尖上吊一束须线(彝语称“兹体”,又称“英雄髻”),面呈古铜色,亲切里透着友善,沧桑里显出坚韧。

我眼前一亮:毕摩?

专家答,正是,正是,他是今天来表演的其中一个。

顿时车内立增一丝神秘感。

毕摩仪式(孙学元 供图,图源:四川方志图库)

我在事前做了点功课,对毕摩略知皮毛:

“毕摩”是彝族语,意思是“诵唱经文的大师”。他是彝族宗教的祭司,是沟通人鬼神的中介,也是彝族的大学问家,更是彝族文化的传播者。

毕摩神通广大,学识渊博,主要职责有主持祭祖安灵、禳灾疗疾、卜筮择日等仪式;文化职责是整理、规范、传授彝族文字,撰抄宗教、哲学、历史、天文、医药、礼俗等,可以说是集彝族文化大成者。彝族至今使用的瑰宝——彝文,传说就是毕摩创造的。

专家介绍说,毕摩在彝族人中地位非常神圣:任何一个头戴神笠、手持神扇、身背经囊、肩挎神签筒,并能背诵毕摩谱系的毕摩,都能在彝区任何村寨、任何家庭作法行毕,谁也不得干涉阻碍,如有干扰、伤害毕摩的事,要依彝规重处的。

听此一说,我禁不住对车内这位毕摩肃然起敬。

毕摩古籍(孙学元 供图,图源:四川方志图库)

您好,彝族半人半神的智者。

有意思的是,汉族的巫文化早已随着时代发展而基本消亡了,彝族还顽强地保留了这一古老的文化,美姑甚至号称“毕摩文化之乡”。毫无疑问,这是华夏文明之幸!

一个多小时后,车爬上大山中的一个山坳里,停在一农家前。四个和先前毕摩著一模一样服饰的人迎出,其中一个是这家的主人,介绍说另外三个是其他地方来的毕摩。我们一众在5个毕摩的恭迎下,鱼贯进入主人家。

从小院进入正房,瞬间便震住了:纯粹的彝族木质榫卯结构的房舍宽敞明亮,门楣窗棂雕琢细腻,阔大堂屋两侧是五间神秘的卧榻,墙上挂着神笠、神扇、神铃、神签筒和经囊等法器(不知为何,当天并未使用),右侧地上三块耳石拱卫的火塘,火焰正在欢乐地燃烧,烟雾随着气流从房顶洞口飘出,似乎是与上天沟通的云梯。众多彝族元素、文化符号都呈现在我们眼前,令人惊喜过望。

稍事休息,两个毕摩开始诵经表演。只见他俩端着酒碗,一边喝一边唱,一边踱着神秘的步履,缓慢地转动着,表情宁静安详,气氛庄严肃穆。听不懂彝文的我们静静地虔诚地观看,默默地费劲地揣摩其中的真意。

诵经毕,交换场地到屋外坝子上,五个毕摩一字儿排开,开始唱经,没有动作,只有歌声。声音浑厚质朴,低沉神秘,曲调流畅,简单易记,一咏三叹,回旋反复。我们虽听不懂歌词,但仍然从曲调中感悟到些许幽灵般的恍惚,穆然中的莫测。曲调中至少有两个声部出现,声色平衡和谐,令我们大为惊异。据说毕摩诵经分说、唱两种形式,仅唱腔就有20多种,调式随仪式场合和经书内容而变化,博大精深,神秘难测。

毕摩绘画(孙学元 供图,图源:四川方志图库)

接下来是铠甲舞表演。一人持长矛,一人持长刽,另两人辅助,一边唱一边舞动剑矛,劈刺踏步向前,动作缓慢,简单有力。随着一声唱经结束,二人将矛剑狠狠掷向远处。

我感觉他们的表演,似乎有所保留,比如铠甲舞舞蹈语汇过于简单,肢体缺乏律动感,舞蹈元素太少。带队的车女士是舞蹈专家,告诉我,毕摩只诵经不跳舞,跳舞是“苏尼”(巫师)的职能,苏尼作法事时手持羊皮鼓和法铃,跳起来极具彝族舞蹈色彩,是彝族舞蹈源头之一。

时值中午,主人热情邀请我们进屋用餐。盆中摆满坨坨肉、酸菜豆腐、蒸洋芋、荞麦粑粑等食物,其中坨坨肉,是主人杀了一只三四十斤重的小乳猪做成的。专家告诉我们,这是彝家招待贵客的最高礼仪。临走时主人非要将猪头送与我们,说这也是礼仪中的一个重要内容,不容推辞。又一次令我们惊喜惶恐。

大凉山中神秘的毕摩,是彝族文化的重要部分和坚定守护者,被世代彝族人所敬仰,成为彝族社会中超越阶层、超越家支、贯通古今的一个神秘群体,也是当今非遗传承的一个特殊的活化石。

《美姑县彝族毕摩文化图志》 美姑县党史与地方志办公室 编(孙学元 供图,图源:四川方志图库)

在万山丛中,我终是看到民族文化多样性的根基了,尽管毕摩们今天仅仅给我们展现了一点点“毕摩文化”的皮毛。

特别提示

转载请注明:“来源:方志四川”

来源:四川省地方志工作办公室

作者:郭宪伟〔四川营山人,毕业于南充师范学院(现西华师范大学)中文系,中国作家协会会员,四川省作家协会会员。发表作品300余万字,出版《河祭》《天下足迹》等小说、散文著作10部。曾获全国孙犁散文奖〕

配图:方志四川

来源: 四川省地方志工作办公室
终审:唐志昂
分享到:
关闭本页 【打印正文】
x

微信扫一扫:分享

Scan me!

微信里点“发现”,扫一下

二维码便可将本文分享至朋友圈。

×

用户登录

加载中...
刷新
刷新
返回文字点选验证
加载中...
刷新
切换至语音验证码
刷新
返回文字点选验证
加载中...
刷新
切换至语音验证码
刷新
返回文字点选验证
加载中...
刷新
切换至语音验证码
刷新
返回文字点选验证
加载中...
刷新
切换至语音验证码
刷新
返回文字点选验证
加载中...
刷新
切换至语音验证码
刷新
返回文字点选验证
加载中...
刷新
切换至语音验证码
刷新
返回文字点选验证
加载中...
刷新
切换至语音验证码
刷新
返回文字点选验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