尊敬的用户,您好!

网站不支持您所使用的浏览器版本(可能会出现网页变形等问题)。为了更好地展示页面效果,请您使用以下浏览器(点击图标会跳转到相关浏览器的官方网站下载页面)。

您的位置: 首页 >文化纵横>民族文化>详细内容

【民族文化】夹金山村的文化印记||黄焱

作者:黄 焱 来源:四川省地方志工作办公室 发布时间:2024-11-25 12:14:03 浏览次数:301 【字体:

夹金山村的文化印记

黄 焱

从雅安驱车前往宝兴,青衣江水一路奔流。约3小时车程,即可抵达宝兴县硗碛藏族乡夹金山村。夹金山村属硗碛藏族乡所辖4个行政村之一,位处夹金山国家森林公园核心地带,森林覆盖率超过86%,因青衣江发源地而闻名。村民95%以上为藏族人口,属我国藏民族的地方支系——嘉绒藏族。受地理位置和文化交融影响,夹金山村既保留了嘉绒藏族的传统文化,又有上九节、锅庄、天鹅抱蛋、多声部民歌、传统纺织技艺等独具特色的民俗文化。域内还蕴藏丰厚的红色文化,留存有中央红军长征翻越夹金山遗址、中央红军长征硗碛居住地旧址、红军长征翻越夹金山纪念碑等重要红色遗址遗迹。在夹金山村,你会看到四处飘着虔诚而纯洁的彩色经幡,体验独具民族风情的藏式村寨;感悟红军长征翻越第一座大雪山——夹金山时的艰难险阻,坚定革命必胜的信念信仰;聆听美丽善良藏族少女的悠扬民歌,观赏健壮耿直藏族兄弟的热烈锅庄舞……

一、藏式传统的建筑文化

走进夹金山村藏寨,一排排藏式民居星罗棋布。放眼望去,这些藏式建筑的结构式样既不同于西藏地区的木结构民居,也不同于阿坝州的片石平顶碉房,更不同于甘孜州石木结构的木雅民居,呈现出独有的风格。

(一)锅庄楼

夹金山村藏家锅庄楼是当地特色民居,属方形石木结构建筑,多为3层,也有4层布局。底楼和二楼周围是石墙,厚达两尺,墙缝用黏土填实,不仅坚固,还能保温、御寒。木格窗户内宽外窄,门口较低矮,具有碉楼特色。底楼用于关拦牲畜或堆放工具等杂物。二楼布局讲究,俗称“锅庄”房。厅堂正面设神龛供奉菩萨,后墙装有壁橱,两侧是厢房和楼梯间;顶端横梁悬挂玉米包和谷穗,象征五谷丰登;木制地板中央用石板镶成火炉,用于取暖、煎茶、煨肉食。三楼是全木结构,正面和两侧配有环形走廊,内套5—9个房间。正中较大的一间是家庭经堂,客人不能随便进出,其余作为居室和储藏室。四楼是粮、油、肉储藏室。屋顶正面由一组或多组3个三角形的拱架构成,观之如“众”字;门窗、栏杆、飘檐用红、黄、绿油漆调制粉饰,绘有奇花异草和珍禽瑞兽等图案;屋面由青瓦或特制杉板覆盖。

(二)碉楼

夹金山村碉楼修建于清乾隆平定大、小金川时期。穆坪土司王夭夭配合清军平叛,动员藏民捐金筹粮,组织匠人勘探地形,在扎角坝修建碉楼防御叛军。历时6个月,用石头泥巴砌起一个厚1.6米、长宽7米、高20多米的正方形四层碉楼。碉楼位于通往夹金山的必经之路,1935年6月中旬中央红军长征北上途经宝兴、1935年10月下旬红四方面军南下宝兴以及1936年2月下旬红四方面军撤离宝兴时,都曾在此阻击国民党川军并进行休整。碉楼现已作为夹金山村一处红色遗址,保存完好。

二、得天独厚的红色文化

从夹金山村村口到海拔4114米的夹金山垭口,不仅坐落着纪念碑,还有誓师坪、红军井及中央红军长征硗碛居住地旧址等红色遗迹遗址。行走在这条通往夹金山的必经之路上,一路都能感受到伟大的长征精神。

(一)中央红军长征硗碛居住地旧址

中央红军长征硗碛居住地旧址位于夹金山村泽根2组,该旧居是始建于清代的斗底锅庄房和逈贡锅庄房,既保存了“乱石砌墙为碉楼”的传统特色,又吸取了汉族砖木结构的优点,如城堡一般坚固牢实。1935年6月中旬,中央红军长征到达宝兴硗碛头道桥时,毛泽东、周恩来、朱德曾在这里的藏族寨楼中居住,在此全面分析当时形势,研究翻越夹金山以及红一、红四方面军会师后北上抗日方案等重大决议。停留期间,红军在这里书写了大量的标语,留下了许多革命文物,具有较高的历史文物保护价值。

(二)中央红军翻越夹金山遗址群

中央红军长征翻越夹金山遗址群中的中央红军长征翻越夹金山遗址、红军长征翻越夹金山纪念碑,都在夹金山村境内。1935年6月中旬,中央红军到达硗碛,分两路翻越长征途中的第一座大雪山——夹金山;6月12日,中央红军先头部队经筲箕窝、一直箭、五倒拐、王母寨翻越夹金山,下午与红四方面军在懋功达维会师;6月17日清晨,毛泽东、周恩来、朱德等中央领导随军委纵队翻越夹金山,当天下午抵达达维。1989年4月,宝兴县委、县政府在夹金山村喇嘛庙龙神岗修建红军长征翻越夹金山纪念碑。后因硗碛水电站建设,纪念碑被水库淹没。2006年,宝兴县委、县政府在夹金山村硗碛水库东岸重立红军长征翻越夹金山纪念碑。同年2月,红军长征翻越夹金山纪念碑被四川省委、省政府命名为“四川省爱国主义教育基地”。

三、别具特色的民俗文化

浓香飘溢的酥油茶,绚丽多彩的藏族服饰,回味无穷的藏式铜火锅……共同构筑形成了独具特色的藏乡风情。在夹金山村,好客豪爽的藏族同胞将绽放友好的微笑,真诚热情地邀请来客一同体验这里的风土民俗。

(一)上九节

天在藏族同胞心中极其神圣,万物是天地对人间的恩赐。相传每年正月初九为盘古造天之日,为表达对天的敬仰,硗碛藏家便把农历正月初九称为“上九”,并作为一个隆重的节日进行庆祝,以迎接万物萌生,庆贺去年丰收,祈愿新年吉祥。每年正月初九这天是当地一年中最热闹的时候,村民身着节日盛装,满面春风,敲锣打鼓,结伴行进。在挂满经幡的街道,舞在最前面的是龙灯、牛灯和狮灯,与色彩斑斓的嘉绒藏家服饰共同汇成一条绚丽的彩带。歌舞表演是整个庆祝活动的重要环节,其中最吸引人眼球的当属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天鹅抱蛋”:四张大方桌重叠,演员逐层翻上方桌;从晒席筒下端进入,然后从顶端簸箕出来;拿到簸箕中的红包,再将簸箕置于脚下;最后从晒席筒底端钻出,层层倒立而下。这个节目对演员的耐力和动作难度要求极高,演员通过高超的技艺、灵活的动作、惊险的表演,令观众不断爆发出热烈的掌声和喝彩声。上九节不仅可以看到精彩的表演,还能品尝到不一样的藏家美食,如烤羊肉串、烤藏香猪等。2009年,宝兴硗碛上九节被列入四川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二)锅庄舞

锅庄,当地藏语称“卓”或“果卓”,即圆圈舞,修房造屋、结婚、满月酒、节庆等都离不开锅庄。锅庄舞由德高望重的长者带头领舞领唱,众人在悦耳的歌声中翩翩起舞,舞步轻松,歌声悠悠,给人愉快的感受;随着情绪的高涨,歌声和舞步节奏逐渐加快,变得高亢、粗犷、酣畅,人们沉浸在欢乐氛围中。跳完一曲,主人便上前为每个跳舞者斟酒、敬酒、倒茶,稍歇一会,老人又开始领唱,众女跟唱,众男呼应,大家又随歌起舞……如此循环,直到翌日凌晨。硗碛的锅庄分为“嘉绒切列”和“绒巴切列”,还有一种打麦时跳的锅庄,叫做“卡热亚”,即打麦子。每年麦收后,为了充分享受收获的喜悦,他们便把打麦劳动和锅庄舞蹈动作揉在一起,创造出了“卡热亚”,使劳动充满了欢乐。

(三)硗碛多声部民歌

硗碛多声部民歌是硗碛嘉绒藏族文化传播的载体之一,2008年6月被列入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扩展名录。硗碛多声部民歌没有曲谱,人们把自己的信仰、渴望及喜怒哀乐融进了神秘而绝俗的乐声和古朴的舞蹈中,靠着一辈又一辈的心口相传而传承至今。硗碛多声部民歌以集体混声合唱为主,演唱时,男声齐唱领唱为主调,女声常以属调插入,二声部、三声部、多声部不断叠加,场面十分壮观,气势甚为磅礴。节日盛会、立房盖瓦,婚丧嫁娶、丰收打麦,这些民俗活动一同被硗碛藏民谱为多声部民歌,将硗碛藏民的智慧审美和风俗习惯,伴随绵延的歌声代代相传。硗碛多声部民歌先后在中央电视台、中国原生民歌节上展示演出,向世界唱出隐藏在大山深处的动人天籁。

(四)花腰带编织技艺

牦牛毛编织品防水、透气又保暖,适合当地气候条件,嘉绒藏族过去用的传统绑腿、腰带、衣服都是用牦牛毛编织而成。因此,这里还保留着一项重要而独特的农事活动——剪牦牛毛。每年农历四月,当地村民上山将散养在海拔4000多米的牦牛赶到一起,给它们喂盐、打预防针,然后将牛毛剪下来,制作成各种生活用品。这些用牦牛毛结合传统技艺制作的藏族服装、头帕腰带及各类文创产品,深受游客的喜爱。

行走于村落间,在蓝天白云之下,在宽阔平坦的草地上,成群牛羊悠闲吃草,四面是巍峨高山环绕,白雪山峰高低错落、绵延向远方……对于世代生活在青衣江源头的夹金山村村民来说,青山绿水都是大自然的馈赠,滋养着这里的一花一叶、一草一木。今后,夹金山村将继续传承弘扬藏乡文化、民俗文化、红色文化,让更多人了解这里美丽独特的山水风光和人文历史。

来源:四川省地方志工作办公室

作者:黄 焱(中共雅安市委党校)

配图:方志四川

来源: 四川省地方志工作办公室
终审:唐志昂
分享到:
关闭本页 【打印正文】
x

微信扫一扫:分享

Scan me!

微信里点“发现”,扫一下

二维码便可将本文分享至朋友圈。

×

用户登录

加载中...
刷新
刷新
返回文字点选验证
加载中...
刷新
切换至语音验证码
刷新
返回文字点选验证
加载中...
刷新
切换至语音验证码
刷新
返回文字点选验证
加载中...
刷新
切换至语音验证码
刷新
返回文字点选验证
加载中...
刷新
切换至语音验证码
刷新
返回文字点选验证
加载中...
刷新
切换至语音验证码
刷新
返回文字点选验证
加载中...
刷新
切换至语音验证码
刷新
返回文字点选验证
加载中...
刷新
切换至语音验证码
刷新
返回文字点选验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