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文化纵横>民族文化>详细内容

【历史文化】周安勇 ‖ 探秘荥经黑砂的前世今生(四)

作者:雅安市地方志编纂中心 来源:四川省地方志工作办公室 发布时间:2020-04-08 16:10:57 浏览次数: 【字体:

编者按

4月4日起,“四川省情网”及“方志四川”新媒体矩阵(微信公众号、人民号、澎湃号、头条号、搜狐号、企鹅号)分期推出《 探秘荥经黑砂的前世今生》,欢迎在文尾留下您的读后感言。

传承 流淌在血脉里的匠心情怀

民间艺术是 劳动者为满足自己的生产生活和审美需求而创造的物质文化财富,其精彩不在于材质、形制、名气、价钱,而在于作品能让受用者喜爱,能赏心,悦目,应手;而在于创造者与使用者之间的共鸣共创;而在于能与生产生活密切结合。

数千年的传承,必有众多的艺人为之呕心沥血,但历史并未记住他们。因为过去的荥经黑砂器皿下得了厨房,却未必上得到厅堂;那时没有奖杯,只有口碑;没有执照,只有作坊。平常人做的平常事,入不了书,列不了传,只在民国十七年版的《荥经县志·货属》载云:“沙锅(制甚朴陋,然廉价而质坚,颇销行境外。近稍知改良,无器不制,亦吾乡一利源也)。”

砂器厂一角,炉外是初胚,炉窑里是烧好的砂器(图片来自网络)

明朝的释西坡 和尚留下一首《咏砂锅》诗句:“也非江海也非潮,才得温和气便高。器小不能成大用,两三瓯水起波涛。”把荥经黑砂说得非小器的。

时至今日,多数的企业都是以家族姓氏打头,如“朱砂锅”“曾家窑”、罗氏、赵氏。在荥经县《四川省非物质文化遗产普查成果数据库》中,只记载了已故砂器烧制技艺代表性传承人代廷安,省特级民间艺人,从艺52年,制作的砂器浮雕作品被美国洛杉机收藏家收藏;洪万忠,省特级民间艺人,从艺51年。而如朱庆平、曾庆红这样的当代传承人,则只能从族谱与口传中知道自身是砂器世家。

朱庆平和严云杰均为四川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荥经砂器制作技艺的代表性传承人。朱庆平是省民间一级艺术家, 从艺38年,系朱姓砂器第八代传人之一,自幼喜欢砂器制作,代表作品有龙砂锅、花砂锅、工艺品摆件及砂器茶具、“九龙壶”“仿古香炉”“清风雅雨茶具系列”“花开富贵”。“千年古鼎”被国家女子排球队收藏。“仿吴理珍茶具”被南京市博物馆永久性收藏。严云杰,四川省民间艺术大师,四川省工艺美术行业协会常务理事。先师从代廷安,后拜四川美术学院教授马高骧为师,从事泥塑创作与荥经砂器制作研究,对荥经砂器泥料配制有新的突破,把荥经砂器从单一色发展到了多种色彩,代表作品 “泉壶”“邓通壶”“千年一吻壶”“四方壶”“汉韵壶”“长乐壶”“大龙宝玺壶”。

荥经黑砂茶壶(图片来自网络)

雅安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荥经砂器制作技艺代表性传承人曾庆红,四川省民间艺术家、四川省工艺美术大师,从艺35年,曾氏砂器第九代传人,师承代廷安。代表作品有“观音”“唢呐手”“砂器雕塑”“荷花瓶”。2007年,砂器雕塑“川剧脸谱”被加拿大华人收藏。

一技之长仅出于挣钱之需,只能是有一份养家糊口的工作,作为技艺,则要有一种精神。这种精神,能融入血液,入化为基因,成为一种习惯。如代廷安、洪万忠等,“从艺半百人生,专注做点东西,至少,对得起光阴岁月”,这就是荥经砂器传人的匠人匠心。

四川省工艺美术研究所工程师冯德安在《四川荥经砂器》一文中说,清朝时期,一县官见古城砂器与其它陶器物不同,可是胎骨又类似陶胎,便引起了他的兴趣。他找了一家手艺较好的匠人专门为其制造,并把他从外地带来的陶瓷器物要其仿制,当这家匠人用当地泥土为其制出一批黑中发亮的砂器产品时,受到高度赞扬,令其再造。开始时,这家匠人为了得到更多的奖赏很守秘密,然而终被同行发现,并把他仿制的图样描绘出来,四处张贴,于是大家也就仿着图样造将起来,有的甚至超越了原有的水平。“发展至今,荥经砂器不仅是一般实用品,也是四川工艺美术产品之一。它不仅能做成简单的器物,还能在粗犷、朴实的器物上点缀一些花草、虫鱼,使具有悠久历史的荥经砂器显得更加美观、大方,充分地显示了它除了吸取其它陶瓷造型优点外,还可根据本地土质原料之特性来取型造物。”

《孙明经西康手记》载,1939年8月10日下午,先生曾到“古城访问砂锅”,并提出四项改良点:(1)用水力磨土;(2)用水力吹风;(3)窑改大,上盖屋;(4)土灰筛细,现粗用竹筐,细用寸20-30,筛箩寸50。从现状看,除了水力的利用没有实现,窑改大,上盖屋,用料细化还是实现了的。这是有资料可查的荥经砂器的又一次改良。

收藏爱好者李毅威先生,曾淘得一尊荥经砂器制作的药师佛造像,高5厘米,头部损坏,属清朝时期的作品,这与冯德安先生所述吻合。据他介绍,此像为烈太乡小古城一农民犁地时所拾,共两尊,一尊已不知去向。

民国版《荥经县志》中记载,民国时期,古城坪有砂锅烧制窑13座,曾由县实业所选送产品到四川省政府评比,获奖牌3枚。官府每月派人征官货,按户征收砂锅2件。当时,主要产品有敞口砂锅,坦砂锅,甑饭砂锅,烘锅、水缸、炉具、药罐等。这些都是荥经砂器一直以来的传统产品。这些产品,主要通过一些专门做砂锅生意的背客们来完成销售。每当开窑的时候,老板就要通知背客们承运。有公路后,荥经人制造了“鸡公车”、“驼儿车”出行。砂锅就这样肩挑、手推地远销到了成都、重庆,甚至达西藏、云南,仍至更远的地方。

建国后,荥经砂锅产品种类日渐增多,主要有节煤炉、蜂窝煤炉,火锅、茶壶茶具、电炉盘、花盆、禽畜食槽等40多个品种,100多个规格。

1958年4月,县公交部门将古城村20多个砂锅生产户组成“荥经地方国营砂锅厂”,1962年调整为集体所有制企业,改名为砂锅生产合作社,1981年改为“荥经县工艺砂器厂”,隶属二轻工业系统,“荥经砂器” 的概念始见。改进了生产工艺和设备,把臼窝拌料改为牛拉辗子,1970年代又换成了粉碎机,这大概是荥经砂器数千年来最大的一次技术改良。这个期间,荥经砂器得到了前所未有的发展。为此,峨眉电影制片厂还来拍摄了专题片——“荥经砂器”。这在当时引起了不小轰动,技师们不断做产品,参加各种展会,并屡屡获奖。代延安的作品,曾走进人民大会堂、中南海,甚至美国费城,使荥经砂器的知明度不断提升,引起国内外陶艺界的关注。

(未完待续)

上期回顾

来源:四川省地方志工作办公室

作者:周安勇(四川省 荥经县)

供稿:雅安市地方志编纂中心

来源: 四川省地方志工作办公室
终审:张亚
分享到:
关闭本页 【打印正文】
×

用户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