尊敬的用户,您好!

网站不支持您所使用的浏览器版本(可能会出现网页变形等问题)。为了更好地展示页面效果,请您使用以下浏览器(点击图标会跳转到相关浏览器的官方网站下载页面)。

您的位置: 首页 >文化纵横>史料之窗>详细内容

【文史英华】杨慎与地方志‖徐强 吕立凡

作者:徐 强 吕立凡 来源:成都方志 发布时间:2025-04-24 14:54:51 浏览次数:47 【字体:

“边地虽远,志不可阙。

志存则文脉存,文脉存则国脉存”

杨慎与地方志

徐 强  吕立凡

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是非成败转头空。青山依旧在,几度夕阳红。

白发渔樵江渚上,惯看秋月春风。一壶浊酒喜相逢。古今多少事,都付笑谈中。

图片

如果你看过电视剧三国演义,一定会对这首片头曲印象深刻。苍茫的背景下,历史的长河中,人如蝼蚁,却可与清风明月为伴,万事万物不萦于怀........

寥寥数语,勾勒出超然世界的理想人格。你知道这首被誉为“明词第一”的传世佳作《临江仙·滚滚长江东逝水》出自谁手?答案就是号称明朝第一才子的成都人杨慎。

杨慎字用修,号升庵,四川新都人,生于明孝宗弘治元年(1488),卒于明世宗嘉靖三十八年(1559),是首批四川历史名人、明代四川唯一状元、著名学者、文学家、史学家。

图片

据现存最早成都府志——明·天启《成都府志》记载:正德辛未年(公元1511年),杨慎状元及第,授翰林修撰,开始从事地方志相关工作。

图片

近期,杨慎第十四代嫡孙、杨升庵研究会会长杨德力一行莅临成都方志馆参观指导、捐赠升庵状元卷等珍贵资料。笔者查阅《杨慎评传》《杨慎研究文选》《杨慎传》等文献史料,结合杨升庵研究会提供的资料,系统梳理杨慎从事地方志工作的相关记载。

图片

图片

杨慎是明代最具影响力的方志学家之一,其学术生涯与西南地区的地方志编纂深度交织。除了已被广泛研究的《云南山川志》《全蜀艺文志》《贵州通志序》外,他的方志实践与理论研究还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参与编纂地方志书

《剑州志》

杨慎为明代剑州(今四川剑阁)第一部方志《剑州志》撰写序言,该志由知州李璧主持编纂,成书于嘉靖三年(1524年)。

杨慎在序中盛赞李璧“拓城池,奠庐井,立乡社,新学宫”的政绩,并强调方志“明疆域、存文献”的重要性。

此序不仅体现了杨慎对方志实用性的重视,也为研究明代州县治理提供了珍贵史料。

《新都县志》

杨慎晚年编纂家乡《新都县志》,系统记录了新都的历史沿革、人物事迹与风俗物产,该志已散佚。

《雅州志》与《阿迷州志》

嘉靖十七年(1538年),杨慎分别参与编纂《雅州志》(今四川雅安)和《阿迷州志》(今云南开远)。《雅州志》记载了茶马古道的商贸活动与少数民族风俗,其对“碉楼建筑”的描述为研究西南山地聚落提供了早期资料。

《阿迷州志》则由杨慎与弟子王廷表合纂,重点记录了明代边疆地区的屯戍制度与民族融合,今存部分内容于《红河州志》引文中。

图片

《大理府志》

嘉靖二十一年(1542年),杨慎与李元阳、杨士云共同参订《大理府志》。

该志是大理地区首部系统方志,记载了南诏、大理国的历史遗迹与白族风俗。杨慎在序中提出“华夷同源”的观点,认为“苍山洱海之间,汉习楼船,夷留箭笮,皆王化所及”,这种文化包容性思想对后世边疆治理影响深远。

图片

《西南列国志》

杨慎晚年编纂《西南列国志》,系统梳理了西南地区古代方国的历史。

该书虽失传,但《明史·艺文志》著录其目,清代学者顾祖禹在《读史方舆纪要》中多次引用,称其“考订精核,足补正史之阙”。

开展方志文献整理

《滇载记》

杨慎谪戍云南期间,将白族史书《白古通记》译为汉文,删正而成《滇载记》。全书八千余字,系统记载了南诏、大理国的世系与史实,填补了汉文史籍对云南地方政权记载的空白。

例如,书中首次明确记录了段思平建立大理国的过程,成为研究西南边疆政权更迭的核心文献。

图片

《南诏野史》修订

杨慎对倪辂所著《南诏野史》进行校订,增补了唐代六诏联盟的细节,并考证了南诏与吐蕃、唐朝的关系。

其校订本成为后世研究南诏史的权威版本,清代学者王崧在《云南备征志》中评价:“升庵之订《南诏》,如拨云见日,使千年史谜涣然冰释。”

图片

《华阳国志》笺注

杨慎对常璩《华阳国志》进行笺注,纠正了前人对巴蜀历史地理的误读。例如,他通过实地考察,指出《华阳国志》中“滇池方三百里”的记载实为唐代以前的数据,明代滇池已因围湖造田缩小至“方百里余”,这种动态地理观在当时具有突破性。

图片

《蜀志补遗》

杨慎鉴于《四川总志》内容简略,编纂《蜀志补遗》以补充水利、物产等内容。该书虽已散佚,但清人李调元在《函海》中引用其对都江堰历代修缮的记载,成为研究古代水利工程的重要参考。

创新方志理论研究

开创“文献存史”的编纂理念

杨慎在《全蜀艺文志》中提出“文章者,地方之元气”,主张通过文献集成保存地域文化。

该志收录自汉至明的1800余篇诗文,其中包括唐代李商隐《重阳亭铭》、宋代罗泌《姓氏谱》等佚文,为研究巴蜀文化提供了珍贵资料。其“以人系文,以文证史”的体例被清代《四库全书》采用。

图片

强调“经世致用”的方志功能

在《贵州通志序》中,杨慎强调方志需“明疆域以固边防,录风俗以正民心”。他建议在方志中增设“屯田”“马政”“驿道”等专题,直接服务于边疆治理。

例如,其对贵州苗疆“峒款”制度的记载,为朝廷制定民族政策提供了依据。

图片

实践“考据与实证”的方法论

杨慎主张方志编纂需“读万卷书,行万里路”。在《云南山川志》中,他通过实地勘测,纠正了《汉书·地理志》对金沙江源头的误判;在《滇程记》中,详细记录了从江陵到永昌的28处驿站,成为后世入滇的交通指南。这种实证精神对徐霞客的地理考察产生了直接影响。

图片

对方志学的深远影响

推动边疆修志热潮

万历年间李元阳重修《云南通志》时,以杨慎底稿为基础;清代《贵州通志》总纂罗绕典称其“开西南修志之风气”。其“文献存史、地志资政”的理念,至今仍是地方志编纂的核心原则。

将地方志与国家命运紧密相连

杨慎的方志实践不仅是对西南地区历史文化的抢救性记录,更是对中华文明多元一体格局的深刻诠释。他通过文献整理、实地考察与理论创新,将地方志从“地理书”提升为“文化史”,为后世留下了珍贵的学术遗产。

正所谓“边地虽远,志不可阙。志存则文脉存,文脉存则国脉存”,这种将地方志与国家命运紧密相连的理念,对今天的地方志工作仍具有重要启示意义。

来源:成都方志

作者:徐   强(成都市地方志工作办公室三级调研员)

       吕立凡(杨升庵研究) 

配图:成都方志馆 杨升庵研究会

来源: 成都方志
终审:唐志昂
分享到:
关闭本页 【打印正文】
x

微信扫一扫:分享

Scan me!

微信里点“发现”,扫一下

二维码便可将本文分享至朋友圈。

×

用户登录

加载中...
刷新
刷新
返回文字点选验证
加载中...
刷新
切换至语音验证码
刷新
返回文字点选验证
加载中...
刷新
切换至语音验证码
刷新
返回文字点选验证
加载中...
刷新
切换至语音验证码
刷新
返回文字点选验证
加载中...
刷新
切换至语音验证码
刷新
返回文字点选验证
加载中...
刷新
切换至语音验证码
刷新
返回文字点选验证
加载中...
刷新
切换至语音验证码
刷新
返回文字点选验证
加载中...
刷新
切换至语音验证码
刷新
返回文字点选验证