尊敬的用户,您好!

网站不支持您所使用的浏览器版本(可能会出现网页变形等问题)。为了更好地展示页面效果,请您使用以下浏览器(点击图标会跳转到相关浏览器的官方网站下载页面)。

您的位置: 首页 >文化纵横>民族文化>详细内容

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 ——儒家经典铸就中华民族的入世精神

作者:舒大刚 邱雪来 来源:20210705四川日报 发布时间:2021-07-05 10:13:37 浏览次数:2316 【字体:

儒家经典知多少?

四经:在春秋初(孔子之前)只有四部,包括《诗》《书》《礼》《乐》四经

六经:至春秋末年孔子集历史文献之大成,“论次《诗》《书》,修起《礼》《乐》”,“序《易》传”,“修《春秋》”,完成了《诗》《书》《礼》《乐》《易》《春秋》体系,而后形成中华民族永世不绝、亘古不易的六经

后来经典逐渐有所增减或阐释,形成——

七经:《诗》《书》《礼》《易》《春秋》《论语》《孝经》

九经:《诗》《书》《易》加《周礼》《仪礼》《礼记》《春秋左传》《公羊传》《谷梁传》

十三经:“九经”加《论语》《孝经》《孟子》《尔雅》

四书五经:“四书”为《大学》《中庸》《论语》《孟子》;“五经”为《易》《书》《诗》《礼记》《春秋左传》

经典是历史的根、文化的源、民族的魂,是人们生产生活、再造文明的精神食粮和心灵家园。认识经典的存在和价值,研习和传承好文化经典,是一个民族实现文化自信和文化自强的重要途径。儒家经典作为中华文化的重要载体,其中包含着中华民族认识宇宙、社会、人生的许多成果。今天,我们提倡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从事文化建设,向文化强国迈进,首先就是要从品味经典的积极入世精神入手,从这些在历史上长期流传的文化经典中,汲取前知上世、近修现世、下传后世的智慧。

□舒大刚 邱雪来

儒家经典“以史为教”积极入世

●儒家经典能成为奠定民族习性、规范文化特征的强大精神力量,不仅与经典本身的内涵和价值分不开,也因着儒家思想高扬“积极入世”的实践精神

“经”是织布车上的纵线(或编联竹简的丝绳),“典”像竹编简册尊撂在案头上,“经典”则有经过整理而后形成的完备系统的要籍之意。儒家经典,在孔子之前只有四部,包括《诗》《书》《礼》《乐》四经,《左传》载“说《礼》《乐》而敦《诗》《书》”;《王制》讲“乐正崇四术,立四教,顺先王《诗》《书》《礼》《乐》以造士”;《管子》称“泽其四经”,都是春秋初以前经典的真实情况。至春秋末年孔子集历史文献之大成,“论次《诗》《书》,修起《礼》《乐》”,“序《易》传”,“修《春秋》”,完成了《诗》《书》《礼》《乐》《易》《春秋》体系,而后形成中华民族永世不绝、亘古不朽的六经。后来经典逐渐有所增减或阐释,形成七经(《诗》《书》《礼》《易》《春秋》《论语》《孝经》)、九经(《诗》《书》《易》加《周礼》《仪礼》《礼记》《春秋左传》《公羊传》《谷梁传》)和十三经(“九经”加《论语》《孝经》《孟子》《尔雅》)或者四书五经,“四书”为《大学》《中庸》《论语》《孟子》,“五经”为《易》《书》《诗》《礼记》《春秋左传》。

自孔子弟子散游四方,友教诸侯,为王者师,而后六经得到广泛传播、民众智慧大为开启,于是形成诸子游说、百家争鸣的局面。自文翁于西汉景帝末年在蜀郡开设学宫、实施七经教化,以经术通明者为官吏,而后开启“以文化人”“以文选吏”的新时代;自汉武帝“罢黜百家,表章六经”,而后经学成为全民教化,经典遂成为觉世牖民、移风易俗、塑造人格、影响政治,进而奠定民族习性、规范文化特征的强大精神力量。

儒家经典在历史上之所以能起到这些作用,不仅与经典本身的内涵和价值分不开,也因着儒家思想高扬“积极入世”的实践精神。

首先,经典是历史文献,是后世考知历史的主要依据。与其他宗教经典多为教主口说开示的性质不一样,儒家经典是历史文献的结集和先贤智慧的结晶。孔子说:“我欲载之空言,不如见之于行事之深切著明也。”说明儒家六经并非只是圣心独运的空言垂教,而是依据“旧法世传之史”整理而成的“以史为教”的经典。《尚书》是尧舜夏商周文诰的汇编,《诗经》是商周朝野诗歌总集,《礼经》是三代文明制度的积淀,《乐经》是尧舜以来音乐教化集成,《易经》是伏羲以来圣贤记录已知、推导未知的经验总结,《春秋》中虽有孔子寄托的“王道”(或“王心”),但是“其事则齐桓晋文,其文则史”,故《庄子·天运》写道:“夫六经,先王之陈迹也。”如此看来,我们要讲明尧、舜、夏、商、周以及上古历史,明确古代思想学术的渊源,主要靠的就是六经,后儒所谓“六经皆史”,从这个意义上说,这是历史事实,也是先秦以来儒者的共识。《庄子》说:“《诗》以道志,《书》以道事,《礼》以道行,《乐》以道和,《易》以道阴阳,《春秋》以道名分。”六经正是以史为教,以先王经验为说,以文诰、诗歌、历史、哲学、礼仪,甚至占筮等多种形式来进行教化的宝典。故前此之历史赖之以存,后此之智慧由是而启。习近平总书记说,如果没有中华五千年文明,哪里有什么中国特色?同理,如果没有儒家经典,哪里有持续不断辉煌灿烂的中华文明?

孔子以积极入世之心,将儒家经典修订成为讲明道理的主要载体。六经虽皆“旧史”,但也是先民关于天地万物和人伦社会的经验总结,其中蕴含有“先王之道”“成败之迹”,特别是经过孔子“论次”和“笔削”“阐释”后,其中的“仁义”思想和“德义”精神得到充分凸显,“经”就成了载“道”之书,也成了问“道”之津。按汉儒的观点,六经是圣人认识“道”的记录,包括天地之位、日月之行、阴阳之变,四时之运、五行之德等自然之道,也包括行政区划、君臣职守、声律历法和古今成败等王者之治。六经就是天道、地道和人道的总汇。《汉书·儒林传序》也说:“古之儒者,博学乎六艺之文。六学者,王教之典籍,先圣所以明天道、正人伦、致至治之成法也。”六经成了人们学习文化知识,实现个性修养,关心社会治理的重要教材。

由于儒家“助人君顺阴阳,明教化”社会功能的自我觉醒,儒家经典还成为历代儒生、儒吏甚至开明君主实施教化的主要手段。孔子主“性相近,习相远”,孟子主“性本善”,荀子主“人性恶”,但都主张推行社会教化、实现移风易俗,而“礼乐政刑”与经典教育则是必由之路。无论孔子出于“学道易使”“闲邪存诚”的考虑,或是孟子出于恢复“四端”以致“良知”的诱导,或是荀子出于“化性起伪”的礼乐防设,儒家各派都不否认六经教化的作用。荀子所谓“始乎诵经,终乎读礼”,最后成为圣人的教育模式,仍为儒家各派所共同遵守。自从儒家经典明确提出“建国君民,教学为先”,“联师儒”(师以贤得民,儒以道得民)以后,开明的统治者也时常提倡庠序之教,化民成俗。汉人说理重视五行(金木水火土),因为五行为事物之本、万化之源;汉人言治重视五常(仁义礼智信),因为五常为人性之本、教化之基。六经也正好具有对五行之理和五常之教的揭示与促成功能。《汉书·艺文志序》说:“六艺之文,《乐》以和神,仁之表也;《诗》以正言,义之用也;《礼》以明体,明者著见,故无训也;《书》以广听,知之术也;《春秋》以断事,信之符也。五者,盖五常之道,相须而备,而《易》为之原。”《乐经》民神同乐效果,体现了“仁”的精神;《诗经》提倡准确表达感情,体现了“义”的原则;《礼经》讲明行为规范,体现了礼制文明;《书经》的博古通今,体现了“知”的精神;《春秋》善于评断事理,体现了“信”的精神。六经是与“五行”(或“五常”)原则互相匹配的,从知识到人格,从形下到形上,进而实现了儒家经典教化的最高境界——通神达道。汉武帝“表章六经”,更进一步推动了儒学入世经世的理想变为现实,同时也迎来了中华文化第一个高峰时代的到来。

历史上,秦汉的大统一得益于《春秋》“大一统”思想,“书同文,车同轨”来自于《中庸》的启示,两汉经学、历代史学得益于对儒家经典的研习和模仿,历代礼仪等制度建设受启于儒家《礼经》的典范,中华诗国得益于《诗经》教化,宋明理学得益于“四书”的讲明,中华孝悌忠信等道德伦理得益于《孝经》的垂范,中国哲学的阴阳、五行、三才、时中、常变、经权等观念,得益于《周易》《尚书》的启迪,似此之类,不一而足。从思想学术讲,中国是一个经学的国度;从社会治理讲,中国是一个文治(“以经术文饰吏事”)的国度。我们无论是研究历史、文化、文字、语言、思想、学术,还是讲明道德、伦理、政治、经济等,都离不开对儒家经典入世精神的细心品味。

充分发掘儒家经典的当代价值

●阅读儒家经典的过程,就是文化自觉过程;读懂儒家经典,就会增强文化自信;宣传好儒家经典,让儒学积极入世精神深入人心

从现实的需要来看,儒家经典也是新时代文化传承和文化建设的重要依据。2017年,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联合发布《关于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具体谋划和定义了新时代传承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意义、任务和途径,其中“主要内容”明确划定“核心思想理念”“中华传统美德”和“中华人文精神”三个方面,还具体提炼了各方面的优秀内容,其所设定都是古今辉映与经相通的,如“修齐治平”出自《大学》;“尊时守位”“知常达变”“开物成务”“革故鼎新”“与时俱进”出自《周易》;“脚踏实地”虽是俗语,但宋儒李过注《周易》履卦九二“履道坦坦”即“所谓脚踏实地也”,可见也是《易》义之一。“实事求是”出自《汉书》;“惠民利民、安民富民”出自《左传》;“道法自然”出自《老子》;“天人合一”正式见于张载《正蒙》,但张氏明确说是“《易》所谓‘不遗’‘不流’‘不过’者也。”至于“讲仁爱”明见于《论语》“仁者爱人”;“重民本”出自《尚书》“民为邦本,本固邦宁”;“守诚信”本于《论语》《中庸》;“崇正义”取自《论语》;“尚和合”出于《周易》《国语》;“求大同”正见《礼运》。还有“天下兴亡、匹夫有责”是梁启超对顾炎武《日知录·正始》的提炼。“精忠报国”(又作“尽忠报国”),见于《周书·颜之仪传》《宋史·岳飞传》;“振兴中华”见于清儒郑观应《盛世危言新编》及孙中山《兴中会章程》;“崇德”(又作“据德”)出于《国语》《论语》;“向善”见于《亢仓子》;“见贤思齐”见《论语》;“孝悌忠信”见《孟子》;“礼义廉耻”见《管子》;“自强不息”见《周易》;“敬业乐群”见《礼记·学记》;“扶危济困”意蕴见于《尚书》《论语》;“见义勇为”见于《论语》;“孝老爱亲”见于《孝经》;“求同存异”见于《左传》《晏子春秋》的“和同”之辨;“和而不同”见于《论语》;“文以载道”是韩愈等人提出的创作理念;“以文化人”化用《周易》“人文化成”;“形神兼备、情景交融”是王维、苏轼等人的艺术造诣;“俭约自守”意蕴取于《周易》;“中和泰和”亦是《周易》。

举凡《意见》提出的30余条值得传承发展的基本内涵,都是从经典及古文献中提炼出来的,其中除个别(“道法自然”等)见诸子史文献外,其余绝大多数出于儒家经典,其中又以《周易》《左传》《论语》《孟子》等文献最多。由此可见,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诸多精髓,其实就在经典(特别是儒家经典)之中;传承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就应当从传承儒家经典入手,而儒家经典之所以跨越二千五百余年后仍然具有如此重要的价值,是与其人民本位、积极入世的精神分不开的。儒家经典中所倡导的积极入世的价值观,其实是一套提升个人修养,构建和谐社会的全备理论。正如《大学》中所记:“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平天下”。很显然,在儒家思想中,个人修养的提升和修行是为了齐家。只有当一个人具备了良好的品德和思想道德修养,才能建设好自己的家庭,拥有健康幸福的家庭生活。进而,才会具备治理国家的能力和胆识。值得注意的是,修身的核心在心正。心正是身修、家齐、国治的根基。从孔子提倡仁智勇君子人格,孟子的仁义礼智四端修养,到宋明时代的正心诚意的天理、人欲之辨,无不体现了儒家关心现实、重视修身、社会治理等积极入世精神。

儒家经典在漫长传承的历史长河中,以其人本入世风格,培植了中华历史之根、思想之源、信仰之魂。作为特定民族和国家的历史承载、文化典型,具有源头活水、精神家园的价值,体现了信仰体系和价值标准,是知识和道德的统一,教育和教化的结合。我们提倡文化自信,这些儒家经典记忆是应该被唤醒的,尤其是它们积极的现实意义和传承价值更应该得到充分的重视。我们今天复兴传统文化,加强传统文化教育,一定要从学习儒家经典入手。让儒家经典走进课堂,让儒家经典融入国家教育体系。因为阅读儒家经典的过程,就是文化自觉过程;读懂儒家经典,就会增强文化自信;宣传好儒家经典,让儒学积极入世精神深入人心;传承发展儒家经典,就可以将中华民族生生不息、自强不息等精髓发扬光大。

(作者分别系四川大学中华文化研究院执行院长、院长助理)

来源: 20210705四川日报
终审:张亚
分享到:
关闭本页 【打印正文】
x

微信扫一扫:分享

Scan me!

微信里点“发现”,扫一下

二维码便可将本文分享至朋友圈。

×

用户登录

加载中...
刷新
刷新
返回文字点选验证
加载中...
刷新
切换至语音验证码
刷新
返回文字点选验证
加载中...
刷新
切换至语音验证码
刷新
返回文字点选验证
加载中...
刷新
切换至语音验证码
刷新
返回文字点选验证
加载中...
刷新
切换至语音验证码
刷新
返回文字点选验证
加载中...
刷新
切换至语音验证码
刷新
返回文字点选验证
加载中...
刷新
切换至语音验证码
刷新
返回文字点选验证
加载中...
刷新
切换至语音验证码
刷新
返回文字点选验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