尊敬的用户,您好!

网站不支持您所使用的浏览器版本(可能会出现网页变形等问题)。为了更好地展示页面效果,请您使用以下浏览器(点击图标会跳转到相关浏览器的官方网站下载页面)。

您的位置: 首页 >文化纵横>史料之窗>详细内容

【历史文化】成都地名溯源——濯锦“首善”:何以锦江?

来源:成都方志 发布时间:2024-09-30 13:44:06 浏览次数:469 【字体:

濯锦“首善”:何以锦江?

名可名,非常名。“锦江”之名,肇始于先秦,迄今逾2200年,其名最早见于蜀汉谯周《益州志》,有“成都织锦既成,濯于江水,其文分明,胜于初成。他水濯之,不如江水也”之记载。

锦江,成都的母亲河。锦江区,因水而名,与母亲河同名!

锦江区,是成都市区(市)县中唯一与母亲河同名的区,传承着成都这座城市因水而兴的文化基因。

濯锦之江、首善之区:何以锦江?

锦江区风光

濯锦之江 源远流长

秦孝文王时(前251年),李冰为蜀郡太守。秦庄襄王时(前249—前247年),李冰开郫、流二江,向东南双过成都城下,以行舟船。余则灌溉,民享其利。

《史记·河渠书》“于蜀,则蜀守冰...穿二江成都之中,此渠皆可行舟,有余则用溉浸,百姓享其利。”

秦李冰成都七桥图(图源:成都市情网 )

郫江源起岷江,经郫县,过成都城西后向东,再经城南;流江自岷江而下,经温江县境,过成都城南,与郫江并行。二江至城东南角合二为一,流向东南,复归岷江。其形似大弓,岷江河道则似弓弦。

唐僖宗时,节度使高骈筑罗城,引郫江向北,绕城向东而南,与流江汇合,成抱城之势。

史上因江桥或城门之名而别称郫江为市桥江、永平江、清远江。五代时期,成都为前后蜀京都,故称郫江为京江。唐肃宗时,初建成都府,郫江遂称府河、府江。

汉以前,视流江为岷江替身,曾称检江、汶江、大江。汉以后称粉水、清江、笮江、笮桥江。更因洗濯蜀锦之故,美其名曰“濯锦江”。至唐肃宗时,改称南河。

1992年,实施府南河综合整治工程,府河与南河并称府南河。2000年,改称锦江。至此,成都的母亲河有了“锦江”的美称!

一江锦水传千载!1991年1月,成都市区划调整,成立锦江区。

锦江区,实为“古华阳”所在地,其建置源头可溯先秦。秦惠文王更元十一年(前314年),是为成都附郭县。唐太宗贞观十七年(643年),成都县东,析置蜀县。唐肃宗乾元元年(758年),更名华阳。

宋乐史《太平寰宇记》“本成都县地。唐贞观十年(《旧唐志》作十七年),分成都县之东偏,置蜀县附郭。乾元元年,因玄宗狩蜀,驻跸成都,改为华阳县。”

清光绪龚煦春《四川郡县志》“贞观十七年,分蜀县置。乾元元年,改为华阳。华阳本蜀国之号,因以为名。”

前后蜀至明洪武年间,华阳县先后隶益州成都府、成都府路成都府、四川等处行中书省、四川布政使司。清康熙九年(1670年),并归成都县。清雍正五年(1727年),恢复县治。清嘉庆年间,改隶成都府成绵龙茂道。清光绪时期,隶川西道。1914年,改隶西川道。1928年,城区并入市区。1929年,改为省辖县。1937—1938年,县署先后迁牛市口、琉璃场。

1950年,改设成都市第一区,辖城区东南部。1953年,更名为东城区。1955年,望江区并入东城区。1991年1月1日,裁撤东城区。属地大部分并金牛区三圣、琉璃场2个乡,划设锦江区,治成都东南62平方公里。

川西“首善” 万商之渊

锦江区,这一“古华阳”之地,号为“首善之区”,建区时,被国务院命名为“商贸繁华区”。

自李冰凿二江双过郡下,成都就此物产丰硕,尽享天府之国美誉。

《华阳国志·蜀志》“溉灌三郡,开稻田,于是蜀沃野千里,号为陆海。旱则引水浸润,雨则杜塞水门。故记曰:水旱从人,不知饥馑,时无荒年,天下谓之天府也。”

至唐代,成都市区之古华阳以人丁兴旺、商贾云集、市廛兴盛之势,跻身全国85个望县行列。北宋时欧阳忞《舆地广记》“昔人论蜀之繁富曰:地称天府,原号华阳。”

唐贞元年间(785—805年),韦皋镇蜀,开拓通衢,人逾万户,楼阁宏丽,颇及一时之盛。北宋张方平《乐全集》以“地居冲会,百工列肆,市声如雷”称之。

后主孟昶更于大慈寺侧兴锦江夜市,大兴宴游风尚。《岁华纪丽谱》“七月七日晚宴大慈寺设厅,暮登寺门楼,观锦江夜市,七巧之物皆备焉”。《方舆胜览》以“锦江夜市连三鼓”之佳句,绝唱繁华。

明代,外滩经济在锦官驿片区兴起,形成成都最早的白酒集贸市场。酒肆、货仓、客栈鳞次栉比,往来客商络绎不绝。东门之胜,享誉四方。

现代商业发源地

20世纪20年代的劝业场(图源:成都市情网 )

清光绪三十三年(1907年),四川劝业道振兴工商,选拔蜀商樊孔周为成都商务总会协董,择华兴街老盐店旧址筹建成都劝工场。次年,动工修建,更名为劝业场。清宣统元年(1909年),落成开业,跻身全国四大劝业场,成为四川首个集中商贸的大型商场,硬核开启成都现代商业模式,成为全川现代商业发源地。

商场于总府街、华兴街同开入口,全长300余米,分前后场,中辟东西支路。建筑为木结构走马转角楼。场内开设店铺150个,汇萃成都工商界精英。所售商品种类繁多,包罗洋广百货。清宣统二年(1910年),更名为成都商业场。巴金在《家》《春》《秋》中对商业场多有描述。1933年,毁于火灾,予以重建。1984年,实施改建。1986年7月1日,重新开业。

千年东大街

1909年的东大街(图源:成都市锦江区人民政府政务服务中心 )

东大街,从唐宋繁华至今。至清代,东大街拥有绸缎帮商号百余家、织绸机房数十家,绸布生产销售能力均为四川之最。另有玉器、药材、油米、茶叶、盐酒、刀剪等商帮店铺数百家。

源于五代的夜市也在东大街传承下来,民国时期更胜。《蜀游闻见录·夜市》“成都省东大街,长约里余,街道极宽,凡珠宝绸缎各大商店均在此街,交易最为阔大。至日暮即收市闭门休息,两面檐下走廊即为摆夜市者,就地陈设,无不应有尽有。行人东西偕游,往来如织,直至二更鼓罢,方各收市”。

因商业极盛,东大街还成为成都近现代金融业聚集地,分布钱庄票号17家。

东大街因商而兴,又称“蜀中首街”。李劼人《死水微澜》里描写道:“东大街是成都顶富庶的街道,凡是大绸缎铺、大疋头铺、大皮货铺,以及各字号,以及贩卖苏广杂货的水客,全都在东大街。所以在南北两门相距九里三分的成都城内,东大街真可称为首街。”

王泽华、王鹤《民国时期的老成都》里讲道:“东大街毕竟是成都的首街,街面是红砂石板,两边的檐阶也宽而平坦,确是摆地摊的佳处。新年将至的时节,东大街的铺面贴上了朱红京笺的宽大对联,大多请名手撰写。”

《李希霍芬中国旅行日记》更是盛赞有加:“成都府绝对是中国最美的城市……有一条街叫东大街,有一小时的路程那么长,笔直笔直的,格外热闹,到处都美丽如画……”

百年春熙路

春熙路步行街北入口(图源:中共成都市锦江区委宣传部 )

1924年,杨森督川,推行马路新政,春熙路诞生。东大街与商业场两大商业中心的商机人气就此贯通,吸引精益眼镜行、凤祥银楼、德仁堂、胡开文、诗婢家、龙抄手等中华老字号抢滩进驻,分布新新新闻、中兴日报、新民报、华西日报、新川报等新闻单位,汇集春熙大舞台、三益公大戏院、中华书局、五芳斋、漱泉楼、耀华餐厅等商号百余家。

从民国初建到百年发展,春熙路三次被认定为步行街,先后获得“中国商业第三街”“中国著名步行商业街”“西南第一街”“四川省特色商业街”“成都特色商业街”等殊荣。

恰如《秋兴赋》“登春台之熙熙兮,珥金貉之炯炯”和《老子》“众人熙熙,如享太牢,如登春台”,春熙之名当之无愧。春熙路,在百年商业大潮的浸润中,已成为成都市的商业地标和闹市中心,成为国际国内声名远播的都市旅游目的地。

成都“首府” 文脉悠远

锦江区,史为成都“首府”,文脉、商脉之重地,传承至今。

成都十二月市文化

在春熙路商圈举办的成都“十二月市”特色集市(图源:中共成都市锦江区委宣传部 )

由唐代东市发展而来的成都十二月市在大慈寺山门外兴起。正月灯市、二月花市、三月蚕市、四月锦市、五月扇市、六月香市、七月七宝市、八月桂市、九月药市、十月酒市、十一月梅市、十二月桃符市。月开一市,各有不同。

《蜀中广记》记载七宝市:“冬月鬻器用者号七宝市,俱在大慈寺前。”清嘉庆《华阳县志》记载药市:“据阛阓之腹,商列贾次,茶炉药榜,篷占筵专,倡优杂戏之类,坌然其中。”清竹枝词描写灯市:“新岁买灯科甲巷,近添顾绣似三江。”北宋张仲殊《望江南》描写蚕市:“成都好,蚕市趁遨游。夜放笙歌喧紫陌,春邀灯火上红楼,车马溢瀛洲”。由此可见十二月市反映出的成都人喜游乐、爱消费的习俗和商业文化传承。

如今,锦江区建成“成都十二月市博物馆”,与驻区商家联动,共建“新成都十二月市”文化IP,规划营造十二月市特色街巷:在东大街、春熙路营造以“不夜锦江”为主题的“灯市”;在四季花街、花乡农居营造以“繁花似锦”为主题的“花市”;在新开街营造以“花鸟鱼虫”为主题的“蚕市”;在联升巷营造以“蜀锦汉服”为主题的“锦市”;在红星路户外空间营造以“文玩书画”为主题的“扇市”;在南糠市街营造以“天香国色”为主题的“香市”;在梨花街营造以“文创珠宝”为主题的“七宝市”;在华兴正街营造以“梨园赏桂”为主题的“桂市”;在均隆街营造以“道地药材”为主题的“药市”;在兰桂坊、黄伞巷营造以“酒文化”为主题的“酒市”;在幸福梅林营造以“观湖品梅”为主题的“梅市”;在福字街营造以“祈福创意”为主题的“桃符市”。

川剧文化

成都川剧艺术中心(图源:成都市锦江区融媒体中心 )

清乾隆末年,四川戏曲界名角魏长生召集川剧艺人在华兴中街修建老郎庙,将每年农历六月二十四日定为会期。

清光绪末年,四川劝业道推行新政,包括改良川剧。道台周善培主持拆除老郎庙,委派蜀商樊孔周原址修建内设剧场的悦来茶园。“悦来”取自《论语·子路》“近者悦,远者来”之意。清光绪三十四年(1908年),悦来茶园落成,成为社会公认的“川剧窝子”,是成都近代文化史上第一个大型、正规的剧场。

民国初年的悦来茶园(图源:成都市建设信息中心 )

悦来茶园是“群英荟萃、名角如云”的川剧大本营,著名的川剧班社“三庆会”驻场演出,涌现出杨素兰、康子林、肖楷成、唐广体、黄佩莲、周企何等著名艺人。

1954年,原址修建锦江剧场。1984年,锦江剧场改建,复名悦来茶园。1997年,锦江剧场原址建成占地近万平方米的成都川剧艺术中心。2023年国庆前夕,占地2万多平方米的成都川剧艺术中心经过全新修建开门营业。

华兴街因百年“戏窝子”而成为新派川剧在成都的据点,形成“川剧一条街”,正致力于川剧文化的振兴发展。

大慈文化

大慈寺,震旦第一丛林,玄宗御笔、规模宏大、玄奘修法、精妙冠世,皆因大慈寺而来,均为历史长卷上的精彩一笔。

据宋代普济《五灯会元》记载,大慈寺之前身始于魏晋,印度宝掌僧人曾住大慈寺。

唐玄宗开元十六年(728年),出家为僧的朝鲜新罗国三太子云游至蜀,法名“无相”,出任大慈寺主持。其间开创无相禅茶,流传海外,成为日韩茶道之始。

唐玄宗天宝十五年(756年),安禄山之乱。僧人英干街头施粥,并于佛像前为国祈福。得避祸成都的唐玄宗召见,御书“敕建大圣慈寺”,赐田一千亩。

南宋范成大《成都府古寺名笔记》记载:“自中三门,北至水陆院,东至如意轮正觉院,系高力士同僧英干建。”

因有皇室支持,历任蜀中官员大力扶持。大慈寺范围绵延城东,分前寺、中寺、后寺,共96院,房屋8542间,仅次于号称有房九千九百九十九间半的北京故宫,史有“规模宏大占半城”的记载。

清嘉庆《华阳县志》大慈寺图(图源:成都方志)

唐德宗贞元十七年(801年),节度使韦皋赞曰:“观其左压华阳之胜,中据雄都之盛,岷江灌其前址,玉垒秀其西偏,足以彰会昌之福地,弘一方之善诱。”

唐武宗灭法中,因有玄宗御笔之“大圣慈寺”匾额,得以幸免。以后历代,均与文殊院、昭觉寺并称“成都三大寺”。

南宋诗人陆游以诗句“万瓦如鳞百尺梯,遥看突兀与云齐。宝帘风定灯相射,绮陌尘香马不嘶”描绘大慈寺之盛。

明宣宗宣德十年(1435年),大慈寺毁于火灾。明英宗正统十一年(1446年),予以重建。明末,毁于兵燹。清顺治年间,再次重建。至清同治六年(1867年),尚存40亩。

据说青羊区的鼓楼街原为大慈寺钟鼓楼所在地,锦江区的红石柱街曾是大慈寺山门,成华区的猛追湾曾有大慈寺武僧追击张献忠的传说。经青羊,过锦江,至成华,曾经一座寺庙影响了一座城。

作为皇家寺院,大慈寺历来是佛学圣地。大慈讲场万人听经,与峨眉山比肩,堪称“世禅雕龙”。

唐高祖武德五年(622年),《西游记》唐僧原型人物玄奘法师亦于大慈寺精研佛法。

由于唐玄宗、唐僖宗先后幸蜀,众多宫廷画师随之聚集成都,共有67名画家为大慈寺创作壁画。史书统计,共有1.5万壁,约3万平方米。北宋成都府路转运使李之纯赞叹:“举天下之言唐画者,莫如成都之多;就成都较之,莫如大慈寺之盛。” 苏东坡亦惊叹为“精妙冠世”。后世业界作出了“先有大慈、后有敦煌”的至高评价。

本着“大慈”历史文化的浸润,成都首家慈善机构——慈惠堂,成都首家红十字会医院——四川红十字会福音医院均在锦江区率先落地,为推动全市慈善事业的发展起到了积极作用。

“精妙冠世”照壁(王欢 摄)

书院文化

书院肇始于唐、兴于宋,至明代达到鼎盛。历史上锦江区范围可考的书院有四家,南宋沧江书院、明代大益书院、清代潜溪书院和槐轩书院。

沧江书院位于合江亭一带,始于宋孝宗淳熙十六年(1189年),由华阳县丞虞刚简创办,是南宋时期南轩学派于蜀地的代表。

据元代史学家欧阳玄《圭斋集•虞雍公神道碑》记载,常至沧江书院会文讲学的学者有李修平、张仕佺、邓谏从、薛绂、程遇孙、李心传、魏了翁等名儒。而范荪、范子长、范子该、范仲黼、薛绂、邓谏从、虞刚简、程遇孙、宋德之时称“二江九先生”。

魏了翁《鹤山文集·虞刚简墓志铭》记载“刚简尝筑室成都合江,以成雍公卜居未遂之志”以及“公自上华阳,即筑室成都之合江……秀才范公为榜曰‘沧江书院’。公已尽屏幼志……士之请益,有肩摩袂属,谒无留门,座无虚席,爨无停炊。自二十年来,知与不知皆曰沧江先生。”

大益书院位于书院正街,始于明正德十三年(1518年),由四川提学王廷相创办。旧址为前宰臣万安侵占大慈寺空地修建的私宅。其名指开卷有益,隐四川为益州之意。以“立德、立功、立言”为办学宗旨,引为古圣贤匡济天下之崇高理念。鼎盛时期,盛过官学。

明嘉靖三年(1524年),四川巡抚许廷光主持扩建。明嘉靖十三年(1534年),四川巡抚熊爵捐资重修。左布政使陆琛撰《大益书院记》,记录过程。明万历五年(1577年),张居正秉政,大益书院毁。

《成都城坊古迹考》记载:“明代宰臣万安侵占大慈寺空地建私宅,嘉靖十五年(1536年)又改宅为大益书院,陆琛有《大益书院记》。神宗时张居正秉政,尽毁天下书院,大益亦废,然书院街之名则沿用不改。”

1991年,大益书院旧址成为锦江区委、区政府驻地。

潜溪书院位于成都外东净居寺,始于清乾隆十二年(1747年),由华阳知县安洪德在祭祀宋濂、方孝孺的明代二公祠基础上创办。宋濂号潜溪先生,故名。

清道光十三年(1833年),华阳县知县高学濂以距城五里、来往不便为由,迁潜溪书院至梨花街。上世纪50年代,旧址创静居寺小学。上世纪70年代,更名为龙舟路小学。

槐轩书院位于城南纯化街(今锦江宾馆一带,原为淳化街,因避清穆宗名讳而更名),始于清嘉庆十二年(1807年),由“川西夫子”刘沅创办,并创槐轩学派。因院中百年老槐,故名。

书院不计学资,为贫寒学子开方便之门。教学内容以儒学为主,兼及佛、道,亦含中医、教育、民俗,形成儒、释、道思想融合的新思想体系。其门生遍布西南各省,达数千人之众,世称“刘门”。

《清国史馆儒林传·刘沅本传》记载,刘沅学生中有进士、登贤书逾百人,举人300余人,贤名远播者不可计数。刘沅之子孙,有八人中举,誉为“八龙挺秀”。

开放“首源” 向东向南

锦江区,凭借水路、陆路的便捷,成为成都对外交通的第一站、对外开放之“首源”。

水陆通衢首站

锦江之始,已现通衢之功,极大促进了蜀中往来。《华阳国志·蜀志》记载:“秦孝文王以李冰为蜀守...冰乃壅江作堋,穿郫江、检江别支流,双过郡下,以行舟船。岷山多梓、柏、大竹,颓随水流,坐致材木,功省用饶。”

唐贞元元年(785年),节度使韦皋于郫、流二江汇流处建合江亭码头,附阁楼台榭,时名“合江园”,为史上成都最早的市政公园。于此处码头登船,入岷江、经长江、下东吴,与全国各地互通。

“濯锦清江万里流,云帆龙舸下扬州”“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诗仙、诗圣皆以诗句生动再现了锦江行船直抵江南的历史盛况。

锦官驿,曾是明代成都规模最大的驿站,也是成都向东的第一驿站。明洪武年间(1368—1398年),于合江亭旧址处设立,同设递运所,吏卒差夫达三百人。无论是自京城经重庆而来的水驿路,或是经老金牛道而来的陆路,又或是自眉州、茂县以及雅州、临邛而来的驿路均在锦官驿交会。锦官驿因此成为名副其实的驿网枢纽地。

成渝古道南道-东大路(图源:方志四川 )

从锦官驿出发的水陆驿道皆为40里,抵下一驿站。水路南至双流黄水河,陆路东行官道至龙泉驿。水路亦南通乐山、宜宾。陆路东出,经龙泉、阳安、南津、珠江、安仁、隆桥、峰高、东泉、来凤、白市、朝天11驿站,抵重庆,全程990里,可抵重庆,直达江海。

南丝路起点

南方丝绸之路位于古代中国西南地区,全长2000公里。其地理源头和产品源头皆在以商贸繁华著称的成都。而锦江区的东大路和合江亭码头则是南丝路的成都水陆起点。

水路起点,即合江亭码头。《三千年商路暨南方丝绸之路始点——锦江商脉》《南丝路万里行》等文献记载,五尺道始于成都时,其水路经锦江而下,至乐山,又至宜宾,而后转陆路。当时具备大批量水路货物运输条件的码头中,只有锦江区的合江亭码头。

锦江边的合江亭(图源:锦江融媒 )

陆路起点,即东大路。自东大路出发,经官道,分东西二路。

《蜀王本纪》记载,商朝末年,蜀人助牧野之战,杜宇自云南昭通入蜀之古道称五尺道,即为南方丝绸之路的东道。

东道可达僰道(宜宾),经南广(高县)、筠连,过豆沙关、大关,入云南朱提(昭通),辗转贵州威宁,至云南味县(曲靖)、谷昌(昆明)后再分二道。一入越南,一经大理与旄牛道重合,至缅甸、印度。

西道称旄牛道,经临邛(邛州)、青衣(名山)、严道(荥经)、旄牛(汉源)、阑县(越西)、邛都(西昌)、叶榆(大理),达永昌(保山),再至密支那或八莫,入缅甸和东南亚。最远可达“滇越”乘象国(印度和孟加拉地区)。

《李希霍芬中国旅行日记》记载:“一开始是一座郊城,它笔直、美丽、宽广的街道大约有1.5公里长,单此郊城之美就足以媲美有的北方城市。”李希霍芬记录了从西安出发,走陆路抵达成都,从新都方向入城的见闻。他所记录的街道正是锦江区的东大路。

“锦江春色来天地,玉垒浮云变古今”,承载着千年的历史,以厚积薄发的姿态,锦江区迎来新发展。2023年,实现地区生产总值1446.2亿元,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444.9亿元,连续20年居成都市各区(市)县第一。

秉承着厚重的文化、开放的基因,如今的锦江,国际时尚、首店云集、首展不断:国际品牌、各类首店入驻率全市最高,外国驻蓉领事机构、世界“500强”外资金融机构全市最多;

如今的锦江,河渠润泽、水清岸绿:公园绿道星罗棋布,白鹭湾、三圣花乡等国家级旅游品牌更是形成了“一半田园一半城”的生态格局;

如今的锦江,优质教育数不胜数:七中育才、七中嘉祥外国语学校、师大一中、盐道街小学、成师附小……每万人口拥有学位个数,居五城区第1位;

如今的锦江,生活更加幸福美好:社区24小时生活服务不断完善,一刻钟便民生活圈出圈,背街小巷、“金角银边”持续焕新,特色街区活力十足,城市功能更加完善,公共服务供给有力有效,社会保障更有温度……

未来,围绕“品位锦江·幸福城区”总体目标,锦江区将锚定“四个国际一流”,坚持以高水平开放推动高质量发展,为奋力谱写中国式现代化万千气象的成都篇章贡献更多锦江力量!

春熙路商圈夜景 (图源:中共成都市锦江区委宣传部)

来源:成都方志

供稿: 成都市锦江区地方志办公室

来源: 成都方志
终审:唐志昂
分享到:
关闭本页 【打印正文】
x

微信扫一扫:分享

Scan me!

微信里点“发现”,扫一下

二维码便可将本文分享至朋友圈。

×

用户登录

加载中...
刷新
刷新
返回文字点选验证
加载中...
刷新
切换至语音验证码
刷新
返回文字点选验证
加载中...
刷新
切换至语音验证码
刷新
返回文字点选验证
加载中...
刷新
切换至语音验证码
刷新
返回文字点选验证
加载中...
刷新
切换至语音验证码
刷新
返回文字点选验证
加载中...
刷新
切换至语音验证码
刷新
返回文字点选验证
加载中...
刷新
切换至语音验证码
刷新
返回文字点选验证
加载中...
刷新
切换至语音验证码
刷新
返回文字点选验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