尊敬的用户,您好!

网站不支持您所使用的浏览器版本(可能会出现网页变形等问题)。为了更好地展示页面效果,请您使用以下浏览器(点击图标会跳转到相关浏览器的官方网站下载页面)。

您的位置: 首页 >文化纵横>民族文化>详细内容

【民族文化】珙县苗族蜡染文化初探

来源:四川省地方志工作办公室 发布时间:2022-05-13 17:40:54 浏览次数:2031 【字体:

本文载《巴蜀史志》2022年第2 期

珙县苗族蜡染文化初探

珙县地方志办公室

苗族是珙县的主要少数民族,人口逾3万人,是一个勤劳、勇敢、善良、爱美的民族。清乾隆《珙县志》载,苗族“避居山巅谷底,编茅而住,缀布而衣,播谷而食,汲水而饮”。他们在大自然的怀抱里繁衍生息,创造了独特而灿烂的传统文化,苗族蜡染正是其中跨越千年传承至今的传统手工技艺之一。

2008年,珙县罗渡苗族乡被国家文化部命名为“中国民间文化艺术之乡”。2010年,珙县苗族蜡染技艺被国务院公布为“全国第三批非物质文化遗产”。

渊源|

一幅完美的历史画卷

蜡染,古称蜡缬,与绞缬(扎染)、芙缬(镂空印花)并称为我国古代三大印花技艺,是中华民族古老的民间传统印染工艺之一;据史载,秦汉间始有,曾盛行于隋唐时期。宋代苗族点蜡幔是久负盛名的蜡染制品,它虽无缘系于缠金绕翠的贵妇身,却与汉时的霓裳羽衣、唐时的丝帛锦绣、明清的绫罗绸缎争过风光。关于蜡染的发源地,陈维稷主编的《中国纺织科学技术史》以史料记载和发掘出土的精美蜡染实物为据,认为蜡染起源于中国西南少数民族地区,时间可追溯至秦汉之际。蜡染在苗族地区普遍流行,由于苗族不同支系居住地域不同,语言差异使对蜡染的称呼不一,珙县称蜡染为“丈宙”。《珙县志》记载:罗渡苗民取蜡熔而绘于布,染后煮布洗蜡,成蜡染裙。人们常将蜡染成品做衣饰、百褶裙、围腰、卧单、枕巾、帐沿、门帘、包单、蚊帐等,在婚丧嫁娶、节日庆典等活动中,蜡染服饰是不可缺少的标配,对蜡染的崇尚千年不改,已成为苗族同胞生活中不可缺少的民间手工技艺。

蜡染技艺源远流长。有关珙县苗族蜡染的来源,版本有多种。传说古时有个苗家姑娘,因无嫁衣而茶饭不思,梦入蝶舞蜂忙的百花园中,衣裙沾满蜂液,经百花仙姑指点,放入家中蓝靛渍染,再入沸水漂洗浮色,呈现出蓝白花纹,可制作成最美丽的嫁衣。自此,蜡花一开不败,流传千年不衰。珙县苗族古歌中也有动人的传唱。歌词提到蜡染的发明者是苗族姑娘月爽,她不但缝制了撑天伞,还发明了蜡染。据《珙县志》记载,珙县苗族“短衣紧系、彩裙束腰,细裂白布裹腿,粗与盌等,盖以此为美”。虽说未见到蜡染的具体描述,但其记载的彩裙定与如今的蜡染裙无异。值得参考的是清乾隆《叙永永宁厅县合志》记载苗族“腰系百褶裙,法以蜡绘布,染后去蜡,制成蜡染布”,这是有关川南苗族蜡染较为全面的记述。珙县、叙永、古蔺属川南地区,与苗族文化同出一源,民情风俗略近,所述工艺与珙县苗族蜡染亦相符,是可信的重要参考依据。由于历史上对蜡染艺术鲜有地方典籍碑传,加之蜡染制作者没有留下姓名,更无这些民间艺人的名录可寻,故使珙县苗族蜡染的源流无文字可考。对苗族蜡染的研究,只能倚重于口传资料与现存实物,做历史与现实的探讨。

蜡绘技艺

调查研究从未停止。珙县苗族蜡染主要集中在珙县南部山区的洛表镇、王家镇、洛亥镇、曹营镇、罗渡苗族乡、观斗苗族乡等苗族聚居地,其中以罗渡苗族乡王武寨为核心区。20世纪初期,美国著名学者David Crockett Graham(中文名葛维汉)曾先后4次到珙县王武寨实地考察并收集蜡染制品,却未见文字记述,未引起世人瞩目。20世纪70年代末,珙县文化馆原副馆长黄富美开始对珙县苗族蜡染开展调查、搜集、整理工作,对蜡染的源流、艺术特色、文化背景做了较全面的探索,继而把珙县苗族蜡染推上了四川省首届民间美术展的展台。1994年11月,曾水向收集编著的《四川苗族蜡染》一书中,收录珙县苗族蜡染图案138幅,弥补了珙县苗族蜡染无集成的空白。2019年12月,贵州出版集团、贵州民族出版社出版的《四川珙县苗族蜡染图谱》,较为全面地呈现了珙县苗族蜡染图纹的样式类型、寓意、采集地点、衣物原型等,具有明显的地域性、代表性。2020年10月,张莉编著的《图解川南非物质文化遗产:珙县苗族蜡染》,对珙县苗族蜡染的历史与现状、蜡染纹样等进行详细介绍。

工艺 |

一门刀尖上的精湛艺术

珙县苗族蜡染,在四川苗族蜡染中独树一帜。其色调丰富,层次分明,构图丰满,造型生动,既朴实又艳丽。图案或重于写实,或重于写意,点线结合、疏密相间,既夸张又富有人情味。色彩以蓝白为主,偶有红、绿搭配,有的还点缀少量彩绣,清新如淡云蓝空的互托,明快如高山流水的旋律,古朴中包含粗犷,简略中蕴藏典雅,具有鲜明的民族风格。蜡染布料多以麻、棉土布为主,染料是蓝靛——蓝靛叶发酵而成的天然染料,以蜂蜡为主要染剂。即用铜刀蘸熔蜡绘画于布,入靛渍染,沸水去蜡,花纹如绘。这种以刀代笔的做法,形成蜡染的特有表现形式,人们称之为“刀尖上的艺术”。

制作方法考究。珙县苗族蜡染历来无专门作坊,以家庭个体为主,蜡染技艺自然传承。苗族蜡染工艺流程分为调蜡、碾布、绘图、渍染、蒸煮、漂洗等多个步骤。其中,绘图是最具创造力的一步,不仅需要精湛的手艺,更需要丰富的想象力。蜡绘一般无需样稿,图纹历代相传,或时有创变,以一双巧手让灵花显于腕底,鸟虫攀上布端,表达自己的内心感受。看似简单的操作,实际上使用蜡刀绘制图案并不简单,单是保持蜡迹的均匀,就十分吃力,更不用说那些更为精细繁复的图案。心灵手巧的苗族女性,正是用这把弯弯的蜡刀,一笔一画将心中最美的画卷变成身上的服装,制作出一件件精美的手工艺品。传统蜡染从植棉纺线织布,到用马蓝发酵制作蓝靛,再到画蜡的颜料蜂蜡,都是大自然的产物,是苗族人民和自然相伴积累的智慧。春去秋来,蜡染就这样依托大山的背景,在一张张古老的桌案上孕育,在一口口染缸中诞生,在滚烫的火舌中成熟,在一块块土布上成就创造的艺术。

蜡刀

设计风格多样。珙县苗族蜡绘可分为3类,即线型、点线面结合型、彩色复合型。线型是蜡染的主要造型方法,具有虚拟性、指代性、装饰性以及主观表达的功能。蜡绘线条粗细兼用,使用不同类型蜡刀得到的线形各异。蜡绘通过线的展开与伸延、线的疏密组织,使图纹具有鲜活的生命力,韵律富有节奏感。点线面结合型是蜡绘的综合性表现方式,是蜡绘造型最基本的方法。连点成线,积点成面,或以点连线,或以点线构面,使点、线、面循序渐进地转化,让黑色集中、灰色成片,构成蜡染的黑白灰色调,使画面更趋于丰富、和谐、稳定。彩色复合型,是色彩在蓝色基调上的补充与繁化。其表现方法主要是在染好的成品上,施以挑花、绣花、补花,红、黄、绿均可。这种彩色绘于衣、染于裳,是苗族色彩观念的体现,层次丰富,色彩艳丽而朴实,更具立体感和艺术感。

蜡刀制图

构图方式灵活。珙县苗族蜡染构图主要分为中心式、对称式、散落式、连续式4种。中心式构图,主题居中突出,其余图纹围绕主题而变化。由于这类构图主要表现在蜡染的手巾、包单、背扇上,因而以方形、圆形居多。为满足造型需要,方中寓圆,圆中寓方,方圆复合,或图纹平移错位,无论怎样变化,主题中心位置不变。对称式构图,强调图纹组合的对称性、对等性、秩序性,求得构图的均衡与稳定,着重于图纹四面八方的对角线,故以米字形、十字形、太极形构图较多。此外,镜面对称、左右对称、平移复合对称、绕轴旋转对称等手法也经常变换使用。散落式构图,是一种分解组合的构图方式。这种构图比较自由,不拘于构图的主题,形散意不散,将不同图纹元素围绕一个中心进行统一组合,强调视觉的总体效果。连续式构图,是一种长卷式的构图,展现民族特色,图纹可重复延伸,但互不遮掩。一条长达丈余的百褶裙上,几根平行线条就能连接起点到终点。这种反复的节律变化,延长了审美的时间过程,使画面如富有韵律变化的音乐节奏。

图案内容丰富。珙县苗族蜡染的构图不但受其平面形式的制约,也受其自身文化的制约,使它的造型呈现程式化、固定化特征。有些图纹不可随意改变,其位置也不可随意挪动,苗族的蜡染裙就是一例。珙县苗族蜡染百褶裙基本格局长久不变。第一根白色横带代表祖先居住的浑水河(黄河),第二根白色横带表示他们生活过的长江,双重齿状图纹表示高山,菱形图纹则表示大西南。百褶裙的图纹格局深含着这个民族悲壮的迁徙、流动经历,以及怀念故土的情怀。这种固定模式,是苗族同胞心理和社会约定俗成的图饰法则,一旦离开这种定式,就失去了它的价值认同。珙县苗族蜡染的构图还打破自然视觉的局限性,突出图纹的完整性、装饰性,求得构图的和谐性。大到图纹的组合篇章,小到图纹的个体构成,求全(完整性)、求满(丰富性)、求美(装饰性)、求和谐(统一性),都体现了珙县苗族蜡染的这一构图法则。

图纹|

一个民族的时代烙印

图纹是一种艺术的表现形式,是构成蜡染艺术的独立单位。每个图纹都有其深刻含义,它不只是不眠之夜的辛劳之作,更浓缩了苗族人民的情感和生命的力量。其中有他们的欢乐与痛苦、理想与希望,表达的是对生活的热爱、对自由的追求、对生命的尊敬、对吉祥的祈盼。图纹一旦与衣物结合,就突破衣物原有的价值束缚,被赋予蓬勃的生命力,成为他们社会生活的一部分。珙县苗族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形成了以满为美、以全为美、以富贵吉祥为美的审美习惯,并把这种标准灌输到生活的每个细节。衣饰的繁复、纹饰的密集成为美的范式。清乾隆《珙县志》记载,珙县“苗族居于万山中,其地幽,其路险,密迩蛮域,其地少,其民乏”。封闭的自然环境、落后的农耕经济以及社会生活的诸多因素形成他们的审美基础。反映在蜡染图纹中,其创意总被赋予人性化精神,螺旋纹、山纹、动物纹、植物纹、纺车纹等各式纹样,不仅反映山地文化特征,也折射出民族的审美心理。

蜡染培训

呈现神秘性。珙县苗族有尚巫信鬼习俗。民国《珙县志》记载:“有苗巫自言能驱鬼物,煅铧而履,火釜而冠,其术颇幻。”巫傩文化信奉万物有灵观念,衣饰成为人与神的连接媒介。蜡染中的太阳纹、阴阳五行纹、蝶纹就具有图腾式的宗教意象,赋予苗族蜡染图纹的神秘色彩。这些图纹完全抽象化,成为一种隐语式的文化符号。苗族的古老传说也认为,是苗族的祖先蚩尤创造了阴阳五行学说,所以,苗族人对阴阳五行充满敬畏,苗族蜡染中的阴阳五行图纹亦成为他们尊崇的表现。蝴蝶在苗族古老的传说中被当成人类及宇宙万物的始祖,成为苗族祖先崇拜的图腾,也成为苗族蜡染创作的主题。鱼纹、豆纹、乳丁纹、蛙纹在蜡染中的反复出现不只是对多子多福、人丁兴旺的祈求,也是对生命繁衍的反映,它直接或间接地喻示着生命的创造和延续,体现苗族人民对生命价值的尊崇。

突出实用性。珙县苗族蜡染纹样设计以实用为目的,虽具有绘画属性,但从属于实用性。蜡染是一种平面造型,其创作必须以装饰平面为基础、以实用为原则,无论是有规则的几何纹,还是无规则的随意形纹,都必须受实用性限制。

体现个体性。有些植物图纹经常出现在苗族古歌和传说中,如《指路歌》写道:“你翻越苦蕨坡,回到祖先故地,从此苦蕨维你命,只有苦蕨养你身。”《苗族迁徙史歌》唱述:“只要还剩一根藤蔓,我们也要生存下去……”因此,蕨芽纹、藤蔓纹很自然地成为普遍的图纹之一。鸟纹、花纹、蝶纹,或化为方形,或化为圆形,或化为菱形,使有限的物象范围拓展成自由驰骋的艺术天地。最具特色的当属铜鼓图纹。铜鼓是一种古老而别致的器物,集礼器、乐器于一身,是地位与财富的象征。《珙县志》就有关于铜鼓的记载。铜鼓的造型、纹样与珙县苗族的蜡染题材、造型风格有直接关系,蜡染纹样中常显露着铜鼓的影子。铜鼓的中心纹、锯齿纹、同心圆纹、瓜米纹、圆带纹、雷纹、云纹、花瓣纹、鸟纹、鱼纹,都是蜡染常见纹样,有的保持原样,有的虽有变化,但类型分明。与铜鼓纹最为相似的当属蜡染百褶裙上的图案,可谓是典型的铜鼓式花纹组合。铜鼓分晕,百褶裙也分晕;铜鼓鼓体分格,百褶裙也分格,且每格的主体图纹上下左右都有纹饰。从百褶裙的图纹组合上看,分晕分格构成窄带和宽带;主格和次格之别,与铜鼓的组合规律完全一样,其他纹饰部位与铜鼓也毫无二致。此外,铜鼓的外形是上小下大,百褶裙上窄下宽,穿在身上宛如一面铜鼓。这是一种大胆而奇特的构思,以艺术手段把铜鼓的庄严、神圣、价值、财富、权力等元素寓于人的服饰上,充分展现苗族人民的智慧与艺术水平。

具有包容性。珙县苗族蜡染也采用万字纹、十字纹、寿字纹、太极纹。可见,蜡染作为一种文化现象,表现出多民族融汇的文化因素相互影响、相互启迪。

内涵|

一份深厚的文化沉淀

珙县苗族蜡染是一种文化的密码、思想的表达和信息的传递,它渗透到生活的各个领域和层面,在珙县地域文化、民族文化的发展进程中有着十分重要的地位,具有历史性、民族性、地域性、艺术性及存在的现实性,已成为珙县苗族的标志性文化,这在人类学、美学、工艺学上都具有重要价值。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对蜡染的欣赏、应用、发展必然会面临新的选择,苗族蜡染文化性、实用性、审美性、时代性的定位,也值得更广泛、更深入地研究和探讨。

从民俗学角度看,它属民俗艺术,最为突出的是其民族性和地方性。说它具有民族性,是因为蜡染艺术来自苗族的创造使用,其工艺特点、文化内涵、艺术特征都全面呈现苗族的民族意识、民族性格和审美观念。说它具有地方性,是因为蜡染的选材、制作都具有本地化特点。虽然珙县苗族与黔西北及滇东北苗族同属一个文化圈,历史上与几十个民族交错杂居,文化多有交融,但蜡染的整体风格却有别于这些邻近区域,有明显的地方性。

从工艺角度看,它是一种纯手工制作,是山地文化的一种传承模式。纯手工制作决定蜡染品质。就蜡染的工艺特点而言,它不是一种落后的技术,而是娴熟手艺的展现,为现代工业无法替代。蜡染离开手工制作,便显得黯淡无光。

珙县苗族蜡染男装

从创作群体来看,主要是苗族女性。她们好像是为蜡染之美而存在的生命,无论怎样的生活底色,也消磨不去苗族女性对美的追求。一块土布,几把蜡刀,就可完成千姿百态的塑造。女性视觉下的蜡染艺术是苗族女性价值观的体现。在苗族女性生存的有限空间里,蜡染成为这些乡野女性追求美的出口。这些民间艺术的创造者,哪怕脸上布满沧桑,双手打满老茧,蜡刀展示的世界却仍有天堂般的美好。多少苗族女性在这蓝白世界中、在日月经纬的交错中耗尽毕生,把蜡染的柔美汇入艺术的长河。

传承|

一笔弥足珍贵的文化遗产

苗族蜡染属非物质文化遗产,具有实用与审美的双重价值。保护和传承珙县苗族蜡染是一项系统文化工程,涉及领域十分广阔。作为文化形态,其传承是一种文化观念的传承。苗族蜡染历经千年风雨,仍保留传统本色,表现出文化的一贯性与顽强性,如果传承者缺少对文化自觉的认知,必然会导致这一文化传承的萎缩和弱化,这种担忧并非多余。从事苗族蜡染的老艺人寥寥无几,年轻一代对本民族服饰感情的淡化和对蜡染艺术的漠视,以及现实需求的更加实用化、趋同化、多元化,这些因素一定程度上改变了蜡染生存的文化土壤。其原因是多方面的,现代工业文明的挤压、经济发展的冲击、民族融合进程的提速、新材料新工艺的应用等都是直接影响因素。

可喜的是,珙县苗族蜡染尽管面临现代工业文明的强势冲击,但仍保持着独特的民族风格和地方特色,尽享“土”的韵味。目前,珙县已建成县、乡、村三级传承保护基地,打造集展陈、研发、体验为一体的蜡染技艺传承保护展示中心,设置蜡染实训课堂、教学厅、成品展示厅等,并配备相关设备,鼓励代表性传承人开展培训,将蜡染技术与僰苗文化特色旅游有机结合,打造古僰文化之乡。而今,蜡染艺术的欣赏与应用已不限于苗族群体,蜡染制品的多样化、商品化色彩更加突出,珙县苗族蜡染已走出大山,频频亮相于各类展览,让世人惊叹!

(本文载《巴蜀史志》2022年第2期 )

来源:四川省地方志工作办公室

文/图:珙县地方志办公室

来源: 四川省地方志工作办公室
终审:唐志昂
分享到:
关闭本页 【打印正文】
x

微信扫一扫:分享

Scan me!

微信里点“发现”,扫一下

二维码便可将本文分享至朋友圈。

×

用户登录

加载中...
刷新
刷新
返回文字点选验证
加载中...
刷新
切换至语音验证码
刷新
返回文字点选验证
加载中...
刷新
切换至语音验证码
刷新
返回文字点选验证
加载中...
刷新
切换至语音验证码
刷新
返回文字点选验证
加载中...
刷新
切换至语音验证码
刷新
返回文字点选验证
加载中...
刷新
切换至语音验证码
刷新
返回文字点选验证
加载中...
刷新
切换至语音验证码
刷新
返回文字点选验证
加载中...
刷新
切换至语音验证码
刷新
返回文字点选验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