尊敬的用户,您好!

网站不支持您所使用的浏览器版本(可能会出现网页变形等问题)。为了更好地展示页面效果,请您使用以下浏览器(点击图标会跳转到相关浏览器的官方网站下载页面)。

您的位置: 首页 >文化纵横>史料之窗>详细内容

王少卿 ‖ 唯一的武则天祀庙——广元皇泽寺

发布时间:2018-11-22 10:28:00 浏览次数:2460 【字体:

本文刊于《巴蜀史志》2018年第5期



皇泽寺概要

皇泽寺位于四川省广元市城西1公里处的嘉陵江西岸、乌龙山东麓,隔江与广元老城区相望。寺内供奉一尊唐代“武后真容石刻像”,是国内唯一的武则天真容石刻;开凿于北魏至明清的6窟、41龛、1203躯摩崖造像与对岸被誉为“历代石刻艺术博物馆”的千佛崖摩崖石窟造像遥相呼应;寺内还存有历代碑刻,特别是可供研究武则天的碑刻。皇泽寺不仅有极高的文物价值,而且有极高的观赏和研究价值。196134日,国务院将皇泽寺摩崖造像公布为第一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06年被评为国家AAAA级旅游景区。


皇泽寺 

皇泽寺原名“川主庙”“乌奴寺”“报恩寺”。唐贞观初年,武则天的父亲武士彟任利州都督时,武则天出生于此。武周政权建立以后,在当时已具规模的川主庙基础上进行扩建,更名皇泽寺,意为“皇恩浩荡,泽及故里”。据明代陈鸿恩所撰《皇泽寺书事碑》载:“皇泽寺相传为武后创”,清代张邦伸《云栈记程》中也说:“武后秉政,建皇泽寺于此”。著名画家张大千说是唐中宗李显为取悦武则天而修建的报恩寺。也有传说是武则天死而为神,民间遂给她建庙命名“皇泽”,祈望她的“在天之灵”能泽被乡梓。后蜀广政二十二年(959),当地官府又对该寺进行改扩建,形成“唐则天皇后武氏新庙”。当时的皇泽寺,临江是“则天门”“天后梳洗楼”“乐楼”(戏楼),还有“弥勒佛殿”“铁观音殿”等建筑。之后屡有毁建,现存建筑大部为清代及之后的建筑,主体建筑和景点有:大门、二圣殿、则天殿、大佛楼、吕祖阁、五佛亭、中心柱窟、写《心经》洞、武氏家庙、小南海、钟鼓楼、女皇山庄等。主要馆藏有:广政碑、广元府记碑、升仙太子碑、宋墓浮雕石刻、蚕桑十二事图等。这些建筑和景点都各有其厚重的历史文化故事、高妙的石刻艺术和深奥的宗教文化,而与武则天相关的实物史料更是唯一,不是之一。

皇泽寺主殿—则天殿

则天殿始建于唐,历史上曾称“武后真容殿”“则天圣后殿”。与一般寺庙不同,皇泽寺内没有“大雄宝殿”。则天殿正中,立有一尊国内唯一的“武后真容石刻像”。据宋人《九域志》载:“利州都督武士彟,生后于利州,因赐寺刻其真容”,遂名“皇泽寺”。石刻像高1.8米,由整块砂岩雕成,距今已有1300余年,是皇泽寺的核心和镇寺之宝,是皇泽寺建寺成其名的基础,也是研究武则天极其重要的文物。从石刻像可见,这位唐代女皇方额广颈,神态安详,头戴佛门宝冠,身着僧尼衣袍,肩披素帛,项饰珞圈,双手相叠于膝,作法界禅定印。据说,这是武则天晚年之像,虽俨然佛家装束,却颇具人神兼备之气。这尊武后真容石刻像在1949年曾遭劫难,被人从香案前推倒在地,致头身分离;1950年人们将其复原时,石像颈部却比原造像短了1.5厘米。加之衣饰彩绘褪色,显得有些老态龙钟。所幸到1993年,泰籍华人苟寿生先生捐赠金箔800克,为这尊则天真容像换上金衣,又见流金溢彩。

则天殿

则天殿内有一尊武则天的石刻画像碑,上刻女皇头戴冕旒,身着王服,云环雾鬓,舞带霓裳,是民国人临摹明代陈鸿恩所著《无双传》中之“金轮遗像”所刻,当是武则天辉煌时的神态。

则天殿陈列有一块广政碑,为后蜀王孟知祥(孟昶)广政二十二年(959)所刻。原来皇泽寺建筑规模宏大,1954年修筑宝成铁路时,路基从皇泽寺建筑群中心通过,拆毁许多寺庙古建筑。在开挖路基时,从废墟中发现并出土了《广政碑》,碑文为“利州都督府皇泽寺唐则天皇后武氏新庙记”。这块碑文,新旧《广元县志》都无刊载。碑文凡29行,行存2627字,可惜下截残缺,约缺10字左右。文中凡遇“天后”或“后”字必抬头顶格,遇敬语则空3格,对武后备至尊崇。重修新庙的年代距武后之死仅254年,这通碑是研究皇泽寺与武则天的信证。

此外,殿内还陈列升仙太子碑,是武周圣历二年(699)二月初四,由武则天亲自撰写并亲为书丹的,接近章草书体,行草相间。碑文上下款和碑阴的《游仙篇》杂言诗、题名等,分别出自唐代著名书法家薛稷、钟绍京之手,为书法艺术珍品。殿内还陈列有武氏家系图,及时任国家副主席宋庆龄1963年为皇泽寺的题词:“武则天是中国历史上唯一的女皇帝,封建时代杰出的女政治家。”

与武则天有关的主要景点

二圣殿

二圣殿  供奉着唐高宗和武则天二圣。唐贞观二十三年(649),唐高宗李治即位。他费尽心思,终于在655年废掉王皇后,改立武氏为后。唐显庆(656661)末年,高宗患风眩头重,目不能视,难于操持政务,皇后武则天逐渐掌握朝政,朝廷内外称他们为“二圣”。史书记载说:麟德元年(664)后,每次上朝议事,帝坐于东间,后坐于西间,政无大小,皆于闻之,天下大权,悉归中宫,黜陟、杀生,决于其口,天子拱手而已,中外谓之“二圣”。这在中国历史上也是唯一的现象。

武氏家庙

武氏家庙  庙内,塑有武则天全家像正中是武士彟及后妻杨夫人。武士彟的原配是相里氏,死于武德六年;武德七年四月,唐高祖亲自做媒,为其娶继室——隋朝王室大臣杨达之女杨氏,后封为荣国夫人。杨氏嫁与武士彟后,先后生了3个女儿,武则天是其次女,照此,武则天生于628年也是完全可能的。右侧是武士彟与原配相里氏所生的两个儿子:武元庆和武元爽。左侧是武士彟与杨夫人所生的3个女儿:长女名顺,字明则,嫁越王府法曹贺兰越石,生贺兰敏之及一女而寡,后封韩国夫人,出入禁中,得幸于高宗,死后又追封郑国夫人;次女名约,字明空,即曌,即武则天;季女史书没有记录名字,嫁郭孝慎,早卒不显。

大佛楼 原本是则天殿侧依山摩崖造像石窟。清代道光年间建楼为其保护,后坍塌,1980年国家文物局拨款再建。大佛窟高7米,宽6米,深3.6米,开凿于唐代中期。主佛阿弥陀佛,立于莲台之上,左手曲举胸前,右手施无畏印,体态雄健魁伟,表情庄严肃穆;左右侍立迦叶、阿难二弟子。外侧观音,大势至二位菩萨。左右护法、金刚、力士等造像,艺术价值极高。

浮雕石刻

石窟内刻有一“供养人”像,在全国“佛界”也是唯一。他身着官服,头戴唐制双翅官帽,双手合掌跪于佛前虔诚祷告,在大佛足下,显得卑微而又渺小。据张大千老先生考证认为,此“供养人”应为被废后的唐中宗李显,因希求复帝,以取悦母后,正为其母祈祷。另一说法为章怀太子李贤。因李贤曾令范晔诠译《后汉书》,有影射皇权旁落之嫌而得罪武则天,被废为庶人;后其监造“皇泽寺”时,令石工将自己的像雕于大佛脚下以示忏悔请罪。

皇泽寺的述说

笔者认为,历时一千多年的皇泽寺,至少说明两件事情:一是武则天的出生地。此争议,最初是郭沫若根据唐代诗人李义山“利州江潭作”一诗,题目自注有“感孕金轮所”句,金轮即为武则天谥号,应该是明指武则天诞生利州。又1954年在广元皇泽寺出土之广政碑,碑文中有句云:“贞观时父武士彟为都督于是(州始生)后焉”(括弧内字迹不清)。《大唐新语》载:“袁天罡,益州人,尤精相术。贞观初,敕召赴京,途经利州,时武士彟为节度使……武则天时衣男子服,乳母抱出,天罡大惊曰:龙睛凤颈,贵之极也。转侧视之,若是女,当为天子”。之后,宋人《九域志》《舆地纪胜》《东舆胜揽》等书以及民间传说、明清碑记,都明定武则天生于利州。而其他学者根据武则天逝世时间和年龄等推算出她的出生时间,再查有关资料看武则天父亲武士彟当时的工作地点,认为不应该出生在广元。但是,武则天出生于仕宦之家,为闺门小姐,其生年系追查,难免错误,死年为81岁或82岁,也有周岁与虚岁之别。近年来,原广元图书馆馆长陈洋先生也作了详细研究,颇有道理,他坚信武则天出生在广元。假如乾陵的无字碑是根据武则天的旨意而留下,说明武则天在后人评说的问题上比较低调,全国各地都没有她的祀庙,而广元独有,这也不是偶然。

远眺皇泽寺

二是武则天与佛教的关系。唐朝天子姓李,并尊老子李耳(字聃)为先祖,自然可以看出唐朝对道家或道教的态度,而武则天和佛教亲近起来是有原因的。武则天想当皇帝,但她担心难以服众,她在感业寺知道有部佛教经书《大云经》,其中记载:净光天女将君临一国的佛祖预言,并与弥勒佛信仰结合为一体。为给武周革命制造舆论,她命薛怀义(冯小宝)找来《大云经》,印发全国各地,还编纂注释,逐步使众人认为武则天就是净光天女,她君临天下是佛祖预言,所以,佛教经书对她当上皇帝起到了极大的舆论导向作用。由此,她以类似佛的形象(皇泽寺内“武后真容石刻像”)长久端坐在生她的故里,也就是她低调的破例了。

(载《巴蜀史志》2018年第5期,总第219期)


分享到:
关闭本页 【打印正文】
x

微信扫一扫:分享

Scan me!

微信里点“发现”,扫一下

二维码便可将本文分享至朋友圈。

×

用户登录

加载中...
刷新
刷新
返回文字点选验证
加载中...
刷新
切换至语音验证码
刷新
返回文字点选验证
加载中...
刷新
切换至语音验证码
刷新
返回文字点选验证
加载中...
刷新
切换至语音验证码
刷新
返回文字点选验证
加载中...
刷新
切换至语音验证码
刷新
返回文字点选验证
加载中...
刷新
切换至语音验证码
刷新
返回文字点选验证
加载中...
刷新
切换至语音验证码
刷新
返回文字点选验证
加载中...
刷新
切换至语音验证码
刷新
返回文字点选验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