尊敬的用户,您好!

网站不支持您所使用的浏览器版本(可能会出现网页变形等问题)。为了更好地展示页面效果,请您使用以下浏览器(点击图标会跳转到相关浏览器的官方网站下载页面)。

您的位置: 首页 >文化纵横>民族文化>详细内容

羌族石刻:传统农耕文化的资源库

作者:邓也 来源:20210607四川日报 发布时间:2021-06-07 09:48:31 浏览次数:739 【字体:

●梳理羌族石刻中的文化信息,可以发现,这些传统或者说是约定俗成,代代相传,已经融合进了当地人的生产生活习惯中,其中延续的文明乡风、良好家风、淳朴民风,改善了农民的精神风貌,提高了乡村社会文明程度

●我们处在一个开放多元的文化格局中,为各民族之间相互学习提供了广阔舞台,也带来了经济生活的混融和风俗文化的认同,从传统文献、民族文献中挖掘、整理文化信息,可以更好地为社会服务

□四川日报全媒体记者 邓也

记者:羌族石刻对当地乡村建设有什么现实意义?曾晓梅:羌族石刻主要分布在乡村,其铭文承载着丰富的文化信息。梳理其中的文化信息,可以发现,这些传统或者说是约定俗成,代代相传,已经融合进了当地人的生产生活习惯中,其中延续的文明乡风、良好家风、淳朴民风,改善了农民的精神风貌,提高了乡村社会文明程度。推动乡村文化振兴,加强农村思想道德建设和公共文化建设,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深入挖掘优秀传统农耕文化蕴含的思想观念、人文精神、道德规范,而碑文从某方面来说,相当于是当地一个传统农耕文化的资源库。

以清代羌族石刻为例,根据内容和文体,可分为文告碑、规约碑、契约碑、纪灾碑、道路交通碑、界碑、族谱碑等。茂县《牟托巡检司碑》、汶川《小寺寨封山护林碑》、理县《婚俗禁令碑》等,记录各种土规、乡规民约,涉及治安、生产、征粮、纳税、婚丧、神事、山场分界、封山护林、羌民纠纷等社会生产生活的方方面面。

其中,神树崇拜、封山护林,是羌族朴素的生态环境思想体现。羌区每片神树林中供奉象征诸神的白石,林内不准放牧、积肥、随意砍伐。如茂县道光《牛家山玉皇庙碑》记录树木被毁、村寨各户家道不顺、合族上庙立誓保护山林一事。光绪间,村民再立《牛家山护林碑》,守护神树林。林木茂盛,减少了陡峭高山峡谷的水土流失,山寨和村民得以平安,人畜兴旺,人与自然达成和谐、良性循环,也增强了羌族人民保护林木资源的积极性,由此产生、形成了相应的保护性习惯法规,为羌族普遍遵守。这种保护生态环境的思想意识、行动实践,与《遍请山神》《朝山》《祭神林》等羌族释比经典所传颂的宗教信仰一脉相承,代代相传。

记者:石刻研究中经常提到民族融合,请问怎样理解民族共融与共容?

曾晓梅:岷江上游羌藏汉小聚居大杂居,有着共同的政治经济生产生活,必然出现民族融合,带来风俗习惯的相互影响和变化。特别是明末清初改土归流,对藏羌推行与汉族相同的政治、经济、社会制度,如征收赋税、编查户口、兴办学校、实行科举等,有助于消除民族歧视,促进各民族团结和融合。民国《汶川县志·风土》所称的“合番夷为一家,联中外为一体”,既是社会理想,也是社会发展的趋势。

羌族受汉文化影响,汉官在境内修建学宫、文昌祠等,大兴礼仪之风。最早可追溯到唐代。明清官员积极兴学办校,有力地促进羌区儒学教育的发展。当然,古代羌族教育资源是不平衡的,不然就不会有《非土著人民不得应试章程碑》(汶川),整治外籍人员冒籍应考之事。

近现代羌族家里一般供有“天地君亲师”神位,左右上角则分别写始祖神、山神、寨神、祖先名讳,并有释比作法。羌寨里既有羌族释比,也有道士、喇嘛。靠近藏族的羌区,如小黑水、小姓沟地区的羌族信奉喇嘛教,有“龙潭寺”。而信奉喇嘛教的嘉绒藏族,也如羌族一样普遍敬奉白石神,供白石于屋顶小塔上、敬奉山神。羌族民间至今流传着端公和道士、端公和喇嘛斗法的传说,其实就是道教、喇嘛教传入羌区后与羌族原始宗教信仰之间曾发生过激烈的摩擦、碰撞的事实,以及藏羌汉多元文化共融和谐发展的现实,即你中有我,我中有你。

我们处在一个开放多元的文化格局中,为各民族之间相互学习提供了广阔舞台,也带来了经济生活的混融和风俗文化的认同,从传统文献、民族文献中挖掘、整理文化信息,可以更好地为社会服务。

记者:羌族石刻很多材料都是其他文献所没有记载的,有一部分是您亲手捶拓,是对调查和保护文物、保存民族文化遗产做的实事。

曾晓梅:羌族石刻的完成,得益于前人对历代石刻的搜集、著录、整理与研究,特别是马长寿《碑铭所见前秦至隋初的关中部族》、毛远明《汉魏六朝碑刻校注》、吴钢《隋唐五代墓志汇编》等成果的采撷、利用尤多。各级文物工作者,也做了大量工作。如上世纪八十年代,汶川县文化馆汪友伦先生收集境内石刻,捶拓的拓片至今还收藏在汶川县文博馆。项目组成员阿坝州文管所所长陈学志研究员长期从事文博工作,对阿坝州石刻如数家珍。四川省图书馆前副馆长王嘉陵、巴蜀书社前首席编辑施维先生倾力筹划出版。羌族石刻就是靠这样一批批熟悉、热爱民族文化的专家学者、文化基层工作者才得以保存。

我们在岷江、涪江上游实地访碑,确实发现了一些新材料。如明正德十六年(1521)《重修坝州堡碑》,碑文反映了明末威州在董卜韩胡宣慰司、杂谷安抚司的侵夺下,州治三次迁徙的史实。理县水塘村上组的乾隆五十三年(1788)《水塘杨氏家谱碑》,记录六代杨氏羌族,除两代九人是杨姓外,其余的是羌族题名。该碑有助于我们解读汶川《龙溪火坟碑》《刘氏百代兴隆碑》的羌族题名,从而重新认识、发现、研究羌族房名改汉姓的原则、规律等。光绪二十二年(1896)《永定章程碑》收藏在三龙乡文化站长王国亨先生家中,碑文体现了羌村习惯法中公众共同参与、秉公执法的民主意识和执法程序,成为研究清末羌族法规真实可靠的材料,有较高的史料价值。

羌族石刻从它诞生之日起,始终就在那里,静静等待我们去发现、去重新认识和研究。我们只是对调查和保护文物、保存民族文化遗产做了一点微不足道的实事。

来源: 20210607四川日报
终审:张亚
分享到:
关闭本页 【打印正文】
x

微信扫一扫:分享

Scan me!

微信里点“发现”,扫一下

二维码便可将本文分享至朋友圈。

×

用户登录

加载中...
刷新
刷新
返回文字点选验证
加载中...
刷新
切换至语音验证码
刷新
返回文字点选验证
加载中...
刷新
切换至语音验证码
刷新
返回文字点选验证
加载中...
刷新
切换至语音验证码
刷新
返回文字点选验证
加载中...
刷新
切换至语音验证码
刷新
返回文字点选验证
加载中...
刷新
切换至语音验证码
刷新
返回文字点选验证
加载中...
刷新
切换至语音验证码
刷新
返回文字点选验证
加载中...
刷新
切换至语音验证码
刷新
返回文字点选验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